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传说中的绿色之地-格陵兰

星星星星📷

<h3> 2016年的9月,我和4个摄友踏上了传说中的绿色之地-格陵兰。在正式开始文艺范儿之前,先科普一下格陵兰的基本信息。<br> 格陵兰(格陵兰语:Kalaallit Nunaat)是丹麦王国的海外自治领土,领土大部分位于格陵兰岛上,面积2,166,086平方公里,约83.7%都有冰雪覆盖。全境大部分处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隔海峡与加拿大和冰岛两国相望。人口约5.6万(大家没有看错,超过20%中国国土面积的土地上只有5.6万人口!)。格陵兰人87%为因纽特人和欧洲裔格陵兰人,丹麦人和其他占13%。大多数居民信仰基督教信义宗。格陵兰语(东因纽特语)为官方语言,丹麦语、英语为行政语言。<br>  格陵兰在它的官方语言丹麦语的字面意思为“绿色的土地”。这块千里冰冻、银装素裹的陆地为何享有这般春意盎然的芳名呢?据书记载,约在公元982年,丹麦人埃里克和他的伙伴从冰岛出发,向西北航行,去寻找新大陆,却意外发现了一个大岛。经过两个夏季的考察,终于在该岛西南沿海地段找到了几片平坦之地。这几片平坦的沿海土地在地形上可防御北极寒风的袭击,而且在北极短暂的夏季还长满青嫩的植被。面对四周一片冰天雪地的荒原,埃里克情有独钟地将这片长满绿色植被的沿海地段命名为“格陵兰”,意为“绿色的土地”。据冰岛古代史记载,埃里克企图以这个“令人亲切的、充满生机的称谓”诱惑世人,使人们迁徙到这个荒凉的冰原上。正如他在探险日记中所写道的:“假如这个地方有个动人的名字,一定会吸引许多人到这里来。”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携带着他们的家财和牲畜渡海而来。此后,格陵兰岛发展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在其鼎盛时期,居民点有280多个,人口达数千人,建有教堂17个,不仅与欧洲建起了通商关系,罗马教皇甚至还派人来征收教区税。<br>  1000多年前,加拿大北部的因纽特人就迁至格陵兰定居,他们世世代代以捕鱼狩猎为生。公元982年,移居冰岛挪威人发现了格陵兰,于是在1261年成为挪威的殖民地。1380年丹麦与挪威联盟,格陵兰转由丹麦、挪威共同管辖。1841年丹麦、挪威分治后,成为丹麦的殖民地。后挪威与丹麦为该岛归属问题发生争执,1933年由海牙国际法庭判归丹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陵兰一度由美国代管,战后归还丹麦。1953年丹麦修改宪法,格陵兰成为丹麦的一个州,与法罗群岛一样,它在丹麦议会中也拥有2个席位。1979年5目1日起格陵兰正式实行内部自治,但外交、防务和司法仍由丹麦掌管。1973年,格陵兰随丹麦一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然而作为一个其经济和生存都完全依赖海洋资源的北美岛屿,受欧洲的管理是完全不必要的。1985年2目1日,格陵兰通过全民投票表决,终于成功地将自己从欧共体中解脱出来。内部自治政府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由格陵兰政府自行管理格陵兰事务,而只有与丹麦王国有关的案件才由丹麦司法机构裁定。作为丹麦王国的一部分,丹麦派驻格陵兰的代表其权限随着丹麦向格陵兰自治政府移交权力而大大减少。尽管如此他仍是丹麦在格陵兰的首席代表,依法管理格陵兰的内部事务,负责丹麦在格陵兰举行的选举。在外交事务上,格陵兰不能与其他国家签订有关外交关系的协议。而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补偿,丹麦宪法又承诺,所有与格陵兰有关的声明都将照会格陵兰自治政府。<br>  说完政治,说说地理。格陵兰是全球纬度最高的地区,也是受太阳活动影响最大的地区。格陵兰属于北美洲,全岛约4/5的面积在北极圈以内,海岸线长4.4万公里。年平均气温在0 ℃以下,最低可达-70 ℃。环球诸岛的大哥大,地球变暖的前线。其中170多万平方千米为冰盖所覆盖,占世界淡水总量10%,占全球冰盖的1/8。