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010101"> 章丘阎家峪乡常三行村有一所学校叫“常三行中学”,它的前身是“章丘第十八中学”,当地老百姓习惯称它“十八中”。</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从建校到撤并,从高中到初中,从初中到小学,从小学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到村委,风风雨雨,它在这里矗立了近半个世纪。</font></b><br></h1><h1><b><font color="#010101"><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翻过天苍岭,阎家峪乡两个办事处——田家柳办事处、三角湾办事处,这两个办事处因地处高海拔山区,以章丘有名的高山——“天苍岭”为界,居“山之阳”,当地人称“山南里”。</font></b></h1><h1></h1><h1><b><font color="#010101"> “山南里”30多个山村的孩子,基本上都在这里上过学。</font></b><br></h1><h1><b><font color="#010101"> 据不权威统计,近半个世纪来,有十多万山里娃以此为跳板,通过这里走出了大山。</font></b></h1><h1></h1><h1><b><font color="#010101"> 不夸张地说,“十八中”的存在,改变了胡山公社(后来的阎家峪乡,现在的官庄街道办事处一多半村庄)2/3以上人口的家庭命运和人生轨迹。它</font></b><b><font color="#010101">是“山南人”的“黄埔军校”。</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010101"> 从经十路(我们上学的时候叫济王路)韩家路口往南拐,便渐渐远离了城市的喧哗:时隐时现的村落、窄窄的乡间公路、路两边的大片农田、频繁出现在公路中央悠闲散步的羊群,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开始进山了。</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盛习友纪念碑所在地,现在已经成了章丘市烈士陵园。</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画面左下角低矮的碑是盛习友纪念碑,中间高的是章丘市烈士陵园纪念碑。</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天苍岭,这是当年我们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山路十八弯。<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自从走了这条路,几十年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道路如何艰险,对我们来说,都“除却巫山不是云”,淡然处之。</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路边最多的植物,当年是那一棵棵看上去不算高大,但却有可能比我们年龄都大的行道树——洋槐。而现在,最多见的是这些“火炬树”和“酸枣棵子”。</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山里风大、冷得早,刚刚农历十月份,大多数植物已经落光了叶子。</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落光了叶子的火炬树,远远望去就像树枝上落满了麻雀。</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棵酸枣不知道在路边贫瘠的石缝里长了多少年,长成了一棵2米多高的“酸枣树”。由于向阳,它的叶子依然保持着青翠,上面挑着几颗已经风干了红酸枣。</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个山峰,至今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它就在我们一点一点爬上天苍岭后的这个地方。</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记忆中,童年的我每年跟随父母从部队回老家,从普集火车站下车后走到这里,就会有老家的亲戚推着小推车在这里等着接站。<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因此,在我心目中,这个山头是个地标性的存在。回家的时候见到它,预示着离家越来越近了;离开的时候见到它,预示着离家越来越远了。</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所以,每次回家走到这里时,我都会习惯性的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那条崎岖弯弯的盘山公路,一层一层缠绕、缠绕,一直从山脚下缠绕到山顶上,缠绕到脚下这个地方。</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条叫做“普雪路”的山路,比我们所有的同学年龄都大,虽然几经修护,已经比我们当年上学时候好走百倍,但是冬天随便下场雪,依然可以封路到明年春天。<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正是因为这条路阻碍了家乡与外界的交流,使得我们的家乡至今还是章丘的贫困乡镇;也是它的阻碍,使得年幼的我们,当年对山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十年寒窗苦读,从常三行中学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沿着这条山路走出了家乡,奔向了全国各地、从事着各行各业。<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当年离开时的毅然决然,仿佛就在昨天。<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几十年过去了,这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无数次的出现在我们的梦里,魂牵梦绕。