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集大型纪录片《红色金寨》

北京禧虎影视制片人黄茂华

10集大型纪录片《红色金寨》 第一集介绍 红色金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有一座山名叫大别山,绵延八百里,横亘在鄂豫皖三省交汇处,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大别山由此而得名。它是一座革命的山、战斗的山、英雄的山、光荣的山。在当年革命的激流中,大别山区有近百万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里先后爆发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等100多次工农武装起义,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了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和红军的发源地。革命的策源地和红军的发源地源头在大别山腹地金寨县。金寨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金寨县。金寨有着辉煌革命历史,战争年代,金寨十万儿女为国捐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1920年,金寨燕子河的燕溪小学就成立了安徽省最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和共产党党支部。 将星璀璨的金寨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从这里走出了206位省军级以上领导干部。其中1955年至1964年授衔的将军有59位,上将1位、中将8人、少将50人。在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排名第二的将军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境内燎原星火,先后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又称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地和中心区,是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红28军的主要发源地。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这是金寨境内成立的第二支主力红军队伍。在鄂豫皖边区最初组建的三支红军队伍中,红32、33师两个师均在金寨境内组建。金寨是鄂豫皖边区红军的主要创始地。 统一苏区,组建红军主力 1930年2月,因为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可东震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北控中原,自古就有得大别山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因此,党中央当机立断,决定将鄂豫皖边区的17个县划为鄂豫皖边特区,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将红31师、32师、33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全军2100余人直属中央军委指挥。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和红1军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1930年冬至1931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两次“围剿”,红军取得了反“围剿”斗争胜利。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931年10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军部及第73师在金寨麻埠成立。 1931年11月, 红4军和红25军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兵力近3万人。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红军主力发展到四万五千人,根据地面积扩大到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金寨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 在苏区建设中,金寨苏区的党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始终比较规范,修建有红军飞机场,设立了赤色邮政局、列宁小学、银行等各钟机构,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成为苏区建设的典范。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发动起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反“围剿”失利。9月下旬,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在金寨燕子河举行紧急会议,决定西进,大别山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随后,红四方面军2万余人,越过平汉线,西进3000多里,开创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3月,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西去川陕后,中共鄂豫皖省委重建了红25军。1934年11月,新组建的红25军开始长征,1935年9月率先到达陕北,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组建成红15军团,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红25军是从金寨走出去的一支传奇式的红军队伍,它率先完成长征、被誉为“长征先锋”,它是长征中唯一一支长征结束时人数多于出发时人数的红军队伍;并在长征途中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四支红军长征队伍中,有两支从金寨发源,并且先后创建了鄂豫皖、川陕、鄂豫陕三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浴血奋战,红旗不倒 。红25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清剿”,为坚持斗争,1934年12月底,中共皖西北道委在金寨再建了红28军,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国共合作,抗日救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迁到金家寨。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区党委也设在金寨花石汪家老屋。金寨遂成为抗战初期安徽省乃至大别山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心。 