我读《一个人的朝圣》

飞扬

<h3><font color="#010101">  《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是读书帮一位书友推荐看的。谢谢她的推荐!谢谢她让我遇到哈罗德。........谨以以下文字向美友推荐这本书,走近哈罗德,和他一起走进一段朝圣之旅.....</font></h3> &nbsp; &nbsp; &nbsp;书用了一个多礼拜读完的,看完的感觉和卡瑞尔的李总一样,心里充满了伤感,又有一丝丝轻松。结局因为奎妮•轩尼斯女士的离去显得悲伤,但同时由于哈罗德•弗莱先生和妻子莫琳女士之间的心结打开,两人重归于好,使结局又显得很圆满。&nbsp;<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这是一部很英式的小说,它的写作手法与我们常见的传统小说的写作手法略有不同,段落之间切换很快,就跟电视,电影的画面切换一样,我在看的过程中眼前常常会出现书中的情景。有些场景出现会显得很突兀.这可能跟作者长期写广播剧本有关。我想这也许是书友路倩女士看不下去的原因之一吧!但是作者语言运用的非常好,尤其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很细腻,梦境描写也很独特,就跟电影蒙太奇手法一样 。哈罗德老友的来信无疑打破了他与妻子莫琳之间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悲痛之余,哈罗德变得异常敏感,表面上他小心压抑内心复杂的情绪,实际上他的内心就像窗外花园里月桂篱上的塑料袋,在风中上下翻飞,无法挣脱,获得平静。</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原本哈罗德只是想寄封信,安慰一下奎妮。但是内心一直躁动不安,潜意识里他一直觉得还要再做点什么。顺理成章的,与加油站女孩的对话出现了。这个女孩关于信念的一番话就像黑暗中的一点亮光瞬间打动了哈罗德,他赶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此时幸亏穿细条纹套装男人的出现,打断了对话,否则加油站女孩说出她阿姨早就离去的真相,恐怕也就不会再有这段朝圣之旅了。&nbsp;</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每当有人向我们倾诉痛苦或者磨难什么的,我们都会不经意的说出一番大道理去安慰对方。而所谓的大道理很多时候都只不过是引经据典或是随口说说而已。就是觉得要说点什么或是要做点什么。当时加油站女孩就是这样,后来她接到哈罗德最后来信,她惶恐了,赶紧跑去向莫琳女士解释,坦白。</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旅程一开始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朝圣,只不过是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哈罗德是个勤恳谦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既无朋友,也无敌人。他的脑海里压根就没有朝圣这一概念。作为一个西方人,他甚至不信教,用他太太的话说,他只有在倒车时撞到花园才会大叫一声“上帝”。</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nbsp; &nbsp; &nbsp;旅途中,哈罗德向每一个遇到的有交集的过客诉说他的计划,这中间有好多人质疑过,毫不留情的打击他。餐厅里,衬衫男一脸的不相信,这也难怪,计划要横跨整个英格兰,五.六百英里,对于一个垂暮的老人,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计划。<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在小说16章里,那个外科医生对来信上字迹的质疑以及对癌症的讲解差点打垮哈罗德。那天剩下的时间里,哈罗德一直在街上踱步,他完全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他需要有人分享他的信念,让他也相信这个信念,但他好像连开口的力气都没有了。接下来他竟然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往错误的方向前进。</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当然,这些人当中给他帮助,鼓励的人也不少。其中讨水喝时遇到的那个失去孩子的女人以及摔跤时遇到的那个斯洛伐克女医生玛蒂娜对他的帮助最大。16章时,一张照片把他的行程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中,引来一些所谓的追随者。其中不乏一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喜欢小偷小摸的维尔夫,像个卧底一样在“Facebook”上开了一个账号,上面写的都是朝圣之路上的一些个人轶事,他胡扯怎样救了人,还提了几个愿望。赚取超过一千个粉丝的同情。还有道貌岸然的里奇为了名利耍小聪明甩了哈罗德,这些都给主人公带来很多烦恼和伤害。</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人们作着形形色色的决定,有些决定既会伤害他们自己也会伤害那些爱他们的人。这些只不过是朝圣之旅的一条明线,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哈罗德在旅程中一系列的心理变化。通过这些变化又使哈罗德的灵魂得到一场精神上的蜕变。一个人的朝圣,与其说是走在路上,不如说走到心中。往事像变魔法一样,打开哈罗德脑海中尘封的记忆,令人心酸的场景一幕幕出现,让哈罗德深陷其中。一些以前不敢面对或不愿面对的心结,一遍又一遍撕扯着哈罗德敏感易碎的内心。他发现自己成了被迫留下的观众,曾经的场景一次次重现眼前,不得不面对过往的一切,目睹一个个错误、矛盾、不该作的选择,却无法改变任何事情。………这其实是一场灵魂之旅。</div> &nbsp; &nbsp; &nbsp; 通过阅读全文我发现哈罗德其实是一个平凡人中的不平凡者,幼年时,父亲去参军,没有父爱。好不容易父亲回来了,又因为战争创伤过度酗酒,就更得不到父爱了,可能还不如以前。爱慕虚荣的母亲也离家出走,离他而去。16岁时,就被父亲仍一件破大衣赶出了家门。此后的一切都是哈罗德自力更生,努力的结果。这一过程需要坚强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直到酒吧里邂逅莫琳,一见钟情。哈罗德可能还没来得及坐稳丈夫的角色,毫无准备下他就做父亲了。哈罗德手足无措,他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做父亲。这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我们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处于一个不良的环境久了,除非你有能力改变它们,影响它们。否则,他们就会缓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你。这就是可怕的同化作用。