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华盛顿山 Mount Washington, New Hampshire

金兑

本来想十月中旬到美国新罕不什尔州白山森林保护区看红叶,顺便登美国东部第一高峰--华盛顿山,据说华盛顿山是世界上气候最恶劣的地方之一,山顶有北半球风暴眼中心之称,华盛顿山顶气象站在1934年4月的一个下午录得在20世纪世界上最高纪录风速372公里/小时。自从有记载以来已有153人因登山死亡,主要是由于计划不周,缺水,对山区气温突变估计不足,造成体温过低或坠山,尽管这样,就此放弃,心有不甘,却更增加了我对此山的好奇,为避免遇到山顶被大雪覆盖或者结冰,所以计划将登山提前,争取在9月底之前登山,不能兼顾看红叶了,把享受红叶的机会留给以后吧。看来,好事也真难成双。 Mt. Washington,海拔1917米,是美国密西西比河以东最高峰,山脉向北是加拿大魁北克荒原大湖,东部靠近大西洋,因而此山夏暴雨,冬暴雪,且以山势险峻、气侯变化无常而著称,既使夏日炎炎也难免有雪飘山顶。 因此在行前两周一直在观察着华盛顿山下和山顶的天气☁️,直到9月24日看到27,28两天是个好天气,29日开始下雨,于是我们决定立即行动,25日早晨离开多伦多,下午3点到达蒙特利尔,顺便去看看儿子,27日一早8:30我们就离开了蒙特利尔,沿着10号高速公路一路东行,车外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在走到与55号公路的交叉口时转南下的55号公路,然后在Stanstead过海关,进入91号公路不久我们就驶入美国的乡间公路,沿着白山脚下蜿蜒绕行,从蒙特利尔过来30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行驶了5个多小时,然而公路两侧秋色五光十色扑面而来,纯红的红枫、酱红色的北美红橡、金黄色的毛山榉和四季常青的塔松像彩虹交嚱变幻...。我深深佩服美国的乡村是被大山和森林紧紧围绕着、如此的绚丽璀璨,此乃正是我憧景的人间天堂。 即将进入华盛顿山脚下,山上闪烁着魔幻的色彩。 在山间公路上行驶3个小时后经过Mt. Washington Auto Road (华盛顿山汽车登山道)入口处停车午餐。 登华盛顿山有三种方式,1.汽车可以通过汽车登山道直接开到山顶。2. 乘坐齿轨火车上山。3.徒步登山,有很多条登山道可以选择,。 这儿是上山的火车站。火车道的双轨中间是齿条轨道,火车是通过齿轮爬山,这对老年人及不喜欢登山的人是一个福份。如果你不愿挑战徒步登山、坐火车上山也不失为很好的选择,火车票往返$68,老年人减$5这是柴油火车票价。如果是蒸气机火车票就得$73...。 火车站内有一个有关齿轮轨道火车博物馆,此铁路1868年第一次开通,并使用环保的生物柴油为动力,它行驶在达37度倾斜的陡坡上。火车只有一个车厢,带给游客不一样的趣味。 这是齿轨火车公司雇员为纪念总管 Colonel Arthur S. Teague 从1933--1967年间 34 年的贡献而立的石碑。它就竖立在🚉的上下车站口。 火车缓缓向山顶爬去.. 它是世界第一辆齿轨登山火车一华盛顿齿轨火车。 The Mount Washington Cog Railway 同样车站下面草坪展示着当年的齿轨火车的模型,十分漂亮有趣。 午餐后向南行驶20多分到达我们今天预计的徒步道登山口目的地Pinkham Notch。 Pinkham Notch 是一个著名的登山口,也是塔克曼山坳徒步道(Tuakerman Ravin Trail)的起点。