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查看卫星拍摄的地图,我看到了自己的故乡。山水、阡陌、庄稼、农舍,甚至袅袅的炊烟,全都历历在目。生于斯,长于斯,成年后异地谋生,从没忘记年年都要回去一两趟。乡思如醪,历久弥香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地图上端正中部位向右下斜穿的是一条小河,下行两三百米就入涪江了。我游泳的原始功力就是在这条小河里练出来的,至今也还深爱着水里的游乐活动。小河,我真正的母亲河!</font></h3> <h3> 从网上搜得一图,右侧是涪江,正中顺山穿拱而来的就是我家门前那条小河。</h3> <h3><font color="#010101"> 跨河三桥,图上方小河“尽头”处隐约可见的算是第一座,现在仅剩几个石头砌成的桥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座桥建成于民国在大陆寿数将尽的年月,是绵阳到重庆的必经之地。估计当年修建这座石墩钢架木板单行道带护栏的桥,其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民生,而是为了内战。因为我儿时的记忆中,从那桥上跑向重庆方向的多是兵车,很难见到有货车。四九年秋冬时节,母亲经常牵着我抱着大妹,和乡邻们凑在一起在桥头围观大兵过境的热闹……<br> 后来还跑过规模较大的兵车,那已经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时候了。乡邻中一赵姓人家的老爷爷在桥头搭个草棚卖点烟草零食,突然有一天上午,兵车队伍中的一辆开到他的草棚子前面停了下来。呵,老人家的大孙子凯旋归来了!年轻的军人激动地拥抱了爷爷,丢下一个当时被人们叫作“玻璃纸”的小口袋,然后又匆匆归队——他要过些日子才能正式脱下军装。那口袋里有很多拇指蛋大小的硬块,也是用“玻璃纸”裹住的,上面写着大小不等的'字。在场围观的几个农民连同老爷爷本人都是“睁眼瞎”,一时竟然没人敢动那口袋。这时我的幺婶子来了,所幸的是她勉强认出了一个“糖”字。一听说是糖,大家你要尝一颗我也要尝一颗。老爷爷着慌了,急忙捂紧口袋,同时告诫众人:“不要乱吃了,说不定是啥药哦,吃错了我赔不起这么多条人命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那真是一个少见多怪的年月,人们开始把这种第一次见识到东西叫做“苏联糖”!我也是从那天开始,知道了“苏联糖”这个时髦字眼,和以后知道的“苏联花布”一样,反正都是些只有苏联老大哥才能生产出来的新鲜玩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夏日的乡下也热得要命,而且有蚊子队进队出。这种时候,去木板桥上铺一床席子,搭一个马架,或是摆上一个大簸箕,凉风习习,蚊子绝不敢来骚扰,可以一觉舒舒服服地睡到第二天清晨。那时的夜间公路不时兴跑夜车,很安全。我们静静地躺卧桥板上,听涪江滩头水潮的声音,听几个老农民争论戏文,时而瞅一眼他们砸吧叶子烟明明灭灭的光,时而望着天河,数着星星,不需多长时间就打起了小呼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难忘一九六七年的夏夜,我五岁多点的小弟娃在睡梦中翻身,从桥栏的间隙处滚落进滔滔的洪水中,一去不返……。总之,那座木桥上留有我太多的故事,有童年时代的,也有青少年时代的,酸甜苦辣麻,什么样的滋味都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文革爆发,世道开始乱了,夜晚去桥上纳凉的人渐次稀少。而政府要建新桥的事终于从传闻变成了现实,大概和文革爆发同步,新桥工程拉开了序幕。这桥修得断断续续,直到文革快要结束才告竣工,图中那个弓形的便是我老家门前的第二座桥。石拱,土石路面,但比旧桥宽了不少,汽车过桥也不再单向通行。再后来,旧桥拆了,新桥也改铺了沥青路面,虽然夜行车慢慢多了,但还是有耐不住暑热的人来新桥上图个凉快。终于发生了惨剧,某天一大早,有人在桥头发现了黑夜中被汽车碾碎了头颅的屈死鬼。找不到“凶手”,从此,夏夜桥头纳凉的故事也就不再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三座桥建成于二零零五年左右,是绵阳到遂宁高等级公路的一部分。钢骨水泥,双向车道,全天候通行。看到地图中右下侧了吗?这座颇具气势的桥,形如一根绷直了的弦,硬生生地把我家门前的公路缩短了一公里左右,名副其实的逢湾取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世界的变化是不是太快了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还在变!可能我老家门前这座高等级公路桥也会和它的两届前任一样,大踏步地进入历史文物的行列。因为绵阳到重庆的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好几年,更多更宽更长更新潮的桥出现在了涪江东岸,对大大小小的出行车辆炫耀着不可抗拒的诱惑。我站在河西远眺,依稀能看得见,也感受得真切。</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