<br> 格陵兰的植物以苔原植物为主,包括苔草、羊胡子草和地衣。一些无冰地区除了一些矮小的桦树、柳树和桤树丛外,几乎无别的树木生存。格陵兰岛是北极熊的家园。其他动物还有狼、北极狐、北极兔、驯鹿和旅鼠等。大批麝牛分布于岛北部,其极厚的外皮能保护它们免受冰冷的北极风冻害。在沿岸水域常见鲸和海豹。咸水鱼有鳕、鲑、比目鱼和大比目鱼。</h3> <h3>  <br>  这是格陵兰的国旗,含义:大片白色象征冰雪覆盖;大片红色象征海洋;半圆白色象征冰块;半圆红色象征港湾。</h3> <h3><br>  我们在格陵兰的全部活动集中在伊卢利萨特。伊卢利萨特(Ilulissat)是格陵兰第三大的定居地,人口约4000。市镇在格陵兰西岸的中部,北纬69°,北极圈以北200公里。伊卢利萨特的丹麦语名字雅各布港(Jakobshavn)也广为人知。伊卢利萨特按格陵兰语直译是“冰山”。<br>  因纽特人定居在这冰峡湾地带已经有最少三千年历史。在伊卢利萨特现在的市镇以南2公里的荒废定居地塞梅米尤特(Sermermiut),曾经是格陵兰最大定居地之一,大约250人居住。1741年丹麦宣教士波尔·埃格德建立现在的市镇,同年雅各布·塞韦林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贸易站,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该地。在十八世纪晚期,Zions Kirke教堂建造于此,是伊卢利萨特当时最大的建筑物。</h3> <h3><br>  在格陵兰六天时间停留的酒店-冰峡湾酒店,真真是惊喜啊!何止是海景房,这是冰山海景房!一觉醒来抬眼发现一座巨型冰山趁着黑夜飘到酒店前的海域,然后早餐就着冰山下饭。</h3> <h3><br>  酒店的接待处,上方绷在框里的是海豹皮。接待窗口上方交叉悬挂的黑色长条物是座头鲸的鲸须板。<br>在我们停留期间,酒店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没有这些帮助,我们的格陵兰之行很可能不会这么完美。</h3> <h3>  <br>  伊卢利萨特冰峡湾是少数几个格陵兰冰盖入海的冰河(SermeqKujalleq)出海口之一,也是世上最活跃的冰川之一。伊路利萨特冰峡湾是地球的一个历史阶段——第四纪最后一个冰川时代的杰出的例证。这里的冰流是世界上最快的(每天19米)和最活跃的。其每年增长的冰超过35立方公里,占整个格陵兰浮冰总量的10 %,超过了南极洲以外的其它任何冰川。巨大的冰原,以及快速移动的冰流,流入为冰山所覆盖的峡湾,是只有在格陵兰岛和南极才能看到的现象。伊路利萨特为科学家和游客提供了近距离观察冰川从冰原上崩解直至流入峡湾全过程的条件。岩石、冰和海洋构成的野性而优美的风景,随着流冰发出的美妙的声响,共同向人们展现出难忘的自然奇观。下面的谷歌地图的卫星地图截图中横贯画面的白色条带就是绵延70公里的伊卢利萨特冰峡湾,而北极小镇伊卢利萨特就坐落在峡湾的入海口,我们入住的酒店离峡湾入海口仅1公里。</h3> <h3><br>  伊卢利萨特冰峡湾,2004年根据自然遗产评选标准N(i)(iii)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目录》。</h3> <h3><br>  峡湾北岸从伊卢利萨特旧直升机场开始,设置了三条徒步线路,分为红线、黄线和蓝线,距离从1.3公里到6.9公里不等,除了有1.3公里的木栈道之外,其余的都是裸露的山体和苔原沼泽。我们走完了黄线,徒步小径很多时候消失不见,辨认全凭用对应颜色的油漆刷在山体上的圆点来指示方向。</h3> <h3><br>  伊卢利萨特冰峡湾从冰盖前缘到入海口全长约70公里,海水深度在冰盖前缘超过1000米,而在入海口处海水深度仅200米。夏天的时候冰盖断裂更多更频繁,而入海口的水深造成大型冰山无法通过这个高达800米的门槛,只能在冰峡湾内满满地碰撞堆叠,直到冰山水下部分被消磨得足以跨过门槛,才奔向大海的怀抱,随着洋流开始了冰山海上漂流记,而这个过程长达几年甚至上百年。</h3> <h3><br>  当我们站在峡湾入海口的陡崖上看着峡湾内经过一个夏天满满堆积起来的浮冰,自然的力量铺天盖地地向我们袭来,不由得心生敬畏。由于冰山阻挡了视线,峡湾对面南岸的山体仅仅露出一线。</h3> <h3><br>  日落时分,一艘航过西北航线的邮轮告别了伊卢利萨特再次起航,在落日的余晖下渐行渐远,慢慢同落日一同沉入地平线。