登华盛顿山有很多条徒步道,有的比较平坦,但是路途比较长,这条徒步道,比较短,但是险峻,这是年轻人自我挑战勇气的路,所以我就选择了这条道路,尽管我不年轻。 看看它到底有多难走,这条道全长(单程)6.8公里,攀爬1400多米到达山顶峰。 我们选择了直接就在徒步道进山口旁边的阿巴拉契山俱乐部(AMC)的Joe Dodge Lodge 住下,准备第二天登山,由于对这里缺乏了解,加上现在已不是旅游旺季,离开蒙特利尔时,我看到那里还有空房间,所以就没在网上预订,到那儿看看再说吧,下午一点半到那儿,看了一下还不错,就登记了房间,然后我就向前台打听哪里有卖登山杖和登山背包的,结果人家告诉我旅店里有免费供客人使用的登山杖和登山包甚至还有Hiking shoes(不过我不需要),我拿过来一看,还都是很新的Top Brand,连押金都不要,只是做个登记,并且说你们如果不住在这里了,只要在这个地区玩就尽管用,用完送回来就行了,这一消息让我喜出望外,省了时间shopping,省了银子,得到别人的信任是多么快乐啊! 这里房价相对较贵,为了节省第二天的登山时间,只好投宿在这里了。这里是按人头收费的,$110/天/人,包括早晚餐,如果选bunk bed 和别人合住,也可不选包餐,会便宜些。如果想在山上解决午餐,可以另付费定餐。另外如果不怕辛苦有离这儿半小时车程的小镇Gorham,有$100/房间 的旅馆,上山时早晨把车开过来停在这里(免费)。 旅店旁边的Visitor information Centre(访客信息中心), 这里也同时是旅馆提供用餐的地方,同时还有一个小商店可以购买登山的衣服和手杖等。另外这里有一个登山模型,较清楚的帮助你选择登山线路,同时在这儿可购买上山地图。 28号,果然晴空万里,是上山的好日子。 吃过早餐,背包里装进了棉衣及加厚的裤子,冬天的手套,帽子及防雨的衣物,以备天气突然变化时的需要(华盛顿山有记录在7月份时气温是负值),重要的是还装入了6升水和食物、水果等... 我背了40磅,我太太肩负20多磅,早晨8点20出发了。 Trail head 竖着一个讯息牌,告示着今天的天气及登山道的情况,正如我一直关注着的气象预告一样,一切平安无事,开行。🏃🏃 一个40多磅的背包,两根登山手杖,一台沉甸甸的相机,想往已久,筹备多时,华盛顿山峰,我们来啦! 山里有很多分叉的 Trail,要特别注意前行标记,别走错了,因为要当天往返,赶在天黑前返回,时间是很紧张的,前面是一个石礅的指路标记,并用兰色㐃标志,我猜走进去是正确的选择。我很敬重一些不知名的人在深山老林为人默默立标引路。 他的一个行为让多少人少走弯路或迷途.... 时间在流逝,路途上的石头在变样,从小石头变成这样的乱石径,高度在一直攀升着。 这棵大树也奇特无比,它根札在大石上,树被风吹歪了,而艰强的树根死抱大石竟然把石头扯裂开了,真有生死之交,永不分离之感!它是人类学习的楷模。对着这一奇景我俩对视了瞬间,不说心自明...。 我太太又被岩石淹没了,今天她够争气,几十年的夫妻生活中才发现庐山真面目了。 够坚强!够毅力! 有意思,她如此耐力为何确在“家务活”里展现不足呢? 下了山我一定问问她。😅😅😅 上山徒步线路总长6.8公里,走到这里是 Hermit Lake,快到树线尽头了,完成了近4公里,还剩2.7公里,照片左边的第一张图中 Tuckerman Ravin Trail 是我们即将开始的路线的走势,从图上可以看到接下来的山势情况,底下的数据也是更详细的说明。也就是说,掂量一下自己,不行你就打道回府!行,你就上!人家可说的很清楚。够陡峭够刺激才叫挑战,一生这性格还真不好改!突然此时让我想起1976年我登华山走到千尺涯的感觉!那时,一行五人却有两个人临阵退缩了,其实我也想到退,人在困境之处的选择也就是一步之遥,当时我也没有退缩,而形成我对山敢挑战,并乐此不彼....。 