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之佛香阁

闲人免进

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 “云辉玉宇”牌楼,紧邻昆明湖,是万寿山前山中央建筑群主轴线的起点。建筑为四柱七楼,顶覆黄色琉璃瓦,绘金龙和玺彩画,等级极其高贵。 “云辉玉宇”牌楼北面为面阔5间的排云门,宫门黄色琉璃瓦屋面,歇山式顶坐北朝南。 排云门内的第一进院落中心是清漪园遗存的长方形水池,上架单孔石拱桥。院落东西两厢是玉华殿、云锦殿。玉华殿位于院东,云锦殿位于院西,均面阔5间,歇山式顶。 排云殿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其母后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在其废墟上建成排云殿,是为慈禧祝寿的场所。现殿内陈列的展品为当年王公大臣进献的寿礼。排云殿内的宝座、国屏、鼎炉、宫扇等,都是按照原状陈列的。 排云殿平台下对称排列着供防火盛水用的四口大铜缸,俗称“门海”。 排云殿两翼有35间爬山廊和配殿与其相连。 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建筑,阁前有八字形台阶,又高又陡,从这里登佛香阁,如上天宫。 佛香阁西南为五方阁建筑群,与转轮藏对称,乾隆时期始建。以宝云阁铜殿为中心,由主配殿、角亭、游廊等围合成方形院落。正殿五方阁坐落在11.26米的高台之上,阁下石壁上刻有莲花边框,是当年诵经时悬佳佛像的地方。两侧有三间迭落式走廊与高台中的暗道相连。主、配殿皆为绿色琉璃瓦歇山顶,院内四角,各有一座重檐方亭,有24间回廊连通各个殿堂。 铜亭的正名叫宝云阁,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一座全部用铜铸造的仿木结构佛殿,因其外形像亭,故俗称铜亭。铜亭坐落在汉白玉的须弥座上,通高7.55米,重207吨,四方形,重檐歇山顶。它的梁柱、斗拱、椽瓦、门窗以及匾额、对联等全部构件都酷似木结构,呈蟹青冷古铜色,极为精美壮观。宝云阁内原有铜铸佛像,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焚清漪园,铜亭虽幸免于难,但亭内的陈设却被掳掠一空,铜制门窗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993年才最终由美国工商保险公司董事长格林伯格出资51.5万美元将十扇铜窗购买,无偿赠还颐和园,后经多方努力,才最终恢复了宝云阁的完整。 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这么美的风景,吸引了外国美女,咔咔的照个不停。 到此一游。 佛香阁东侧是转轮藏,如今不开放了,这里最著名的就是那块著名的石碑,这是用整块巨石雕造,高9.87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正面刻"万寿山昆明湖"六大字,背面刻《万寿山昆明湖记》,均为乾隆帝手笔。碑饰图案精美,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德辉殿原为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多宝殿,大殿面阔五间,坐北朝南,单檐正脊歇山顶,前出廊,两翼有35间爬山廊与排云殿相连,是帝后到佛香阁礼佛时更衣休息的场所。 让我一次看个够。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佛香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阁上层榜曰 “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 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铸成于明万历二年(1574),本名“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像”。铜胎鎏金,高五米,头面分四层,每层三面,共十二面,二十四臂,下蹬九层有999个花瓣的莲花宝座,在八根贯通全阁上下的承重铁梨木擎天柱的衬托下,法相庄严,铸造精美,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佛香阁周围的走廊。 佛香阁东西两侧的叠石之上矗立着亭子东曰敷华亭,西曰撷秀亭,两座亭子结构一致,均为四角重檐攒尖顶,亭子四周有石栏围挡。亭子的里面的东、西侧金柱间有挡墙,墙上开一个什锦窗,两个挡墙之间有个很大的两层木制“钟楼”。古时用来报时,相当于现在的钟表。 佛香阁往上是颐和园制高建筑“智慧海”,俗称“无梁殿”。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不用枋梁承重。该殿无木料,得以逃过1860年的大火,但殿中佛像及殿外壁上千余尊小佛像却被列强盗走。殿外的佛头是后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