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山水画大师的牡丹情——宗其香

宋昆明

<h3>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h3><h3><br /></h3><h3>……在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图谱上,宗其香先生补传统之未足,取夜景为专攻,为山水画的发展拓出了一方新境。那夜色下熠熠生辉的山城灯火、航船灯光,使山川江河拥有别开生面的光明,也可视为他人生的向往。</h3><h3> 在坚持钻研夜景题材之外,宗其香还创作了许多大幅的花鸟画作品,以工写结合的笔墨勾画鸟兽花木,并将工笔重彩的施彩方法运用到了写意花鸟之中。这类作品既重造型,亦兼墨彩,同样是"中西融合"之风的成果。</h3><h3><br /></h3><h3>摘:2017年6月27宗其香百年画展序言<br /></h3> <h3>宗其香花鸟画师从齐白石、徐悲鸿、张书旗,陈之佛。</h3><h3><br /></h3><h3>中国人物画与西画水彩、油画、素描师从徐悲鸿。</h3><h3><br /></h3><h3>中国山水画师从黄君壁、张大千。</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br /> 宗其香先生长期追随徐悲鸿先生,既是一位富有创见的、富有创造意识的中国画大家,也是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做出独特贡献的美术教育家。宗先生在美术教育领域耕耘了数十年。培养了一大批非常有建树的艺术晚学。宗先生的名字和他的艺术以及在艺术上的见解、教学上的经验,都是值得总结的宝贵学术遗产。<br /> 宗先生去世之后,我们越来越注意到宗先生在几个时期,无论是中国画,水墨画还是在速写各个方面,都有很多我们不曾见到的作品,除了那些人们熟悉的大作、代表作之外,作为这些大作、代表作铺垫的大量手稿、笔记、速写,可以看到一位大艺术家成长过程的宝贵史料。<br /> 中央美术学院今后要对宗先生的艺术历程和他的遗产作更深入的学术研究,使他和他这一代老艺术家所积累的经验能够发扬光大。<br />(摘自2005年,中国"艺术杂志"第二期)</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雍荣华贵,美艳绝伦的牡丹乃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倾心襄赞的重要题材,是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宗其香(1917—1999)南京人,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北平国立艺专讲师、中央美术学院水彩科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科主任。</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杨庚新(《艺术》杂志主编、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br />  宗其香先生多才多艺,中西合璧,油画、水彩、版画、国画皆能。其中,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兼善。他一生充满了探索精神,他的艺术与时代同步。从三十年代步入画坛,到九十年代末辞世,经历了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他的画出于传统,中道革新,遵循乃师徐悲鸿"以中国画笔墨融化写生"的教导,创造了风格独具的夜色山水、版纳风情等宗家样式。"宗家样"取材新颖,画前人所未画,发前人所未发,画意诗情,清新隽永;语言,中西参用,笔画与光色巧妙融和。<br />  "宗家样"开创了山水画现代形式,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空间,丰富了山水画笔墨语言,成为当代中国画不可或缺的一页。 宗先生一生追随徐悲鸿走中西结合的道路。他对中西有自己的理解和取舍。他注重写生,强调感受,不拘泥于对象的如实描写,而重视意境创造和画面气氛的捕捉,他的创作本质上更接近传统。他吸收了西画的色彩和光影,并将它们融于传统笔墨之中。<br />  他的画笔墨淋漓,若行云流水,若奔蛇走虺,有一种书写意趣。宗其香晚年的创作有向传统回归的态势,题材从山水拓展到花鸟,心态愈发自由,笔法愈为奔放。</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font></h3> <h3>  &quot;总有些艺术家,曾以一腔热血投入艺术,以赤子之眼观看世间,他们通过笔墨与色彩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却被历史过早的淡忘;他们虽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史上的失踪者,但却在后世未能得到充分的发现与研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宗其香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quot;</h3><h3><br /></h3><h3>中央美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 于洋</h3> <h3>  宗其香先生在他长期的丰富的探索当中,积累了扎实的艺术功底。这种艺术功底不光是在技术上,而且是在视野上,在理解上,在品味上。他这方面的造诣,我认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佼佼者,凤毛麟角。</h3><h3>——江苏省美协主席、国画院院长 周京新</h3> <h3>  梅花山开花的时候,宗先生都会到南京来,他画梅花是最像中国画的画种,我们可以跟他老师徐悲鸿梅花相比,宗先生的梅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h3><h3>——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 萧平</h3> <h3>杨庚新(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艺术》杂志主编):</h3><h3> 宗其香先生多才多艺,中西合璧,油画、水彩、版画、国画皆能。其中,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兼善。他一生充满了探索精神,他的艺术与时代同步。从三十年代步入画坛,到九十年代末辞世,经历了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他的画出于传统,中道革新,遵循乃师徐悲鸿&quot;以中国画笔墨融化写生&quot;的教导,创造了风格独具的夜色山水、版纳风情等宗家样式。&quot;宗家样&quot;取材新颖,画前人所未画,发前人所未发,画意诗情,清新隽永;语言,中西参用,笔画与光色巧妙融和。&quot;宗家样&quot;开创了山水画现代形式,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空间,丰富了山水画笔墨语言,成为当代中国画不可或缺的一页。</h3> <h3>田黎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院院长、教授):</h3><h3> 宗先生是国画系的前辈,我们都非常敬仰。宗先生这一代老先生为国画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宗先生的画,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把握时代开拓创造。一个画家,注重的是感受,感受来自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宗先生在水墨画这块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尤其是他以江面夜景为主体的这些绘画,是一个中西结合的典范。把笔墨文化意味的含意和写生,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揉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审美。</h3><h3> 宗先生的人物画,跟传统人物画的距离拉得特别大。他代表了中央美院国画系走中西融合这条路,成为一个典范。在中西融合当中像蒋兆和、李可染先生都是中西融合的典范,每位先生根据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知,来把握时代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产生自己的审美观,来创造形式的内涵。</h3><h3>(摘:艺术杂志,2005年第二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