</h3> <h3>  <br>  海上快艇巡游是我们在伊卢利萨特的重头戏。我们一共出海三次,其中有两次租用的只能搭载6人的小艇,艇主兼船长兼解说兼半个摄影指导是个为了爱情定居格陵兰的美国帅哥。他的艇速度快,抗冰等级高,涂装是纽约出租车的黄色,连黑色小格子都高度还原,自己命名为为world water taxi,泊在避风港内很是显眼。因为经常有摄影师租船出海,所以业务很娴熟,完全知道摄影师思考的角度,不用特别提醒就知道如何调整艇的角度和位置让摄影师更好地拍摄,必须给120个赞👍!</h3> <h3><br>  我们出海巡游的三次分别是两次日落和一次日出。在天气变幻无常的格陵兰,三次巡游都是杠杠的好天气。人品超好啊!</h3> <h3><br>  此时太阳已经沉入海平面之下,我们已经回航,但是天空的颜色却开始极其梦幻地变化着,从粉红粉紫到粉蓝,映在洁白的冰山上,绝对是一生一次的体验。</h3> <h3><br>  在美国帅哥第一次带我们出海的时候,他手一指远处“看!座头鲸”,然后海上巡游就变成了观鲸之旅。一对座头鲸就在艇的前方自在地喷水、下潜、觅食,我们也拍到了完美的代表海洋自由的高高扬起的鲸鱼尾鳍入水。其实这个季节大部分夏季在格陵兰度夏的鲸鱼都已经离开此地向南迁徙到加勒比海一带过冬,我们极其幸运在观鲸季节结束的时候碰到了还没启程离开的一对座头鲸。超好的人品再次爆发!</h3> <h3><br>极光!极光!<br>  其实格陵兰的伊卢利萨特并不是观赏极光的最佳地点,北纬69度的纬度过于靠北,看极光的方向是南方的地平线,由于地球的曲率,如果极光的高度不够就不得见。来格陵兰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看极光为主,我们的预期也不是非常高。但是到达格陵兰的第一晚就有惊喜。吃完晚饭后背起摄影包出门遛弯消食,在小镇上就看到极光在天空飞舞。原谅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一自然奇观,抖着手拍下了此生第一张极光的照片,基本顾不上啥对焦取景速度,激动得热泪盈眶(也可能是格陵兰凛冽的夜风刺激出来的生理性泪水),此时的我们完全不知道还有更大的奇观在今后的几天出现。当晚只是在小镇上拍摄,由于灯光污染,拍摄的并不尽如人意。此后,摄友们就展开讨论如果下面几天还有极光,到什么地点拍摄更好。事实证明不打无准备的仗这句话是多么地正确,在此后几天,我们讨论的结果很快派上用场<br>。</h3> <h3><br>极光!有极光!<br>  在格陵兰的第二个晚上,极光再度飞舞。快速解决了晚饭后,我们抄起家伙按照此前讨论的结果,开车+徒步到冰峡湾的北岸拍摄到了极光在冰山上飞舞的奇观。</h3> <h3><br>极光!极光大爆发!<br>  25日是我们在格陵兰的最后一夜。此前的三晚云层低垂,天空看不到一丝的缝隙,我们都只好踏实睡觉了。在格陵兰岛的最后晚餐结束后,还没回到房间,酒店门口爆发出一阵惊呼,赶紧出门一看,我的天啊!大爆发!天空中绿色紫色红色黄色的光之帷幕漫天飞舞,住店的客人在第一声惊呼之后都呆呆看着天空的神幻表演,忘乎所以。一个与我们同机抵达格陵兰的德国人抓着我的手一个劲地说:unbelivable!末了还给我一个熊抱!🐻我回过神,小伙伴们也回神,回房间穿衣服抄家伙出发,直奔我们讨论过的另外一个拍摄地点-冰峡湾入海口的陡崖顶,位于徒步黄线中段再向崖边行进数百米。顶着头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没有路的山体上快速行进了45分钟,没有人说话。终于到达了那个崖顶,面向南方,没有一丝的光污染,极光从地平线上腾起,飞舞旋转到冰山的上空,光之帷幕拉开,神幻表演开场!冬季银河在天顶展开,无数的繁星在闪烁,那时刻,纵然风吹得几乎无法站稳,如刀割在裸露的皮肤,内心的感动让人无法抑制地对着壮观的自然张口嘶喊。感谢上苍的恩赐,让我亲眼目睹这个无法复制的宇宙景观!</h3> <h3><br>  当极光渐渐减弱,小伙伴们纷纷上场充当人肉前景😊留下了与极光的绝美合影。</h3> <h3><br>  下面这张卫星地图的截屏中,图中右上角的星星是我们入住的酒店,左下角的星星是极光大爆发那夜的拍摄地。感谢同行的伙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