1938年2月,红28军和大别山区地方革命武装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离开金寨、东进抗日,于5月12日在巢县伏击日军打响了抗战第一枪。 内战爆发,中原突围 迎来解放曙光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撕毁停战协议,集结30万兵力向我中原军区6万部队发起进攻。中原军区一纵一旅在旅长皮定均、政委徐子荣的带领下,奉命掩护主力突围。皮定均采取“声东击西”的疑兵战术,与主力相背而行,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铁流千里,将全旅5000多人成建制地带到苏皖解放区。在突围途中,皮旅在金寨境内的吴家店进行了三天休整。皮定均在回忆录中记述当年群众拥军的情景:大娘们将糍粑和元宵送到驻地;妇女们一针一线地彻夜赶制军鞋、缝补衣服;小姑娘们围着战士边轻轻地唱起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老区人民心向党,军民鱼水情谊深,至今传为佳话。 千里跃进,解放金寨 。1947年8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9月2日,刘邓大军的三纵八旅攻克了金家寨,组建了中共金寨县委和民主政府。自此,“立煌县”改名为金寨县。金寨县在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十万儿女为共和国的建立英勇捐躯。金寨县在建国初期,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金寨境内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10万亩良田。10万老区人民告别世代生存的家园。这三个无私奉献的“十万”,生动体现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如今,金寨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决心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继续发扬以“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为主要内涵的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传统,艰苦奋斗,拼搏前行,为实现老区的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二集介绍 红色组织 金寨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的重要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广泛传播。安徽省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与安徽的裕安、霍山、霍邱、叶集,湖北省的英山、罗田、麻城,河南省的商城、固始等8县(区)毗邻,是鄂豫皖三省的中心区域。1932年始设县治,命名为立煌县,1947年更名为金寨县。 思源之一。金寨县较早涌现出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以蒋光慈、袁汉铭、詹谷堂、王明为代表的金寨籍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较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在全国各地秘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使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全国。无产阶级文学家蒋光慈,1922年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少年飘泊者》、《短裤党》等30多部优秀作品。他利用文学作品倡导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胡耀邦、习仲勋、陶铸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受他的作品影响,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思源之二。金寨县较早成立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传播组织。1920年10月,原安庆政法学堂的学生徐守西回到家乡教书,在金寨燕子河的燕溪小学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和党支部,吸收教师和校外进步人士参加,讨论如何在中国实现革命,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打倒帝国主义,铲除一切不合理的制度,使封闭的金寨山区中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开拓了视野,开始了新的探索。1922年,共产党员詹谷堂在金寨北部的固始志成小学任教,组织进步师生成立“青年读书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进步教师曾静华、杜孝芬入党。1922年,一些进步教师在金寨县的笔架山农校成立了“青年读书会”,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进步书刊。 思源之三。金寨县较早建立了一批党的基层组织。1924年冬,詹谷堂来到笔架山农校,发展李梯云、周维炯等5名“读书会”骨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金寨境内的第一个支部——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时年冬,在武汉商科大学读书的王明利用寒假回乡,在金家寨组建“豫皖青年学会”,团结了豫皖边区的商城、固始、六安、霍邱、霍山等县100多进步知识分子,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1925年3月,詹谷堂回到南溪明强小学任校长,以学校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进步教师入党,成立了中共南溪支部。马克思主义在金寨境内的广泛深入传播,一批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他们不仅在金寨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还向鄂、豫、皖周边地区广泛发展。1925年夏,袁汉铭受组织派遣,到河南省商城城关县立第一小学,以任教作掩护,秘密培养先进分子,宣传党的纲领,发展党员和青年团员,成立了商城县第一个党团支部。1926年秋,李梯云回到祖籍湖北省罗田滕家堡,与肖方等人组建了中共商罗麻特别支部,下辖21个支部,后发展为中共罗田县委。大革命期间,金寨籍党员先后在金寨和商城、罗田、固始建立了党的组织,培养了一批有献身精神的革命骨干,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据统计,1924年底,中共党员中金寨籍党员有15人,占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时党员总数994人的百分之1.5。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留下来无数英烈的战斗足迹,他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顽强斗争。