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关东第一山 —— 医巫闾山(上)

连超

游关东第一山 ——医巫闾山(上)     一提起东北的名山,人们会立刻想到长白山、千山;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东北有一座大山,它有四千年的历史文化,其深厚远远的超过东北的所有名山,作为一个祈福圣地,一处奇峰名山,为历代帝王将相所推崇和喜爱。早在舜帝时,被舜封为十二大名山之一。她就是医巫闾山,也称闾山,地处辽宁省锦州市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五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五镇:北镇医巫闾山、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令人奇怪的是如今五岳的名声日甚一日,而五镇却始终默默无闻,甘于寂寞,)自此便成为“北镇”的“五大镇山”,从而声名鹊起。 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故其声名日隆,一跃而为东北名山之首。这里有辽代皇帝乾、显二陵,有渤海国遗民祭祀的神坛,有元代贤相耶律楚才的读书堂,有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的教场,有明长城的城堡,有清代的柳条边,有数不尽的摩崖石刻、碑廊亭台,辽代有望海堂;金代有悬岩寺、胜鉴亭;明清两代有玉泉寺、清安寺、灵山寺、云岩寺、具瞻亭、览秀亭、会仙亭等。 康熙帝称赞医巫闾山“万古镇幽州,秩祀同岱宗”;雍正帝也歌颂其“壮观侔五岳,峻秩比三公,葱郁兴王气,扶摇广漠风”。 与其他神山不同,医巫闾山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是多元一体的综合文化体系。医巫闾山是包括儒学、道学、佛学在内的不同学派、不同教派人物的共居共处之地,并不是单一的佛教名山或道教名山。 如今,闾山分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四个主要游览区,共计一百多个景点,如果走遍,最少需要三天时间。     多年了,一直想游此山,皆未成行,初秋,正逢从东北驾车入关,便和妻子顺路来此一游,也了却多年的一个旅游愿望。 早上在长春上高速公路,中午12时左右,便到距医巫闾山十几公里的北镇市,下得高速,二十分钟便到了山门。此时远眺峰峦翠色,近睹千丈危岩,景色秀丽,姿态万千,像一幅恢弘博大的泼墨画卷。 出乎意料的是游人并不多,可能是旅游旺季已过,学生们的暑假刚结束,国庆假日游又没到期的缘故吧。门票100元(通票,单买是门票80元,往返索道30元),停车费20元。 检票后跨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别具特色的山门,它是由四个呈对角排列的大型石体,组合成一个巨大的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古色古香的亭子的镂空造型,设计巧妙,为国内景点罕见。 山门两旁伫立着六尊淸帝的高大雕像,不到塑像前看看名字,真的分不清谁是康熙,谁是乾隆。 入的山门,一个窈窕婀娜女子洗头的塑像,跃入眼前,名为“玉女洗头”,听说是后人根据乾隆诗作《圣水盆》而建,诗曰“垂崖迸水落丝丝,冬不凝冰事匪奇,应为仙家修养法,将临玉女洗头时”。只可惜雕塑玉女石材颜色有点深,如果再白一些就更符合其名了。 往前走,一块高4米、宽2米的巨石,上边刻着乾隆帝书写的“医巫闾山”四个大字。古代皇帝的书法确实令人叫绝,大字苍劲、洒脱、隽逸。 开始登山了,与国内很多名山不同的是,登山的大部分路段没有用条石人工平整的铺成,而是原始山路;天然的石头,大小不一,凸凹不平,有的路段陡险,我只好搀扶着妻子慢行,虽然行走要小心翼翼,但却给人以原始生态的自然感,忽然找到了小时候爬山时,专门喜欢往陡坡处爬的那种感觉。 走不远,一座小亭子矗立路旁,没想到普通的小亭子还有典故呢,它叫观艺亭,据说是乾隆帝1754年游闾山时,途中休息和观赏武术歌舞表演的场所,亭中原设有乾隆帝御椅,亭前对联为乾隆帝亲手所题, “地静避凡尘问景堂深山曲抱, 处幽宏造化旷观峰矗水飞流”。 随后,我立刻感受到了医巫闾山奇石和石刻很多的说法,眼前一巨石,上写“从善如登”,是当地知县所题;据说乾隆34年,当地遭受百年不遇大旱,百姓颗粒无收,该知县忧民疾苦,费尽周折帮助百姓渡过难关,有感而题“从善如登”,鼓励后人不畏艰险,多做善事。 