随着山的高度增加,植物也越来越稀少,达山顶四分之三高时,是树线(treeline),树线以上因寒冷、大风吹袭下,完全见不到任何植物,寸草不生。 现在每爬行10米左右就让你气喘想歇几分钟,上衣全被汗水浸透了,要不断补水、吃些东西,否则体力消耗过大就危险了。还得保存体能来应对更大的艰辛。 山缝里喷射出的水成了小瀑布,我们必须穿越瀑布旁的石头堆,你要特别小心,否则踩在有水的石头上很滑,这个地方的路很窄,一面不见底的悬崖,一面看不到顶的峭壁,我们就从这瀑布旁爬过。水是从峭壁上渗出来的? 一直纳闷,这水源来此何方? 这又是一股清新淡雅的山水,清翠而透亮的发出水石相击韵味,我爱听水击石回荡发出的声音,美妙动听。 来登华盛顿山的人大部分都选择在7、8月份,9月份开始人就不多了,今天不是周末,所以路上的人寥寥无几,Trail里很冷清。 “敢问路在何方?” 只有攀升或者绕着无法越过的石头,尔后寻找是否有石礅或者发现可否能遇到远处的上下山的人影子.... 过了树线以后,就开始遇到拦路大石竖横林立,上山的陡度急剧上升,山势陡峭,你不得不有时把双手扙梱在一起,加强手杖的支撑力,腾出另一只手以帮你攀岩穿越!有时手杖是拖累,因为你必须手抓脚蹬...。 无路可寻,四下无人、完全找不到路径的时候,一定把方向定好,那就是⬆️!或许⬅️或许➡️,但是你必须在绕过大石之后找回👆的方向。 翻过大石壁站在高处时,偶尔会见到人影,石头磊的礅,就是路标,每当找不到路时,我就站在高处找石礅,一路上大小石礅有几十个。 我可能太累了,心中数落着“这美国佬在山上你好呆也修个路嘛!自古华山一条路、也是有修好的路,你们怎么能这么坑我呢?” 哈哈,这人心真难捉摸,明明自找的嘛? 又翻到了一个山肩,坐下来好好歇歇吧,欣赏一下走过的景色。 一对恋人因为男方脚受伤决定下山了,略寒暄致意,只见女孩携友蹒跚往下...。 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突然想起古人云“打虎须父子,上山需兄弟”,我马上抬头专注着我太太,千万别发生意外!我紧紧的跟在她后面做后卫。 上到这个乱石滩根本没有路,我只好仔细辨认石头上哪里有走过的痕迹,抬头看远处,观察哪里有人,看他们下山的方向,我就朝那个方向前进,这招还真灵,由于山上的乱石滩没有标牌,只有些地上的石墩和写在石头上的箭头,因而地图的作用大打折扣! 路边警示⚠:冬天走此步道要特别留意,会有巨大的冰块从山上滚下,必要时可躲在大石头的后面。 因山峰陡峭消耗体能过大,二是海拔1800米左右缺氧。同时山里当云遮住太阳时很冷,而当太阳直射时又很热,不知脱点衣服还是再加一件衣服。真是无法适从,初尝山峰忽热忽冷的味道。 看见了吧,秃头秃脑的山峰失去了秀丽,寒冷使得一树不长,寸草不生! 在华盛顿山半腰向白山山脉相望 终于见到一个木牌路标,看着牌子上的图文指示,我们马上就要到山顶了,这太让我兴奋了。 马上步入山顶 突然觉得太阳失去了温暖 当我们正快要到达山峰顶端时天气突然变脸,整个山脉全被大雾笼罩、似乎空中飘荡着雪粒并不时的打在脸上。 此时在朦胧的大雾中惊奇的发现了黄色的路标!这真是应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路标预示着我们将要接近顶峰啦。 骤然大的湿度,大大的雾团飘忽满山,似有腾云驾雾之势,忽然使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 这里是步入人工木制的“观景台”。在这个观景台面上四下张望,什么也看不到,照像机也叹息了,四下张望白茫茫云雾缭绕,像机根本捕捉不到想象中的华盛顿山峰...😢😢😢 山顶上的房子,房顶上四个角都用铁链子拴在了地上,就像海里的船抛锚一样。