他们早已化为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红色的大别山,它所拥有的那些无法再生、无法复制的藏品,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将会愈加弥足珍贵;它所传达和弘扬的精神和意义,也将愈发放射出灿烂的光芒。那些共和国将军的风采,那些战斗英雄的壮歌,那些可歌可泣的史诗,必将如永恒的星光,穿透时间的轨迹,感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第三集介绍 人民军队发源地 话说人民军队在金寨县的起源——十一支红军队伍在这里诞生组建。在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三个省共组建了50支红军队伍,其中湖北省组建了29支、安徽省组建了15支、河南省组建了7支队伍,占全国根据地组建的150支队伍的百分之34。其中金寨境内就先后组建了11支主力红军队伍。分别是:1929年5月9日立夏节起义之后,在斑竹园朱氏祠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子清,副师长漆德玮,师党委书记兼参谋长徐其虚。1930年1月20日,由安徽红军第一、二游击纵队和六安六区游击大队,在流波?合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师长徐百川,党代表鲍益三,师党委书记姜镜堂。1930年5月中旬,在南溪以原红32师一部和当地游击队组建的红1军独立旅。旅长廖业麒。1930年6月,在燕子河地区以皖西地方武装和红1军第3师(原红33师)的一个连为基础组建成立的中央独立1师。师长徐百川,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文生。1931年2月初,根据中央指示,红4军独立团在麻埠扩编成中央教导第2师。代师长肖方,政治委员王效亭。1931年10月25日,在麻埠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3师及军部。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1932年3月上旬,在麻埠组建的红25军第75师。师长廖荣坤,政治委员戴克敏。1932年5月,在白塔畈组建的红25军第74师。师长汪明国,政治委员戴季英。1933年4月下旬,在汤家汇地区再度组建的红28军82师。师长卢永彬。1933年10月11日,在南溪吕家大院重建的红28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兼),下辖第82师、第84师。1934年12月20日,在全军乡沙河店组建的红218团。团长罗成云,政治委员熊大海。金寨人民为中国革命源源不断输送兵源,也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血源——三支武装力量从这里成长发展。在金寨组建的红军,根据中央决定,相继合编成为主力红军队伍,改编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主要力量。1930年4月,根据中央决定,红32师、33师改编为红1军第2师、第3师。1931年1月,红1军(主力为在金寨组建的红32师、33师、红1军独立旅、中央独立1师)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红4军最初组建的2个师、1个独立团共7个团,有5个团诞生于金寨。10月,中央教导2师亦编入红4军。11月,红4军与红25军在湖北红安七里坪合编为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最初组建时是7个师、1个旅和2个团,有5个师、1个旅诞生于金寨。1932年10月11日,红四方面军离开金寨去川陕。 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经过长征到达甘孜地区的红2、6军团会师。10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地区会师。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和红29军等整编为八路军第129师。解放战争时期,成长为中原野战军重要力量。 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境后,1933年4月下旬,中共皖西北道委在金寨的汤家汇地区再度组建了红28军82师。10月11日,中共皖西北道委在金寨南溪吕家大院重建了红28军。1934年4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重建的红25军和重建的红28军在汤家汇豹迹岩胡氏祠会师后,红28军重新编入红25军,成为新的红25军。11月16日,红25军高举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并率先到达陕北。1935年9月16日,红25军到达陕北苏区延川永坪镇,与陕北的红26军、27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改编为红15军团第75师。11月初,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1937年8月25日,第1军团、第15军团和红74 师合编为陆军第115师,红15军团75师改编为第115师344旅(一部)。解放战争时期,成长为华北野战军重要力量。 1935年2月3日,高敬亭以在金寨全军乡沙河店组建的红218团为主体,第三次组建红28军后,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高敬亭在领导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游击战。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凝成的红色文化,大别山人民在宣传方式上,根据当地群众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特点,编写了许多歌谣。金寨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利用当地民歌“八段锦”曲调填词的,一直传唱到现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则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由程坦根据《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内容编写的,并把歌词填入鄂豫皖苏区《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曲调中,后迅速传唱到各路红军部队,成为人民军队永唱不衰的经典歌曲。 1938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红28军在湖北红安七里坪改编为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1938年2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各部在金寨境内流波会师,金寨人民热烈拥军,200多名青少年踊跃参加新四军。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离开金寨,东进抗日,于5月12日在安徽的巢县伏击日军,取得了蒋家河口战斗的胜利,打响了新四军抗战的第一枪。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四支队成长为华北野战军重要力量。 第四集介绍 人民军队发源地 话说人民军队在金寨县的起源——十一支红军队伍在这里诞生组建。