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带我去西北旅行,返程时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回成都,我已近20年未上高原,望着沿途的高原风光,倍感亲切。
在距离汶川县16公里处,有一个叫桃坪羌寨的景区,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并且是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的建筑群,因此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建在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边台地上的羌寨,据当地史料记截,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西汉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个离汶川地震区如此之近,却基本没有受到什么破坏的建筑群,不能不让我这个曾经研究古代建筑的人充满好奇。弟弟知道我对此有特殊兴趣,特计划在此游览半天。
抵达桃坪羌寨,已过中午,首先解决吃饭问题。弟弟轻车熟路,径直带我去了羌寨新区一个叫小琼妹妹开的饭店。 点的是猪膘腊肉等羌餐中的家常菜,也许是饿了,肥肥的腊肉吃着很香。
原来,这个桃坪羌寨是因为四川电视台录制的一个旅游节目而闻名遐迩。电视片的主角是一个叫小琼的姑娘,她家自称曾是羌王寨主。于是吃完午饭,我弟弟直接把我领到小琼家的老屋。
这是小琼家新楼,她家饭店就在旁边。 小琼家是寨子里最先接待外来游客的,所以现在非常富裕。原来的住房出租供人参观,底层是原来的牛羊圈舍,二层是居室,三楼吊着几匹猪膘肉和很多腊肉,房顶供奉着一块卵状白色石头,据说是羌人的白石神。桃坪羌寨中有三座碉楼,类似瞭望的烽火台。其中一座就在小琼家。我爬上碉楼想看看碉楼结构,手包背着碍事,就顺手扔在碉楼旁的屋顶上。一个多小时之后走出羌寨,才发现自己的包忘了拿。弟弟赶紧飞跑回碉楼旁的屋顶,手包还在原处,就是说在这一个多钟头中,并无人登爬碉楼。我看着弟弟捡起手包后脸色涮白,才意识到这里海拔较高,尽管我弟弟是摸爬滚打20年的老兵,他现在也不比当年了。总之是虚惊一场。旅游者虽多,基本上还是看热闹的多,很少有人会攀爬碉楼考察究竟。
这是小琼家老房子里的猪膘 从小琼家的碉楼和住房结构来看,就是石木的混合结构,由片石与黄泥砌成收分很大的外墙,内部为木梁柱和木地板。这种建筑和藏式建筑非常相似,并不是能抵抗地震仍完好无损的原因。在寨子里转了一圈之后,才发现秘密。原来羌寨中的房屋都不是独立的建筑。所有建筑都通过二层的过街楼连接,使建筑之间形成甬道构成路网。也就是说全寨98户人家的房屋用过街楼的方式连接成了一个整体,而不再是单体建筑了。这样的设计,既增加了建筑空间,也大大加强了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虽然各户的住房两层或三、四层不等,但都可以通过屋顶平台上的楼梯相连。寨子里的人熟悉甬道的布局,外人却感觉入了迷宫。 其实桃坪羌寨最具特色的是全寨的地下供水系统,寨子从高山上引来泉水,每户建筑下面都建有暗渠引流泉水至家中,除了生活用水方便,还可以调节室内温度,同时也算一种消防设施,而且一旦有战事,水网还是避免敌人断水和逃生的暗道。 羌寨路网、水网、房顶,组成了羌寨内地上、地下、空中三种立体交叉的道路和防御系统。这就是桃坪羌寨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迷的东方古堡”的原因。 不过从对小琼家的参观可以发现羌寨民居的厕所和牲畜圈有共处现象,照明条件也比较差,道路和水网中一些石板已经年久失修等,还有就是新建民居与老建筑风格不协调,旅游商业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说到底就是民居发展与历史文化物质保护的矛盾。我想既然是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当地政府也会重视解决。小琼家地震后就已经搬到羌寨外的新房居住,估计寨子中的居民大部分都会外迁。古羌寨也会为了环保进行适当的维修改造,真心希望这座东方古堡能够很好的保护下来,留给后代子孙。
这就是我爬的碉楼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