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1959年是大跃进刚结束的年代,这年的9月我们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来到位于上海闸北区民晏路上海交大分部。这里的教学楼红砖掩映,柳树成荫,绿草如茵。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上海的同学居多,也有东北,浙江,江苏,福建等省。语言竟然成为些许障碍,记得有我们的画法几何老师索性用无锡话上课,还好可以看图识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我们是电机系绝缘电缆专业(64091班),全班30人,有九”位女同学,属于交大各系中女生比例很高的。有的班级甚至一个女生都没有,例如船制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我们64091班在民晏路分部的合影,左边和背后是教学楼,时间1960年2月15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59年是我国建国十周年,为了庆祝国庆,学校举办集体舞(上海不能跳交谊舞)。这对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刚报到的大学新生来说非常新鲜兴奋。至今脑海中还会萦绕着《祖国之春》等乐曲的旋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记忆犹新还有一年级分部的食堂,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享受一次十人一桌的围桌,丰盛的菜式,特别是交大的红烧狮子头,至今意犹未尽。可惜到本部再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了。<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年级女生在教学楼前</font></h3> <h3>二年级搬到交大徐家汇本部,华山路1954号</h3> <h3><font color="#010101">本部更有老牌大学的风度,这是新上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体育馆,上海交大篮球队是上海高校的强队,女队代表上海二队,体育馆经常有篮球赛,我们班叶志佩是校队的主力后卫,他们在上海体育馆,上海风雨操场的比赛,我经常去加油,是她的粉丝,由于她们星期六晚看球赛是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font></h3> <h3>学生食堂和教工食堂。</h3><h3>61.62年是国家困难时期。我们在上海也不例外,不用说肉,蔬菜都很少,早餐没酱菜,用盐炒过当菜,素菜荤做,几根什锦菜的酱菜泡汤就是中午的菜,我们学校和东海舰队有联系,他们给我们送来带鱼,算改善生活,但我不敢吃腥,只好跑教工食堂改善生活。</h3> <h3><font color="#010101">在交大校门前的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走在新上院前,左到右是杨志根(分配在北京重型电机厂,我到北京出差见过两次,喝啤酒🍺),邱耀成,分配在大连电机厂,我出差大连在他家吃了鸡汤,自己养的,特鲜,后来去美国定居,回国来厦门我们见面,游览鼓浪屿。陈美英(福州人 分配沈阳,2010回校见过一面),郑玉东(毕业后回哈尔滨电工学院,一直未见面,我出差哈尔滨也没见到)余曼丽(分配天津609厂据说她家住上海镇宁路,我有亲戚住愚园路镇宁路口,星期天我常去愚园路,也没去拜访过),本人毕业分配广州所,76年调回厦门电机厂,朱翠珍老阿姐,分配上海电缆所。郑大钫,杨景辉(过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和老阿哥程以剛合影,他家在衡山路的小洋房,离学校很近,我去过他家,他毕业分配在上海电缆厂,我出差见过,他来厦门出差,我陪他游览鼓浪屿,还爬上日光岩。他是我们班年纪最大的老阿哥,今年87岁了</font></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背后是襄阳公园,照片是摄影爱好者杨景辉拍的。毕业多年后他到福建石狮出差,约好来厦门找我,后来因丢了手机,终未能见上一面。他因车祸受伤,2010年在上海同学聚会,无奈他已经不认识我了。叹息!</span></h3><div>他2011年去世了。<br></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1963在中山公园和92班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张照片不清楚,难得一张,用了。邱耀成分配大连电机厂,后来去美国定居,在美国的电机厂工作,和福大的陈碧秀结婚,同是电机专业。浦顺兴,分配在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72年出差见过面。还去他家拜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张芝熊分配沈阳变压器厂,72年见面,后来他出差厦门开会,我们在鼓浪屿见面,退休后在常州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图书馆前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1年春假,结伴去苏州旅游,前排我、储道(家住江湾五角场,分配上海电缆研究所后去美国定居)、张载爻(我们三人同一宿舍)后排余曼丽、胡涌君、朱翠珍、张佩嘉、叶学玲、邝淑珍分配在四机部天津六O九厂。我去天津出差见过,邝淑珍是交大排球队队员。任二传,二传是一个球队的组织者,中学就打排球。她们校排球队是集中住宿,要经常参加上海高校的比赛,故我们班里的下乡劳动等均不参加。现在退休后虽然不打排球,但这些打球的同学成立微信群,叫女排不老,经常聚会,排球已经融入她的生活中。邝是广东人 我到广州才知道有广东人姓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最高的是长脚张载爻,系篮球队员,分配 地点不清楚,后调回老家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苏州 西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苏州虎丘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苏州 园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3年3月31日在龙华寺同学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在i校期间,我任美工社社长。主要负责每年国庆游行大学生队伍的交大方块队伍设计,彩车设计制作。大标语由92班林士藻同学书写。每年九月份的课余时间都花在这方面,课间参加彩排,回来后继续调整修改设计方案。9月30日常要干个大通宵,次日同学参加国庆游行,我就倒头睡大觉。</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每年的贺年片也由我们美工社设计制作,由校摄影社印制。