在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三个省共组建了50支红军队伍,其中湖北省组建了29支、安徽省组建了15支、河南省组建了7支队伍,占全国根据地组建的150支队伍的百分之34。其中金寨境内就先后组建了11支主力红军队伍。分别是:1929年5月9日立夏节起义之后,在斑竹园朱氏祠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子清,副师长漆德玮,师党委书记兼参谋长徐其虚。1930年1月20日,由安徽红军第一、二游击纵队和六安六区游击大队,在流波?合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师长徐百川,党代表鲍益三,师党委书记姜镜堂。1930年5月中旬,在南溪以原红32师一部和当地游击队组建的红1军独立旅。旅长廖业麒。1930年6月,在燕子河地区以皖西地方武装和红1军第3师(原红33师)的一个连为基础组建成立的中央独立1师。师长徐百川,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文生。1931年2月初,根据中央指示,红4军独立团在麻埠扩编成中央教导第2师。代师长肖方,政治委员王效亭。1931年10月25日,在麻埠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3师及军部。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1932年3月上旬,在麻埠组建的红25军第75师。师长廖荣坤,政治委员戴克敏。1932年5月,在白塔畈组建的红25军第74师。师长汪明国,政治委员戴季英。1933年4月下旬,在汤家汇地区再度组建的红28军82师。师长卢永彬。1933年10月11日,在南溪吕家大院重建的红28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兼),下辖第82师、第84师。1934年12月20日,在全军乡沙河店组建的红218团。团长罗成云,政治委员熊大海。金寨人民为中国革命源源不断输送兵源,也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血源——三支武装力量从这里成长发展。在金寨组建的红军,根据中央决定,相继合编成为主力红军队伍,改编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主要力量。1930年4月,根据中央决定,红32师、33师改编为红1军第2师、第3师。1931年1月,红1军(主力为在金寨组建的红32师、33师、红1军独立旅、中央独立1师)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红4军最初组建的2个师、1个独立团共7个团,有5个团诞生于金寨。10月,中央教导2师亦编入红4军。11月,红4军与红25军在湖北红安七里坪合编为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最初组建时是7个师、1个旅和2个团,有5个师、1个旅诞生于金寨。1932年10月11日,红四方面军离开金寨去川陕。 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经过长征到达甘孜地区的红2、6军团会师。10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地区会师。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和红29军等整编为八路军第129师。解放战争时期,成长为中原野战军重要力量。 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境后,1933年4月下旬,中共皖西北道委在金寨的汤家汇地区再度组建了红28军82师。10月11日,中共皖西北道委在金寨南溪吕家大院重建了红28军。1934年4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重建的红25军和重建的红28军在汤家汇豹迹岩胡氏祠会师后,红28军重新编入红25军,成为新的红25军。11月16日,红25军高举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并率先到达陕北。1935年9月16日,红25军到达陕北苏区延川永坪镇,与陕北的红26军、27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改编为红15军团第75师。11月初,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1937年8月25日,第1军团、第15军团和红74 师合编为陆军第115师,红15军团75师改编为第115师344旅(一部)。解放战争时期,成长为华北野战军重要力量。 1935年2月3日,高敬亭以在金寨全军乡沙河店组建的红218团为主体,第三次组建红28军后,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高敬亭在领导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游击战。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凝成的红色文化,大别山人民在宣传方式上,根据当地群众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特点,编写了许多歌谣。金寨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利用当地民歌“八段锦”曲调填词的,一直传唱到现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则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由程坦根据《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内容编写的,并把歌词填入鄂豫皖苏区《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曲调中,后迅速传唱到各路红军部队,成为人民军队永唱不衰的经典歌曲。 1938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红28军在湖北红安七里坪改编为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1938年2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各部在金寨境内流波会师,金寨人民热烈拥军,200多名青少年踊跃参加新四军。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离开金寨,东进抗日,于5月12日在安徽的巢县伏击日军,取得了蒋家河口战斗的胜利,打响了新四军抗战的第一枪。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四支队成长为华北野战军重要力量。 第五集介绍 解放军的红色脉源 话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集团军中的脉源。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集团六个集团军与金寨渊源深厚。