平生第一次见到房子也要抛锚。 用手机费劲的拍了一张山顶🅿️。 爬山时间共六个多小时。 瞬间大雾漂移去,抓紧拍了两张照片。 人们都在寒风凛冽的山顶排队留影纪念,我们也不落俗套。 长久策划,奔波劳碌,6个多小时的攀爬,虽寒风凛冽刺骨确难掩内心的兴奋与激动,我们挑战了自已,而我也徒步挑战了你,美东最高峰--华盛顿山峰。 山顶服务部,有热咖啡喝。由于我们对山顶最后一段路的难度估计不足,加上一开始不着急赶路,边走边玩、照相,耽搁了很多时间,所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徒步下山了,天黑之前是赶不回去的,不想冒险了,就决定乘汽车下山(有专门接人下山的汽车 $30/人),5:30所有的机动车辆都必须离开山顶下山。因为湿度可形成薄冰,为防下山路滑,5:30封山是科学的。 汽车在下山时为了行车安全,每行驶15到20分钟就得停车散热,否则你的车闸会出故障的。 一切顺利,下午6:00汽车把我们送回住地。 华盛顿山,也是白山自然保护区(White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总统山脉的最高峰,总统山脉从高到低包括华盛顿山(Mt. Washington),杰佛逊山(Mt. Jefferson),亚当斯山(Mt. Adams),麦迪逊山(Mt. Madison)四座山。据说在万里晴空时,站在华盛顿山顶向北望去可看到蒙特利尔,向东望去而以看到东海岸。 可惜我们今天在山顶碰到大雾笼罩着大山,能看到20m就很好了。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今年发生的真实的故事: 她叫凯特 马托索娃(Kate Matrosova),32岁,在纽约华尔街的法国巴黎银行工作,是一个狂热的登山爱好者,她曾经登过乞力马扎罗等其他几大高峰。今年2月15日早晨5点,距天亮还有一个半小时,她的先生查理(Charlie Farhoodi),J P 摩根的副总裁,开车把她送到总统山脉的北面鲁道夫入口,她计划用十三个小时经过麦迪逊峰,亚当斯峰,杰佛逊峰,到达最高峰华盛顿山峰,并从西面的齿轨铁道一侧下山出来,他的先生下午6点在那里等她。早晨出发时山顶温度是-21度(这个温度对于冬天的华盛顿山已经是相当温和了),风速60公里/小时,然而在她越过第二座山亚当斯山后天气突变,气温骤降到-30度,刮起了123公里/小时的大风,而且风力逐渐增加,直到160公里/小时,风中实际温度-55度,下午3点半,她在极其恶劣的风暴中发出了求救🆘信号.....,但恶劣的暴风、寒冷和齐胸深的大雪使得救援没有成功,而她最终也没有走下山来...,救援队在第二天下午2点多,收到她求救信号后的22小时找到了她。 总统山脉冗长的死亡名单上又添了新的一名字!让人沉痛、惋叹! 不是她不够聪明,不是她体能不够,不是她装备不够精良。 山顶气候变化无常,人定胜天只是人对天缺乏认知,我们爱山却更爱生命,山永远屹立着,留得生命即择机可来... 这个女孩是从图中最上端的伦道夫(Randoph)开始登山的,要经过麦迪逊山峰(Mt. Madison),亚当斯山峰(Mt. Adams),杰佛逊山峰(Mt. Jefferson)最后到达最高峰华盛顿山峰(Mt. Washington)。我们是从山的东面,图中16的位置直接登顶华盛顿山峰的,所以路途陡峭。 我们这次也属于对于山的情况估计不足,没有时间按照计划徒步下山,早知道是这样,我们应该在早晨六点出发,一路不要逛逛悠悠,不过好在我们活着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