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陈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2013-3-22 9:3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焦耐院大楼的风采与历史的回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鞍山如果你问中冶焦耐院在什么地方,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你说鞍山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那么大家都会告诉你那就是,市府旁边的8层楼,也是鞍山市最漂亮的建筑。人们所说的八层楼,其实她就是中冶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研究总院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鞍山人的心目中她是鞍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她是鞍山人的骄傲,她也是鞍山市的象征。鞍山人没有和焦耐院大楼留过影的人很少,几乎人人家家都有以她为背景的照片,这就是它独具魅力和风采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焦耐院大楼是整体美的凝固、是诗的体现,它经得起时间的磨移。她以独有的风韵与品格依然巍峨矗立鞍山的大地。穿越时空,我们追溯那诗的起源、那诗的作者们,读懂的是上一代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的热情与智慧,以及他们赋予的那些诗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象征。焦耐院大楼这令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读你,懂你,我为你骄傲、我为你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光与影的照射与折叠中,一座有着60年历史的老楼散发着一股浓浓的艺术味道,那些翘檐、雀替、梁坊、宫灯,让我们迷失于时光的流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焦耐院大楼主设计师时年85岁的曹光铸老人</b></p> <p class="ql-block"> 建筑并不因为历史的久远而成为艺术,但中西建筑风格合一的焦耐院大楼,却可赏可叹。远远望去,大楼以中西合璧以及仿清塔楼式砖石结构的八角形亭,让人想到诗意的十里长亭,给人以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意界。</p><p class="ql-block"> 走进焦耐院大楼,大楼举架之高,在现代建筑中已不多见,欧式风格的宏大由此可见一斑。而今在通往三楼以上及钟楼的大门已落锁,就像锁住了一段尘封的记忆。2013年3月20日我来到了当年经历了焦耐院办公楼设计、建设全过程的曹光铸老人的家,他曾任焦耐院(中冶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如今已是85岁的曹光铸老人,回忆起那段辉煌的往事,仍然是记忆犹新。当我来到曹老的家中时,记忆仍在他老人的心中鸣唱,时代和机遇给了他老人家创造历史的时机。年轻时与这座大楼结缘,使他终身难以忘怀。当他坐在自家的沙发上,回首当年勾画大楼的轮廓时,时光仿佛又回到了60多年前。在聊着这座大楼的时候曹老还是津津乐道,而且充满自信的告诉我说在过200年她还会坚固的矗立在鞍山的大地上,还是鞍山市的标志性建筑。!</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曹光铸老人在介绍当年设计和施工的情况</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4岁时,曹光铸从原东北大学建筑专业毕业来到鞍钢。当时胜利广场四周还是一片荒芜。1952年末,鞍钢公司根据建设发展需要下达了新建“鞍钢设计办公室”设计任务,具体建筑设计任务分给了曹光铸。这是曹光铸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接受的第一个设计任务。时值我国国民经济3年恢复时期,工程项目曾被鞍钢公司列为原苏联援建我国156项工程中的鞍钢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高炉等三大工程之后的重点工程。设计任务之重由此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组长的指导下,曹光铸开始做设计方案。1953年初,苏联设计专家来到鞍山支援鞍钢建设,经验丰富的建筑设计专家对方案设计要求非常严格。曹老说:“有位苏联专家拉萨金曾鼓励我说,‘你还年轻,要多思考,多画。画多了,到(像)我(一样)银发满头时就会成专家了。’为了鼓励我,他还送我一盒原苏联产12色水彩和几本苏联建筑画册,使我很受感动”如今看到曹老的满头银发,也好像是看到这座大楼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曹光铸老人当年用铅笔绘画的焦耐院大楼的效果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曹光铸老人当年用铅笔绘画的焦耐院大楼的效果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由于工程性质和规模,市政府非常重视,在原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穆辛博士建议下,时任鞍山市市长的李维民将工程定在现在的位置上,要求本工程要与市政府拟建的市政府交际处楼(原鞍山宾馆,现鞍山市工商银行办公楼)沿219路两侧南北呼应,象征钢都城市大门。后由于资金有限,交际处楼规模缩小,结果难与“鞍钢设计办公室”规模相匹配,形成一高一低,两楼象征钢都大门景观的设想未能如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4年年初,大楼开始动工。中西统一的建筑形态,可说是时代的一种产物。曹光铸老人回忆说,50多年前,当时建筑界掀起梁思成倡导的“建筑设计要搞民族自己的形式”,建筑造型出现“大屋顶”盛行时期;又时值党中央号召全面学习原苏联建设先进经验,受时代影响,工程整个设计采用了欧式建筑模式,立面处理、室内外装修却采用仿我国清式建筑某些手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54年9月大楼即将竣工曹光铸老人用日产127相机拍摄的唯一的一张照片,照片主塔楼脚手架还没有拆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4年秋,焦耐院大楼落成。