<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最近,从许多同学、校友的微信圈里,看到了“普雪路”不同角度、不同路段的照片。<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霎时热泪盈眶:在这条山路上停车拍照的,原来不止我一个。<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顿时天涯若比邻。</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三十年了,这条曾经把我们送出这个贫困小山村的山路,没有记恨我们当年离开时的决绝和无情,今天,她像一位母亲一样守望在这里,敞开怀抱,迎接每一位游子的归来。</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田家柳大集,这是当年家乡最繁华的地方。<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最盼望不上学的日子,跟在家长屁股后面去赶集。大集上唯一的“炸油条”摊子好香啊,还没到集上,远远的就闻到香味了。<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母亲一般买两根,一根给弟弟,另一根我和妹妹从中间扯开,每人半根。</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当年的供销社,凤凰涅槃,如今成了时髦的“农村淘宝店”。</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个大院,我不记得当年是什么单位了。透过破败、生锈的大门,依然能让我回忆起它当年的威风、神秘、高傲以及居高临下。</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个路口,好像是去法家峪和西南峪两个村的。</font></b></h1> <h1><b> 这个路口,是双水、响水、石门三个村的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 <br></b><b> 现在山路已修成了水泥路。当年它就是一条山路 。<br></b><b> </b></h1> <h1><b> 班里的一位同学告诉我,冬天下了大雪,深到他的膝盖。为了送他上学,天不亮,他父亲拄着一根棍子在前面给他踏路,幼小的他一步一步踩着父亲的脚印才走出了大山。</b></h1> <h1><b> 去年,他开车带着跟他当年差不多大的儿子回老家,他鼓励儿子:跟爸爸徒步走一下当年爸爸上学走的路吧。他儿子无论如何也不同意。</b></h1> <h1><b> 同学很无奈的说:当年我们受苦受累,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不再吃苦受累,但我们的后代似乎很难理解我们当年的付出,甚至是不屑于去理解。</b></h1> <h1><b> 一辆公共汽车忽然从拐弯处闪到我身后,车牌上依然写着“三台——明水”,跟我们当年乘坐的公共汽车一样。 <br></b><b> 当年,这条线路上的公共汽车是我们走出大山的唯一“希望之舟”。</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看到这座锥形的山,就到了母校所在的村——常三行。</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个大门是什么时候有的,我不知道,我们在这里读书时是没有大门的。<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大门外挂着好多牌子,但没有一块牌子跟母校有关。<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我们的操场。当年为了建它,硬硬的劈了一个山头,整理出了一个最原始、最坑洼的操场。<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为了铺平跑道,我们上下几届的校友,都用稚嫩的双手在这里搬过石头。<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操场建成后,曾经遗留下一个小山头。当年我们围着它跑早操、上体育课、背英语单词、背古文课文。它见证了青春少年的追求、奋斗、梦想,还有个别同学青春懵懂的初恋。</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010101"> 如今,小山头不见了,小山的位置建了一排平房,好像是传达室。</font></b></h1> <h1><b> 站在这里,我仿佛又看到当年热闹沸腾的操场,处处闪现着青春、活力和朝气:小山上,读书声,嬉笑追赶声,到处是青春的面容、灵动的身影。</b></h1> <h1><b> 这张老照片,就是在操场的小山上照的。</b></h1> <h1><b> 这一张则是在操场小山的西侧照的。</b></h1> <h1><b> 这张也是。</b></h1> <h1><b> 操场东南角的路边,有一块造型奇特的山石,山石上有个像盘子般大小的洞透,不知道什么时候,从这个洞里长出了一棵山楂树苗,像极了年画上盆景。 <br></b><b> 这个别致的景点,给物质匮乏、精神又背负着极重升学压力的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惊喜和快乐。 <br></b><b> “长在山石缝里的山楂树”,成了常三行中学人人皆知的景点,成了同学们为数不多的乐趣中的一项。 <br></b><b> 毕业时,几乎每个同学的照片中都能找到山楂树的身影。</b></h1> <h1><b> 不管男生、女生,都喜欢这棵石缝里的山楂树。<br></b><b> 有照片为证。</b></h1> <h1><b> 就连我们的毕业合影,也没能例外。 </b></h1><h1></h1><h1><b> 只是,它那时真的还小,就像当年的我们,刚刚伸出枝桠,还没来得及茂密成长:柔弱、稚嫩、羞涩。 </b></h1><h1><b> 后排右二和右三同学之间隐约露出的小树枝,就是当年与我们合影留念的小山楂树。</b></h1> <h3><b> 你能认出哪个是我吗?<br></b><b> 别找了,告诉你:第二排右二,站立女生右手边,脸上有婴儿肥的那个。</b></h3> <h1><b><font color="#010101"> 当年还是一棵瘦弱的小树苗的山楂树,如今和我们一样长大了。 </font></b></h1> <h1><b> 根部的山石已被它撑坏了。</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里以前是老师办公室,是上学时我们很敬畏的地方,如今是常三行村委会。</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办公室前面的小白杨长高了、长粗了,以前青白色的树干变黑了、皲裂了。</font></b></h1> <h1><b> 这两个同学的背后,就是当年办公室门前的白杨树。</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听到有人来,办公室里走出了位中年男子,他一口叫出了我的乳名,自我介绍说,是常三行的村主任,还说和我是校友,也在常三行中学毕业的。<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但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他是谁了。</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是西侧那排老师办公室。</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画面最近处,我站着拍照片的地方,就是我们当年拍毕业照的地方。</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中间两排,都是教室。</font></b></h1> <h1><b> 走进教室,我努力扑捉着当年的气息。 </b></h1> <h1><b> 堆积如山的书本味。<br></b><b> 弥漫在讲台上的粉笔味。<br></b><b> 住校的同学带的干粮味。</b></h1> <h1><b> 男同学的汗脚味。</b></h1> <h1><b> 女同学擦手的“友谊牌香脂”味。 </b></h1> <h1><b> 还有一枚鹅蛋的味道。 <br> 这枚鹅蛋是一个男生回家拿干粮时,母亲偷偷塞给他的。在当时有些同学连咸菜都不舍得多吃的年代,这枚鹅蛋实在是个“奢侈品”,于是他拿到学校后好几天舍不得吃,把它藏在桌洞里,没事的时候就偷偷拿出来摸摸、看看。 <br> 他的这一举动被班里另一个男生发现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枚鹅蛋对一个孩子的诱惑力是可想而知的。于是,这个孩子偷吃了同学的鹅蛋。 <br> 毫无悬念,两个男孩子为了这枚鹅蛋打了一架。 </b></h1> <h1><b>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两个男孩都成了章丘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因为一枚鹅蛋,两个人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br></b><b> 不忙的时候两人经常在一起吃饭,吃饭前必做的功课:就是先为那枚鹅蛋打一回“嘴仗”,一个说对方偷吃了自己的鹅蛋,另一方则辩解说没吃。搞得不明就里的人以为他俩在说“暗语”,很难相信两个身价几千万的大老板在争论的,就果真仅仅是一枚鹅蛋。</b></h1> <h1><b> 这间教室我呆的时间最长。</b></h1> <h1><b> 记忆中,教室好大啊,里面坐满了当年的同窗好友。<br></b><b> 现在看上去,却觉得的低矮狭小。 <br></b><b> 因为班级多,山区老师少,当年我们经常一个年级的两个班在一起上“合堂”。</b><b>教室里坐不开了,有同学就搬着凳子在别的班教室的门口听讲。<br></b><b> 有个调皮的男生趁着人多,偷偷从教室的后门溜出去,冲着在教室里面听讲的同学做鬼脸,引的里面的同学“扑哧”笑了。<br></b><b> 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还蒙在鼓里,斥责听讲的同学,“你不好好听课,笑什么?”外面的同学吓得“呲溜”躲进了厕所,引得坐在门口的同学哄堂大笑,可老师在教室的讲台看不到教室外这一切,还以为同学们笑的是他:是脸上抹了粉笔沫还是裤子的拉链开了?于是一边用手背去擦脸,一边低头查看裤子上的拉链是否开了。<br></b><b> 同学们又是一阵大笑。 </b><b><br></b><b> 教室里的黑板还在,只是在右边墙上,被人挖了个门,黑板上面也已不是我记忆中的几何难题和化学分子式,而是拼音和图画,应该是被当成是幼儿园教室时留下的。</b></h1> <h1><b> 最下面的那排房子,在大堰的下面。<br></b><h1><b> 从中间台阶下来,直冲的是学校的食堂。它负责为全校师生烧开水、负责老师的饭菜。 </b><br><b> 每到下课吃饭的时间,各班负责值班抬热水的同学就会提着一只铁皮水桶冲向这个门,因为开水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去的晚了,提不到开水,整个班里住校的同学吃饭时就没有水喝了。</b><br><b> 每当这个时候,铁梢“吱拗吱拗”的响声乱作一团。</b><br><b> 开水提到教室里,也不是随便喝的。</b><br><b> 每个班,都有一个专门负责分水的同学,拿着“水舀子”分水,每个人一“搪瓷缸子”。</b><br><b> 而这个分水的同学一定要有责任心,并且要公正、没有私心,否则就会起纷争。</b></h1></h1><h1></h1><h1><b> 后期,学生从家里自带的干粮也可以帮忙馏一下。</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东侧是老师的宿舍。<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记忆中,几个年轻的老师傍晚时分,坐在宿舍南门的大堰上拉着手风琴唱歌。<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每当这个时候,大堰下在地里干活的村民,总是忍不住停下手里的农活,拄着锄柄直起腰杆,侧着耳朵好奇的听一会。<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一丝青春、时尚的气息在偏僻、封闭的小山村里慢慢弥漫。</font></b></h1> <h1><b> 西侧是学生宿舍。<br></b><b> 宿舍里没有床,一进门,一溜大通铺,砖石垒的地铺,矮矮的,上面铺着学生们自己去山上割的青草,青草上面,条件好的同学会铺一床褥子,条件不好的同学,则直接在青草上铺个床单,几十个同学挤在一起睡觉。 </b></h1> <h1><b> 那时候,我们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夏天没有风扇,冬天没有炉子。<br></b><b> 教室里没有,宿舍更没有。<br></b><b> 冬天冷的像冰窖,夏天热得透不过气来。 <br></b><b> 对于住校的同学来说,学校周边村里不需要住校的同学,冬天回到家里,有个火炉,那是多么奢侈的愿望啊。</b></h1> <h1><b> 如果围在炉子边烤一烤火,那简直就太幸福啦!</b></h1> <h1><b> 条件好的同学,家长在火炉上烤点花生、地瓜,那就算过年了。</b></h1> <h1><b> 但那时没有人觉得苦,觉得这一切都很正常。<br></b><b> 大家咧着干的起皮的嘴唇天真的笑着,挥舞着冻的红肿的手在操场上嬉闹着。</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学生宿舍的西侧有一条小路直通村东头的大坝。大坝里的水是我们天然的洗脸盆。<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只是这条小路现在已经不通了,小路所在的位置被村里一户人家盖上了房子,小路被截断了。</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小路上的那棵大柳树还在。</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戏台还在,但供演员化妆、换衣服的房子倒塌了。周围长满了杂草。</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学校下面,大坝里的水依然清澈。</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条羊肠小路就是从学校下来去大坝的必经之路。夏天的时候,男生们从这里下来,跳进河里游泳,被老师发现后,偷偷收走了他们的衣服。<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当时,男生们是怎么赤身裸体从水里爬上岸,然后又跑回学校的?</font></b></h1> <h1><b> 不知道是不是怀念偷偷下河游泳的童年趣事,毕业时,竟然有好多男生选择在这里合影留念。</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冬天的早晨,住校的同学踩着积雪,从这条小路走到坝边,用石头砸开冰面,用冰水洗脸。</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戏台旁边的小庙还在。</font></b></h1> <h1><b> 这张照片在当时很时尚了,居然还是彩色的。背景就是那座小庙。</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条小胡同还有印象吗?这是从学校去村里小卖部买东西的一条小路,比走村中间的大路要近一点点。</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个大门就在这条小路边上。<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大门是绿色的,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因此许多同学走到这里会好奇的往里瞅瞅。</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顺着大坝往东走,村里人叫“下河”。</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这些照片就是在去“下河”的路边拍的。</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下河”是村里人的菜园子,因为下河的井水四季不干,全村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在这里有块种菜的地。<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菜地中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是渔湾村的同学上学放学经常走的。</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三十年匆匆过去了,弹指一挥间。<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岁月改变的是我们的容颜,却没有改变我们的本质。</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当年的懵懂少女,现在已经人到中年。</font></b></h1><h1></h1><h1><br></h1> <h1><b> 模糊的相貌,熟悉的笑颜,一声乡音,又把我们拉回了校园。<br></b><b> 三十年前,如同昨天。</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不管你在天涯、在海角,不管再过多少年,不管我们容颜如何改变,你,永远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因为我们是同学、我们是校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常三行中学的学生”。<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我们的青春年少、我们的苦乐年华、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奋斗,有一个共同的寄托地————<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这里是母校。<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font></b><b><font color="#010101"><br></font></b><b><font color="#010101"><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有时间回来看看吧。</font></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