现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集团军中,6个集团军与金寨诞生的红军队伍有着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集团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主要发源于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主要力量是由诞生于金寨的红25军和红32、红33师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集团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31军、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386旅发展而来。红31军是1933年7月在金寨麻埠成立的红25军第73师为基础扩编形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集团军的摩步48旅,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第32师改番号命名,划调归16军建制,也是发源于土地革命的红四方面军、抗战时期的129师、解放战争时的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8旅。金寨县也是由这支从金寨走出的部队于1947年9月2日解放而命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集团军前身是华北野战军第2纵队,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2师大部部队发展而来。红28军发源于金寨县全军乡组建的红218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集团军前身是华北野战军第1纵队,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1、第15军团部分部队为骨干发展起来的。红15军的75师发源于大别山区第二次组建的红25军。第38军第338团的前身是红25军第75师一部。红25军第75师组建于金寨的麻埠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集团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部分部队发展而来,主要力量来源于诞生在金寨的红25军。 英勇的红军队伍,锻造出洪学智、徐立清、皮定均、陈先瑞等我党我军一批杰出优秀人才,从红军中成长的金寨籍地师以上高级将领600多位,其中省军级以上高级将领206位,开国将军59位,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全国罕见。金寨被誉为“将军的摇篮”,新中国高级将领的摇篮。 第六集 抗日烽火 金寨是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区党委和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迁入地、组建地,是国共两党领导安徽省乃至鄂豫皖边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1938年5月,日军进逼皖中,蚌埠、合肥相继沦陷。为避日军兵锋,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和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于6月从六安迁至金家寨(当时为立煌县城)。中共安徽省工委为坚持国共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领导安徽和大别山地区的抗日民主运动,也于6月从六安迁至金寨县(时称立煌县),机关设在新四军四支队立煌兵站,先驻桃树岭、后迁白水河。10月,国民党第21集团军总部又迁至金家寨,金寨遂成为国共两党在大别山地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民主救亡运动的中心。   迁入金寨后,安徽省工委不失时机地选派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到省、县动委会和各抗日工作团工作,通过动委会和工作团来推动抗日民主救亡运动,很多共产党员担任了县动委会指导员和工作团团长。同时还通过省动委会,选派一些共产党员到国民党各级政府中任职,他们广泛团结各界爱国进步人士,深入动员民众,推动了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省工委迁至金寨后,即以省动委会的名义,在桃树岭四支队兵站内举办干部培训班,为各县动委会和工作团培训了一批骨干力量。6月下旬,董必武等中央领导同志来金寨地区视察抗日民主救亡运动,并作出重要指示。   为加强对金寨地区抗日工作的领导,安徽省工委及时组建了中共立煌县委,并先后建立了麻埠、双河、汤家汇、斑竹园等4个区委和20多个党支部。立煌县委在努力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的同时,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和调动一切爱国力量,广泛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促进了金寨地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同年8月,立煌县动委会在金家寨船舫街成立,县内4个区、3个镇、24个乡相继建立了动委会。在抗日工作团的协助下,全县还先后组建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文化、商业等各界抗敌协会69个,会员达7000多人。各抗日团体纷纷走上街头、深入乡村,集会演讲,声讨日军侵华罪行、鼓舞群众抗日斗志。金家寨、麻埠、流波、胡店、双河等地都举行了1000多人参加的群众集会,其中金家寨群众大会到会者达4000多人。各类抗敌文艺团体也经常深入城镇、农村宣传演出,影响很大。省妇战团、立煌县妇抗会以及金家寨、麻埠镇等动委会先后发起募捐运动,共捐银元5000多元、鞋4.8万双、棉背心5万余件。县妇抗会还组织了洗衣社、缝纫社,为住院伤兵洗衣做饭,为前方将士制做军鞋,有力地支援了前方抗战。   1939年2月,为加强对鄂豫皖边区抗日工作的领导,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撤销中共安徽省工委,成立中共鄂豫皖边区委员会,郑位三任书记,机关设在白水河汪家老屋四支队兵站。为便于开展工作,区党委在民运部内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妇女工作委员会,在宣传部内成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三个委员会都通过省、县动委会开展工作。区党委成立后,即在白水河举办了3期党员干部训练班,学员来自六安、霍山、霍邱、固始、寿县、英山等县,共培训干部300余人。同年夏,民运部的妇女工作委员会经过努力争取,在金家寨高庙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妇女培训班,为各县培训妇女骨干100多人。   7月,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鄂豫皖区党委于7月24日撤离白水河,转移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庐江东汤池。之后,先后成立的中共立煌市委、立煌中心县委和立煌县委相继领导金寨人民坚持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直到抗战胜利。期间,中共中央中原局鉴于大别山形势逆转,于1939年11月决定撤销鄂豫皖区党委,成立豫鄂边区党委和皖西省委,中共皖西省委于1940年2月在新四军驻立煌办事处正式组建(同年3月迁至霍邱刘家仓房),领导立煌和霍邱两个中心县委的抗日斗争。 