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开展了蓬蓬勃勃的革命运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较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它包括龙岩(现改为新罗区)、上杭、永定、武平、长汀、连城、漳平、明溪、清流、宁化等十县(市、区)及平和县的一部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王稼祥等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战斗、生活过,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瞿秋白、何叔衡在这里献出了生命。新中国的九大元帅、八大将及许多著名的将领都曾在闽西战斗、生活过。闽西是红军成长、壮大的地方,是共和国将军的摇蓝。红军主力长征后,闽西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鱼水关系的军民并肩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胜利。闽西,是红旗不倒的坚强堡垒。
这是长汀的古城墙。 现在繁华的长汀老城区。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张鼎丞当选为主席。 1929年3月11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赣南到达长汀四都。14日晨,红军向据守在胜华山的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土著军阀郭风鸣的主力发起进攻,歼敌2000多人,击毙旅长郭风鸣,乘胜解放了汀洲城.成立中央苏区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
当年红军就是从这个城门——宝珠门进入长汀的。 红军当年使用的惠吉门码头。 福音医院,1904年由英国传教士创办,是闽西地区医术水平最高,设备最好的医院。“五卅”运动后,英国人离开,由傅连暲主持院务。1927年医治过南昌起义军的伤员。1929年成为中央苏区第一个为红军服务的医院。毛泽东等中央首长曾在此治病疗养。1933年迁往瑞金,正式改编为中央红色医院。 1929年5月,乘蒋桂战争,闽西敌军兵力空虚之机,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从瑞金出发,二度入闽,进驻福建长汀濯田镇。而此时,尾追红军的赣敌李文彬部已和红军相隔不到一日之路程。5月19日红四军前委决定迅速过江,甩开敌人。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红军找到了9条木船,18个船工用了6个小时,将全军3000余人顺利渡过了汀江,彻底甩开了敌人,迅速挺进闽西腹地。基本实现了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目标。
毛泽东主席为此赋词一首:《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这是当年红军抢渡汀江的长汀濯田镇水口渡口(现在当地群众已把此渡口称为“红旗跃过汀江渡口”)。 红四军在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由毛泽东同志起草的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其精神至今仍然是人民解放军行动的基本遵循和原则。 古田山岗矗立的毛主席的塑像。
毛泽东思想今天仍然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1932年秋毛泽东主席在福音医院休养所治病疗养期间,召开各种调查会和座谈会,还深入城乡访贫问苦,进行社会调查。 老古井,坐落在长汀北山脚下。
毛泽东主席在福音医院休养所治病疗养期间,均用此水井的水。曾多次带领人员修整、清洗水井,并经常与挑水洗衣的民众交谈,了解当地风俗民情。 长汀县宣和乡培田村的“南山书院”。
土地革命时期,刘少奇、朱德、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叶剑英、滕代远、寻淮洲、粟裕、罗炳辉、谭震林、杨成武、耿飚等革命元勋先后在此生活和指挥战斗。 长汀县宣和乡培田村的“进士第”。 此处为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3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在此处指挥了朋口战役。此役共歼敌1个旅又3个团,俘敌官兵2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2000余支和大批军用物资。朋口战役的意义重大,它直接导致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领导人蔡廷锴、蒋光鼐发动了著名的“福建事变”,对推动全民抗日产生了积极影响。 瞿秋白被关押处。
瞿秋白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2月在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5月9日被关押于此。
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来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想以师生之情劝他投降,并派军医为他治病。瞿秋白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瞿秋白就义处。
蒋介石见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瞿秋白屈服,遂下令枪决。
6月18日晨,瞿秋白写完绝笔诗,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留下最后的风采。用毕酒菜,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瞿秋白烈士是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长汀县南山乡钟屋村(现中复村)。当年的苏区红屋区苏维埃所在地。
松毛岭保卫战期间,红军指挥部设在这里。这里的人民积极支前并踊跃报名参军。
红九军团长征也是从这里出发的。 1934年9月23日至30日,在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的直接指挥下,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连城、长汀等地方武装3万余人在福建连城境内的松毛岭阻击了国民党军队7万多人的进攻。战役进行了7天7夜,战斗异常激烈,伤亡十分惨重。但成功阻滞了敌人在东线的进攻,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松毛岭战役是长征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在福建的最后一战。这一战,万余名红军指战员牺牲在松毛岭。为纪念这次战役和牺牲的烈士,松毛岭战役纪念碑、纪念广场于2016年10月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建成。
当时设在钟屋村(现中复村)观寿公祠的松毛岭战役指挥部。 钟屋村(今中复村)的红军桥。
保卫松毛岭,就是保卫汀州,保卫瑞京(中央苏区时的瑞金名称)!松毛岭保卫战最激烈的时候,红军伤亡很大,急需兵员补充。当时,红军和苏维埃政府一边在此征兵,一边在离桥不远的戏台进行扩红宣传。这座历尽沧桑的风雨廊桥,见证了当年一幕幕“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当红军”的感人场景。
这些红屋区的热血儿郎,在跨出这座廊桥的那一刻,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也依然慷慨赴死,绝不回头。 郭公寨红军前线指挥部。
与郭公寨村民黄润通合影。
黄家世代居住在郭公寨。当年红军在山上前后73天,由于人多,粮食供应困难,于是向黄润通的爷爷黄景潮借粮,黄景潮二话不说,给!红军粮食很快吃完了,又提出再借猪和牛,黄景潮仍然是坚决支援。红军撤退后,国民党军队把这些借谷条、借猪牛条搜了出来,把黄景潮抓去严刑拷打,待放回来时已是气息奄奄,没几天就吐血而亡。 “中央苏区松毛岭战役纪念碑”。碑文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
红军英烈公墓。
松毛岭战役后,红军因长征无法对烈士遗体进行安葬,松毛岭下的19位文坊村村民自发组成“无祀会”,发动群众,安葬了3000多位无名红军战士的遗骸。
2010年,连城成立的中央苏区战地遗址保护协会,将散落在两处的红军遗骸重新移葬在无名烈士墓。此后,为纪念红军英灵,每年中元节,当地群众都会举行祭祀活动,以寄托人民群众对革命烈士的深厚情义。 1934年9月30日,浴血奋战了七天七夜的红九军团,来不及掩埋牺牲在松毛岭上的战友,后撤到钟屋村(今中复村)观寿公祠前的广场上,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的带领下,举行了誓师大会。在蒙蒙细雨里,在隆隆炮声中 ,在乡亲们依恋的目光下,踏上了长征的路途。
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从4个地方几乎同时出发的:江西的瑞金、于都,福建的长汀、宁化。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从福建长汀钟屋村(今中复村)起步出发长征,在所有出征地中路途最远,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零公里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可以说就是从长汀钟屋村(今中复村)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