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虫事的起源比较早,据历史记载在清代的康乾盛世,位置是金山枫泾的北市桥一带,因为该地区与苏浙相临,经济富庶,交通便捷,因此虫事也就兴起来了。以民间流传的竹枝词为证:“金风花开玉露中,戏将纤指染深红。郎从北市桥边过,试买新雕蟋蟀笼。”赏虫、观斗、听鸣已经成为了那时上海人的雅玩。
以前随便问哪一个上海人:“上海哪里的蟋蟀最好?”他们一定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七宝”。传说乾隆帝下江南时曾驻跸松江。南方官员搜罗到一批极品虫后连夜赶往松江进贡,途经七宝时马失前蹄,马匹摔倒在地,进贡的蟋蟀尽数逃逸,此举为后来的上海七宝留下了蟋蟀的优良品种。但凡谈到蟋蟀,必言七宝的“铁砂青”,原来是有来历的!
如今的七宝,早已没有了蟋蟀生存的旷野,七宝的蟋蟀恐怕还没有七宝的羊肉来得名气大!我每回去七宝古镇,都是冲着三处地方而去的。一是七宝天主教堂,二是同飞书苑(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三是“蟋蟀草堂”。“蟋蟀草堂”这四个字的匾额还是已故的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建贤先生题写的,吴的学生陆宇宙正是我女儿的书法老师,所以我觉得“蟋蟀草堂”与我特别有缘,因为它的存在,才能再现上海民俗的秋兴图(秋兴,即是斗蟋蟀的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