第七集 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邓小平、李先念等首长们对金寨老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十分关心,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金寨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捐款献粮,做军鞋、缝棉衣,掩护和护理伤病员,为部队送情报、当向导,支援刘邓大军。 金寨县下楼房曾是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所在地。1947年12月31日,邓小平政委、李先念副司令和李达参谋长等领导同志来金寨视察,在沙河下楼房召开了边区区委、县委负责同志工作汇报会。下楼房,邓小平、李先念等领导同志度过了1948年的新年。 1949年9月7日,金寨全境解放。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后方根据地 1947年6月,遵照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12万余人“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底,刘邓大军先敌进入大别山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第3纵队在皖西以破竹之势,连克数座县城。9月2日,3纵8旅攻克金家寨。4日,金寨县委、县政府成立,改“立煌县”为“金寨县”。12月下旬,邓小平政委率李先念、李达等部队首长亲临金寨县楼房村,听取县委、县政府工作情况汇报,对坚持大别山的斗争作了重要指示。刘邓大军在金寨转战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部队作战,送情报、当向导、运物资,捐粮捐物、救护伤员,军民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发起渡江战役,金寨人民再次掀起支前高潮,一个月内就筹粮100万斤、款5万元、鞋2万双,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军南下作战。 第八集介绍 金寨奉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十万儿女为共和国的建立英勇捐躯。在新中国建国初期,为根治淮河水患,确保下游豫皖两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良田旱涝保收,国家在金寨境内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两库库容量达50亿立方米,占淠史杭五大水库总库容量的74%;灌溉下游良田900多万亩,使之实现了旱涝保收;发电装机容量为16万千瓦,年发电量近4亿度。金寨,为此迁移人口10万余人,淹没良田10万亩、经济林14万亩、经济重镇3个(金家寨、麻埠、流波),金寨人民为根治淮河水患和社会主义建设,再次作出无私的奉献和巨大的牺牲。 第九集 希望之火 金寨是中国教育希望工程发源地。1990年2月17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克强率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考察团来金寨考察、布点、实施希望工程。经过两周的调研,确立了希望工程的两种救助模式(援建希望小学、结对救助贫困学生),并决定在金寨开始试点,全国实施希望工程的帷幕由此拉开。20多年来,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对金寨革命老区尤为关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建成了一大批希望学校,全县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大为改善,教学条件全面改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造就了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姑娘”苏明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团中央授予“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的曾龙、姚文友等;涌现了一大批为希望工程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南京军区机关全体官兵捐资500万元设立了“扶贫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江苏昆山“希望工程骆驼”周火生,十几年如一日、忘我投入希望工程建设……金寨,为全国各地探索了希望工程的发展模式,积累了希望工程的建设经验,创造了希望工程的辉煌业绩。金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希望工程发源地”。 第十集 大美金寨 红军精神代代传,革命沃土多华章。红军精神是永放光芒、红色文化是金寨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在红土地上创新拼搏的金寨人民。 2016年4月24日上午,习近平到金寨县红军广场,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瞻仰金寨县红军纪念堂,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总书记不时驻足凝视,并询问有关细节。习近平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金寨人民将永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与嘱托,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血液,浸入心扉,在加快老区发展中,积极抓好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加快建设安徽金寨党性教育基地,使金寨红色基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教育后代做红军的传人,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招商富县、旅游兴县、民生为本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着力做好精准脱贫,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突出做好供给侧改革,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实现老区金寨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认真贯彻从严治党新要求,不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为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贡献力量。 金寨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金寨县。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弘扬“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老区的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