</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其实我们通过莫琳的反省也发现哈罗德的拳拳父爱之心还是有迹可循的。他没有忘记儿子婴儿时的脸,还有听妻子哼歌时睡觉的样子。他想把这些都留下。……..旅程中,他不止一次想起这些,内心悔恨,内疚…… 哈罗德的朝圣之旅在最初是在一种起起伏伏的状态下进行的,一直到15章时 哈罗德才相信自己的旅程真正开始了。他还以为在决定向贝里克进发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现在才发现当初的自己多么天真。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他直面并克服了自己的短处,所以现在终于可以说他的旅程真正揭幕了。在没人注意的时候,哈罗德悄悄跪下,为落在自己身后的人和旅程尽头的人祈祷,并祈求上帝帮助自己坚持下去。他还为自己从前没有形成信仰而道歉。 全书的高潮部分是哈罗德离开众多跟随者,再次一个人上路。</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朝圣之旅注定是孤独之旅。这就像耶稣,释迦摩尼,默罕默德等等那些先知圣者。据说他们的得道也大都是远离世俗,身居荒野深山,历经磨难,经过长期冥思, 而后豁然彻悟的。周国平先生有本书叫《各自的朝圣路》里面序文中说的极好:“人们每看一本书,便有一次新的难忘的经历,读书仿佛就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圣路,每条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不必相同,也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却不觉得这是个缺陷,反而是种鼓舞。因为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了人类的精神传统,而只要你坚持走在自己的朝圣之路上,你便不会孤独。”我觉得这些话说的很贴切,朝圣一词的意义也阐述的极为到位。即便是再要好的朋友,爱人,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只能分享你的感受却永远无法让对方和你有一样的感受。又如每个人的路,我们只能相望,相伴,却永远无法走同样的道路。但是每个人都不会为此悲哀,我们都会为每次路途的相遇感到无比的欣喜和安慰。书中有一段理论我最为欣赏:“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是因为由己及人的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朝圣的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同样的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div> &nbsp; &nbsp; &nbsp; &nbsp; 回到小说里,在格洛斯特大教堂远处的小山上,哈罗德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他觉得自己既超然物外,又是眼前世界的一部分,既和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不过是个匆匆过客。哈罗德开始明白这也是他旅程的真谛。他既是一个伟大过程的一部分,又不属于这个伟大的事物。为了坚持到底,哈罗德诚实坦然地面对最初推动自己迈出步子的感觉。那些所谓的追随者选择的方法不同并没有关系,这是无可避免的。只有他会继续顺着大路走下去,他发现当一个人与熟悉的生活疏离,成为一个过客,陌生的事物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保持真我,诚实地做一个哈罗德而不是扮演成其他任何人,就变得更加重要。他也突然意识到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走路去看奎妮的原因。他们都凭空猜测,以为是个爱情故事,或是奇迹,是善举,甚至是勇气,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对的。他了然于心的事实和这些人自以为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这个发现让哈罗德一惊,也让他在回望身后这群人时感觉即使站在人群当中,也没有一个人真正认识他,他依然是孤身一人。&nbsp;<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就在哈罗德历经磨难,灵魂蜕变的同时,他的妻子莫琳女士也在深深的思考反省当中。一开始她愤怒,烦躁不安。往事也一幕幕重现,感觉四周到处都是丈夫哈罗德的影子,气息。经过好邻居雷克斯的开导,莫琳试着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去认识,了解哈罗德。其中雷克斯的一番话我觉得很有深度,“唯一的变化是我渐渐习惯了那种痛。就像在平地发现了一个大坑,一开始你总是忘记有个坑,不停地掉进去。过一段时间它还在那里,但你已经学会绕过它了。”做人就是要学会放手,该放的一定要放开,这并不意味着失去,只是为了更好的再度拥有。在莫琳的一切愿望里,什么都比不上哈罗德回家重要。她已经离不开哈罗德了,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nbsp; &nbsp; &nbsp; 小说最后,莫琳听完加油站女孩的诉说以及劝导,马上出发。来到哈罗德身边。距离产生的强烈思念让她明白,袖手旁观是不够的。她明白哈罗德是对的,要一个人承受这一切,实在是太多了。<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我们从莫琳女士的眼里看到了这八十七天的朝圣之旅对哈罗德的改变:“他当然没有长高长胖,但看着这个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她突然觉得自己像张白纸一样平平无奇,不堪一击。是他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他终于成了早该成为的男人。”&nbsp;</div><div>&nbsp;&nbsp;</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在奎妮女士临终的弥撒里。莫琳甚至恍惚感觉到,有那么一个美丽的、稍纵即逝的瞬间,悠扬的天籁让她的身体充满了欢欣。使莫琳突然明白,如果我们不能打开心扉,不能接受无法理解的东西,那就真的没有希望了。也就在这个时候,莫琳女士像她的丈夫一样,像所有朝圣者一样心中升起了一股信仰…….&nbsp;</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我个人认为一本好的小说,除了要有吸引读者阅读的欲望,还要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能够让人期待不同的生活,产生与以往不同的积极向上的想法。我觉得《一个人的朝圣》做到了。感谢作者蕾秋•乔伊斯女士,感谢哈罗德。 &nbsp;</div><div><br></div><div> 最后我要祝福那些像哈罗德和莫琳一样的老人们,祝福他们“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