山路的两旁景点众多,忽见一亭,细一看,别具一格,为三柱亭,实为罕见,因节省体力没登上去细看缘由,可谓遗憾。 沿石路,再登几级石阶,便到了“道隐谷”,道隐谷是众多景点中的首推,传说是因辽太子耶律倍在此处隐居读书得名而来。道隐谷还称大石棚,因从石壁中斜出的一块屋檐形的巨石,长约43米,底宽10米,上宽20米,构成一个天然石窟,里面可容纳数百人,石棚上有暖泉顺石棚顶飞流直下,落入谷底的一个高1.5米,直径1米的“圣水盆”里,发出清脆的声音,而且这泉水冬天也不结冰,一年四季,水流不断,如同欢歌伴着道隐谷。 乾隆曾封“圣水盆”为闾山八景之一,据说有个故事。 有一年秋天,乾隆皇帝去盛京祭祖,回来经过广宁医巫闾山,这一天,乾隆登上山路,望见奇峰、怪石、青松,听见风吹松涛吼、潺潺流水声,不由得赞道:“真是景色秀丽的名山!” 乾隆来到“道隐谷”,看见在巨石覆盖下有一个天然石窟,宽敞幽深,一股清清的泉水,像一条银带似的从石棚上边一直挂下来,注进圣水盆里,溅起的水花,叫人顿时觉得神清气爽。他登上台阶,走近圣水盆跟前,叫身边的随从:“给我接杯泉水尝尝。”随从忙用金杯从飞瀑中接满一杯泉水,奉献给乾隆皇帝。乾隆喝下去,觉得甜丝丝的,清凉可口,便好奇地观赏那顺着山势哗哗流淌的泉水。不由得啧啧称赞:“真是闾山一奇观!”乾隆被这闾山风景迷住了,当晚就住在道隐谷旁的观音阁庙里。 这时,正是秋高气爽季节,晚间他坐在庙院里饮酒作诗,分外高兴,直到深夜,才回到卧室。过了好久才入睡,朦胧中,忽听有人喊他,乾隆应声走出庙外,往西一看,只见大石棚水帘前圣水盆旁有一位俊美的仙女,头挽云,身穿彩衣,正在翩翩起舞,那舞姿好似春风摆柳,分外娇美。乾隆看呆了,急步走到仙女近前。仙女见乾隆来了,轻轻摆身下拜,口称:“我主万岁!”乾隆正想和仙女说话,仙女突然挥舞起长袖,起升到空中,回眸向乾隆微微一笑,飘飘悠悠向天上飞去了。乾隆急忙高喊:“仙女留步!仙女留步!”睁眼一看,天已大亮,原来是做了一个梦。两个太监正侍立床前,恭敬地问:“陛下有何吩咐?”乾隆没有答话,披上衣服,走出庙门,登上望仙亭,遥望石棚上耀眼的珍珠水帘,仿佛看见那位仙女正披衣挽袖,垂着长发,在圣水盆里洗头呢。他忙问身边的随从人员:“你们看见仙女没有?”大家都随声附和说:“啊!是……是……是仙女!”其实大家谁也没看见仙女,见的只是树影在晃荡。可是乾隆还站在那儿目不转睛地看着圣水盆。这时,一个太监走过来,请乾隆用早饭,乾隆说:“等一等,给我拿文房四宝来,我要写诗!”乾隆诗兴大发,刷刷点点写下了“圣水盆”七绝一首(前边介绍过),又写下了赞闾山八景的五言三十韵。这两方御笔碑,仍保存在闾山观音阁庙的前殿里,那个圣水盆还在道隐谷前边呢!从此,圣水盆就成为闾山的名胜了。后人在山门处还建了“玉女洗头”雕像。 道隐谷侧面的山岩上刻有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它的左侧搭建的古色古香的小亭子里供奉着当初救过努尔哈赤的胡仙;右侧是供奉释迦摩尼、观世音和地藏王等菩萨的著名的观音寺,红房蓝橼,古色古香。 大石棚内。 这是清皇太极亲封建立的胡仙庙,这里供奉着传说当年救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胡仙,清朝几位皇帝十几次到闾山巡游,都到此处祭拜。数百年来,信士众多,香火不断,皆曰“灵验无比,有求必应” 观音阁这里属于半山腰,路标指示,往前走不多远便是索道,据说是东北第一长索道,1000多米,能到很远的另一个山峰。因为买的是通票,还是乘索道吧,回来再游观音阁。 奔索道站途中,见一巨石,书写着“游目天表”四个大字,这是明代著名学者张邦土所书,意为站在此处顺势远眺,你的目光能望到云天之外,形容闾山的雄伟博大,四字看似不大,巨石高15米,每字1.4米见方。 登了几十级台阶,我俩来到了索道站,乘坐索道的人寥寥无几,乘上缆车之后,才发现这个缆车真是太破旧了,铝合金材质,门窗缝隙都很大,有的窗户关不上,此时入秋,天有点凉,嗖嗖的透着冷风,人感觉冷;漫漫长空,仅我夫妻两人,向下一看,林海松涛,虽景色宜人,但也 颇感寂静凉楚;圆形车内也很脏,行进速度还不是匀速的,走走停停,忽快忽慢,开始,我还以为是出故障了呢,吓了一跳,后来一直是这样有规律的行进,我们才放下心来,两头索道站负责接送游客上下的只有一个工作人员。给人感觉安全系数大大降低,到站一问才知道,该索道已经有二十年的运行历史了,这是我乘坐索道以来,第一次得到我这么不好的印象,真是给这么好的闾山景区减分。 缆车锈迹斑斑,窗户玻璃破裂。 乘索道几乎无人。 俯瞰景区,苍松翠柏,风景幽美。 下了索道才知道,附近根本没有什么景点,还要走很远的路,才到玉泉寺景区,天色已不早了,乘索道前原处还有一些景点没有去呢,我们连忙乘坐索道返回到出发点。 (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