当时没有印刷条件,都是洗照片,一张几分钱,让同学登记购买。</span></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这两张贺年片是我设计制作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61的贺年片,构思一个门,颇具当时的政治味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br></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1962年的贺年片,风格逆转,用的是一张“走在新上院前新生”的逆光照片,当时没有重视宣传高校的业余生活,所以明信片没有校篮球队 排球队的照片,很是遗憾。我们64091班有叶志佩校篮球队主力后卫,邝淑珍校女排二传,我是校美工社社长,杨景辉是校摄影社成员,一个小班有这么多校级人才,可能是交大少有的吧!</font></h3> <h3>这是我们搬到交大本部住的第一宿舍,是交大最老的宿舍,以后搬到校外的第十宿舍。交大宿舍以臭虫多称著,记得有几次全校同时灭臭虫,用热水瓶到老虎灶打开水,把床上的臭虫烫死</h3> <h3>第一宿舍前的雕塑饮水思源,齿轮,铁帖,书本,说明交大是一所工科大学,我们都要进行基本工种训练,车,刨,铣,锻,焊,铸工都要实习过,学会基本的动手能力,这点比现在的大学生强,他们只是外语,电脑强,动手能力差。我们每学期还有安排下工厂,工地,农场劳动。在上海化工厂是在制漆车间,二甲苯的味道太浓了,又没带口罩,那时学生不怕死。在工地劳动时,工地没有毛主席像(当时单位食堂的舞台上一定要挂毛主席像),学校就抽我去画毛主席像。劳动结束,我像也画好了,也算逃避劳动吧!</h3><h3>我在学校的业余生活较丰富,上海同学下课后回家,我除了看球赛外,星期天常跑重庆路旧货商店,浙江路的处理品商店,买旧的处理品无线电零件,处理品三极管(便宜)。回学校装半导体收音机,交流电子管收音机。这些东西放在我的床头。上海广播电台晚上十点以后有外国音乐时间,培养了我的音乐欣赏兴趣,装收音机,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在我以后的毕业设计,和参加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h3> <h3>自左☞右为陈柏勇,张芝熊,包成良,颜伯照,分别分配上海军工单位,沈阳变压器厂,三线军工部门,哈尔滨绝缘材料厂。颜伯照是我福建老乡,我72年出差哈尔滨没见到,到去年他来厦门我们才见面,一晃就是51年</h3> <h3><font color="#010101"> ️1963年10月6日上海豫园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3年3月31日在龙华寺外地同学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3年3月31日在龙华寺我班女同学同学合影。左二胡涌君,左3叶学玲,分配上海23所,左4我班的余珏老师。</font></h3> <h3>虹口公园活动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62年10月上海外滩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班女生在上海外滩,小女孩是储道的妹妹,后来她女儿也考进交大,现在在美国留学,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海豫园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豫园划船</font></h3> <h3>徐祥铭老师和同学在和平公园合影</h3> <h3>我班女同学同学在女生宿舍前合影。左5我班年纪最小的赵美瑾,属羊(我们大部分属龙,蛇),分配天津609厂,1971年~1999年在江苏省电子厅的三线厂八三九O厂,1999~2004在上海复旦微电子公司。左6张佩嘉,张佩嘉是刘靖基副市长的儿媳妇,分配时是这样说的,地点上海,报到期无限延长。后来去法国定居。8</h3> <h3><font color="#010101">交大电机楼前</font></h3> <h3>毕业设计时拍于上海电缆研究所</h3> <h3>上海电缆所大门外合影</h3> <h3>同样拍于电缆所</h3> <h3>和92班同学拍于电缆所</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和92班张蓉圃同在广州所上海试验站做毕业设计,我的课题是微电量测量,她是湿热试验,辅导老师是57届交大毕业的孙企达老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和辅导老师在图书馆前合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我毕业论文是高电阻测试的误差分析,实习期间 我利用指导老师出差离开期间自己独立组装,调试了一台微电量测量仪,较全面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因而毕业答辩时我胸有成竹,得到老师的好评。毕业分配时实习单位,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上海试验站要我留下,但上海试验站没有分配名额,学校就把我分配到他的上级单位,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毕业照摄于1964年</font></h3><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当年的毕业分配是政府安排。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当时的口号。我们不填分配地点志愿,只填单位性质,如学校,研究所,企业等。最远的分配到东北的佳木斯电机厂(记得是位脱帽右派,写一手好字,游行标语牌出自他手);留校一位;出身好,没海外关系的分配到三线的保密单位,只有信箱没地址,因而这些同学毕业后就失去联系了。</span><br></div><div><br></div> <h3>林士藻同学(分配佳木斯),写一手好字,我们的毕业证书是就是他写的魏碑字</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怕年久遗忘,我按毕业照对应位置将老师,同学的名字,逐一记录下来。</span><br></h3><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絮絮叨叨一顿罗列,我们的大学生活青春岁月在那个年代并没有轰轰烈烈,激情燃烧。对于我个人来说,大学生活就是埋头读书,做实验,实习,劳动。自由自在吃饭,睡觉,画画和听音乐。提高个人素质,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领。虽说平淡,但点滴在心,弥足珍贵。</span><br></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本文写作过程,储道,赵美瑾同学提供照片,邝淑珍,胡涌君同学提供素材一并表示感谢。</span></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