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大圩古镇的北面,车行8公里,有一座即将消失的古村落__熊村。一进村,看到的却是雄村,其门牌上清晰地标注为“大圩镇雄村村公所”,正大惑不解,从老宅墙上,门板上依然清晰的标语上看,当年文革的痕迹赫然在目, 原来迷惑的心中顿悟开来,此“雄″非彼“熊”,在那样的年代,只允许″英雄"频出,哪能让″狗熊”昌撅 !于是乎″熊村"变“雄村″(笔者想当然地推敲 ,末经考证)。
这是一个年代久远,有史可考的村落。村里熊姓人家居多,远在南北朝时期就定居于此,在北宋时期始达繁荣。鼎盛时期达300人之多,南商北贾云集于此,商贸四通八达,就此成圩(墟)。 旧壁残桓的村巷老宅,无不显示当年的繁华。 青石板与鹅卵石 铺就的村巷记载的悠悠岁月,是那样的厚重,那样的沉淀。 村宅里不时看见星星点点的杏树,不像海洋村和张家崎那样布满了山村。可见当年熊村并 不是以农作物为生,而是以商贸立世。 村里面不时看到一些村民在修缮城门(村门)或旧宅,河道里也有挖掘机在清淤拓宽 。听说是政府投钱在修缮,估计是要开发做旅游。一些巷道里也布上了指路牌。 从一些完工的修缮效果看,修旧如旧的思路贴合了当下游人的心态,也完美地再现了当年的繁华。 村里建有江西会馆和湖南会馆,一千多年的兴衰 史演绎了许多的传奇。村落就是在不断的发展、修缮中延续的。这是乾隆年间门楼修缮记事,虽然班驳却不失为历史的记载。 村外涧沙河与熊村河绕村而过,智慧的先人将河水引入村中,即方便了村民取水,也起到了防火作用。 村里设有八处门楼,在那上千年的动乱中,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门楼低矮窄小,防止土匪骑马闯入(推测),上设一枪眼用于阻敌。 门楼外集中设有茅厕10余间,作为外来进村从事交易的商贾们方便之用(推测)。 村内建有古戏台丶关帝庙丶真武阁丶伏波庙丶大寺丶鼓楼等供人们朝拜, 祈福 ,庆典,娱乐之用。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绕村串巷的水渠是村民们饮用丶洗 涤 丶消防的水源,水渠旁随处可见用于洗衣服的石板刻成的搓衣板。 村里的年青一代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老人们集中在一起打牌下棋,″大二吃""小四碰"将军"的声音此起彼伏。 村里的静谧增添了留守老人的孤寂,少见鸡鸭的村巷里偶尔遇见几匹看家狗,也是无精打彩的趴在门洞口,无一不在体现村落的哀退,年青一代守不住村里的寂寞,或移居村外,或在外地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推动村民致富,先人的生意头脑也遗传给了下一辈,繁荣热闹的集市可见一斑。但愿政府的投资急时拯救这个村落,给曾经的历史添上一笔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