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号 余荫山房,广州博物馆

till

余荫山房的造景手法 夹景 漏景 框景 余荫山房平面图 空间结构 余荫山房占地1598平方米。在建筑材料上,以青灰色的砖瓦为主,显得阴凉清淡。独具岭南特色,富有文人气息。 从园林设计布局分析,余荫山房是运用几何图形组织景物空间且实用性强的岭南园林的典型代表。它的布局总体上看有明显的中轴线,用各种几何图形进行空间组织与分割。全园分东西两庭,以桥廊连接。西庭以一方形水池为中心,池北为正厅,深柳堂与临池别馆隔水相望。深柳堂是园中的主体建筑。水池东面有一游廊拱桥与东庭相连,构成了整个庭园东西方向的轴线。该拱桥虽小巧,但把桥、廊、亭、栏巧妙组合,浑然一体,十分精致。 视线关系 余荫山房在视线组织上将园内外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空间的扩散感。借助几何形图案进行空间布局,无论是园林建筑物、水池水阁还是门扇隔窗,甚至连庭院路径和绿地形式都采用几何形,运用几何形的水庭造园是岭南理水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余荫山房在园林欣赏方式上以静观近赏为主,动观浏览为辅,正所谓移步异景,如玲珑水榭,八面的景色各异,只有人动起来才能欣赏到不同的风景。 园林是人化的自然,人们通过园林与自然进行接触。余荫山房在植物景观设计方面,师法自然体现在植物空间的合理划分,应顺应地形的起伏程度,水面的曲直变化及空间的大小等立地的现实自然条件和欣赏要求而定。根据岭南自然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的植物种类及造景艺术风格,在空间尺度,视觉感知,听觉和嗅觉感知等方面对人的审美进行考虑"同时又体现出园主对大自然热爱。 余荫山房虽然面积狭小,但却很注重意境的营造,利用空间的分隔与空间的渗透来增加空间的层次。运用花墙和廊亭,层层遮挡,园内有园,形成层次多,景致深的景象,从而园内景物逐次地展现在游客的面前,移步异景。 在余荫山房中,人们可以体验到园中有园、景中有景、虚实结合的景色。园林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就绝妙佳境。这种几何式的布局形式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并融入 了人的意识,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廊 庭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是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4102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128平方米。 博物馆西面是广州歌剧院和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北与广州图书馆新馆相邻,南濒珠江,隔江与海心沙旅游公园相望。环境优美,交通可达性好。 新馆的主广场犹如承托着宝盒的柔软绿色绸缎其表面起伏有致仿似波浪,由建筑主体向外伸延大面积的绿地草坡沿博物馆向西逐渐减缓形成清晰的主入口广场并与中央林荫大道融为一体新馆的建筑形象,相继落成的广州歌剧院,新电视塔形成城市对景丰富了广州的城市天际线。同样作为中轴线上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与对面的广州歌剧院在形体上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歌剧院的“圆润双砾“是流动、不规则的。省博物馆的“宝盒”是稳重、工整的;博物馆宝盒下丝绸状广场波浪形的地面,与歌剧院的流动形体相呼应营造出一个特殊的城市空间效果。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构思,将博物馆比喻成一个盛满珍宝的容器。这个容器是从中国传统的漆器和广东传统的象牙雕中抽象出来的“盒”。新馆这件镂空透雕的宝盒,就像广东传统工艺品象牙球。其空间组织层层相扣。展厅回廊、中庭与结构紧密结合。由内向外逐层展开,利用或虚或实的隔断,吸引观众层层而进自然地形成为功能流线形式和功能达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中庭回廊从展台前厅,从休息过厅这种层次感渗透终始。 镂空的效果还特别体现在外墙的凹凸层次上。双色铝合金外墙铝板和彩釉玻璃的组合,使外墙面形成玲珑有致的变化.既是镂空的“宝盒”外衣,又为室内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中庭回廊拉丝效果的深红色墙身源自中国红元素室内空间效果整体而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