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时兴起,朋友为了躲避深秋室内的寒气,我们相约去了新绛县,想看看“绛州大堂”,说走就走,忽略了午饭,跟随导航直奔主题。 绛州大堂,又名“师正堂”,史载唐王李世民在稳定李氏王朝的基础上,为讨伐平息外族入侵,东征高丽,命左领军大将张士贵在绛州设帐募军,招兵处就设在州治署衙的正堂内。据说,薛仁贵即在此从军。 两块貌似不同年代“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知道有什么不同(没有导游,也没有人可以问问)。 很显然,曾被作为新绛中学的绛州大堂正在修葺中。绛州大堂,始创于唐,一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州衙门的正堂,今天,走进空旷的大堂,梁高屋阔,仿佛仍可看见明镜高悬,几案威严,衙役的呐喊声在耳边回响,依稀好像有冤百姓击鼓上堂,是非曲直,只凭知州的良心所裁。 从大堂的一侧进入,并不存在门,直入眼帘的就是透着岁月痕迹的粗大的木质柱子,柱子下面的石刻莲花柱础透露出那个年代的辉煌。说不清什么原因,这几根柱子竟成为此次绛州之行最让我震撼的印记。 周径差不多一米的柱子无漆无雕,粗旷豪放,质朴的形象配合现在空无一物的大堂,却衬出更加肃穆的感觉,镶嵌其中的木块以我匮乏的知识只愿相信它仅仅是加固柱子而已。 代表着我国古代工匠建筑智慧的枓拱结构也在大堂呈现,虽不能和皇宫大殿相比,但枓拱的精神与气质一样表现的淋漓尽致。 见过好多古建筑有这样的结构,不知道怎么称呼。 堂内北壁东侧嵌有一块高116、宽70厘米的《文臣七条》石,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其上墨迹斑斑,是后人将其视为珍宝,不断拓片的证据。 《文臣七条》原文是: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 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 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专尚猛威。 四曰责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荣。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 六曰劝课。谓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 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 “文臣七条”原为州衙所藏,几经流失,后在1984年重嵌于大堂内壁,以昭示后人。“文臣七条”碑流传至今已八九百年,徽宗时朝散大夫,知绛州军时恪能够恭刻,并表示“昭示万代,仰遵圣训”。在今天,这碑文还是很应景的。 在大堂地面中间位置,这块“鱼儿跪堂石”,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如今,已明显被损坏,不知这次大堂修复后能否依样还原。 大堂正前方是正在施工的修复现场,猛一看,这考古挖掘的景象,不禁想起“兵马俑”。一坑一池,有深有浅,表现出堂前大道曾经的讲究与阔绰。 大堂前道路上随处可见形态不是很规则的旧砖,底面甚至印着不同的手印,粘结砖块间的白灰砂浆几百年来依然紧紧的依附于砖身,难离难弃。 匆匆大堂一览,回来后仍心情难复,期待绛州大堂早日修复,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这座名震三晋大地的古老州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