焦耐院办公楼投入使用后,立即成为鞍山城市一景。邮局发行的信封、明信片都曾印有其照片,做为城市标志,其造型得到人们认可。曹老说,从这座大楼诞生那天起,它就成为鞍山标志性建筑。尽管现在这座大楼已历时60载风雨,但在现代摩天大楼林立的钢城,它仍然以其独具的中西合壁建筑风格为人们欣赏。更何况在这座大楼里的人们,又为其注入了文化的精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焦耐院办公楼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尽管整个焦耐院办公楼采用欧式建筑模式,但某些部位却采用仿中国清式建筑手法。比如,塔楼部分是八角形亭,八角形亭就是典型的仿清式砖石结构塔式建筑,塔底周围围以玉石栏杆,栏杆四角柱顶置仿石宫灯,栏杆底基座下部向楼外伸出长1.8米的大飞檐,栏杆和大飞檐覆盖了办公楼顶部。另外,四楼外窗采用双窗并列组合形式,窗顶部、大飞檐下缀以仿清式建筑花梁、雀替花饰(仿北京北海团城游廊),窗底部用腰线与一、二、三楼断开,呈上虚下实。与此同时,建筑立面的竖向布置采用窗间贯顶的大壁柱,以突出显示建筑物高耸挺拔。壁柱平断面做了折线曲柱,使柱子在日光照射下增加立体造影效果。至于正门,入口处采用仿北齐时代的石牌坊模式。室内大厅、墙顶四角均采用镶石膏仿清花梁、雀替等花饰。而图库走廊两侧拱门,则是仿前苏联莫斯科地铁车站半拱门模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白云千载空悠悠,鞍山只剩一空楼,焦耐院的丰功伟业将永载史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焦耐院办公楼被设计成面积15000平方米(但实际是17200平方米)。全楼4层,楼高21米。主进口塔楼部分8层,地下1层,号称9层。塔楼部分高46.5米,1层为行政福利办公室,地下为图库、防空洞,其余为设计办公室,塔为水箱,主入口面临广场。在当时,焦耐院办公楼是全市最高的建筑,由于市防空指挥部提出了做战备需要的要求,办公楼顶部为防空用嘹望塔。建筑整个造型采用欧式建筑模式,中西风格的和谐统一,使焦耐院大楼风格别有洞天。大楼基础为1.1米,靠外侧墙体厚度为0.74米、院内墙体厚度为0.6米、楼内墙体厚度为0.5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文化与建筑在漫长的岁月里融合,焦耐院大楼体现得淋漓尽致。焦耐院是我国唯一从事焦化、耐火材料工程设计的专业设计研究院。提起焦耐院,就让人想起戴着眼镜、埋在书堆里伏案工作的书生形象。其实,工作在这座大楼里的人们,早已走出人们的想象,在设计水平与世界级焦耐院齐名的地方,一批批工程设计人员用现代化工具设计出了一座座先进水平的焦化厂,为我国焦化、城镇燃气、耐火材料工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span></p> <h3><font color="#808080"><b>七十年代在鞍山建设银行拍摄的焦耐院大楼和市政府广场</b></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站在焦耐院办公楼塔楼上向远处眺望,蓝天白云映衬下,胜利广场格外美丽,流动的车辆仿佛这座城市跳动的音符……。时过境迁,焦耐院在鞍山的过去已经成为了历史,如今她已搬出了鞍山。斯人欲挟焦耐去,此地空余焦耐楼;焦耐一去不复返,鞍山只留一空楼;欢乐融融二一九,白云千载钻石楼。岁月不再,人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六十数载,世事茫茫。焦耐院走了谁之罪那,历史会给出一个明了清晰的答案!焦耐院走了她没有挥挥手的就走了,她也没有带走鞍山的一片白云,但是她却带走了鞍山人对她的思念之情。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景非昔同空落泪,不禁悲从心中来。她走的是那么的惋惜,是那么的眷恋,那么的无助与无奈。在此我们只能祝愿鞍山焦耐人在大连能够越过越好!祝愿中冶大连焦耐工程公司兴旺发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附:焦耐院大楼的风采照片)</span></p> <h3><font color="#010101">2013年3月22日完稿</font></h3> <p>以上照片是我2013年3月20号专访焦耐院大楼总设计师曹光柱时拍摄的照片(照片拍摄于曹总家中)</p> <p class="ql-block"> 桃花盛开的季节</p> <p class="ql-block"> 夏天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数九寒冬大雪纷飞</p> <p class="ql-block">历史无论如何变故,焦耐院大楼的地位永远改变不了鞍山人对她的热爱,无论怎么变迁她在鞍山人的心中永远叫做“焦耐院”大楼,这就是她的魅力之所在。</p> <p>以上三张照片是我在焦耐院大楼办公时间拍摄的照片</p> <h3><font color="#010101">谨以此文和以上照片来纪念鞍山焦耐院在鞍山的岁月!</font></h3> <p>后记:</p><p> 当年我在曹总家采访的时候老人家给我看了一份用稿纸手写的检查并和我谈起了当时的一段趣事。五十年代正直建国初期,抗美援朝和国内经济建设恢复时期,反贪污反浪费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阶段,由于焦耐院大楼属于超标准建筑,其建筑规格太高、造型豪华,造价高,在建成以后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随后人民日报付总编辑亲自来鞍山了解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各级领导都不敢出面了,关键时刻历史又一次把曹总推到了前沿。曹总连夜用书面写了几页的检查,然后去往东山宾馆拜见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当见到了总编把检查递上以后总编说“把你们大楼的总设计师”请来,这个时候曹总说“我就是总设计人”,总编看着眼前的年轻人以后用十分惊诧的眼光看着他说你就是总设计人,这时的总编脸上漏出笑容和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然后两人开始了详谈。</p><p> 曹总详细的介绍了大楼设计过程由于当时刚出校门没有经验,再加上刚刚建国国内没有设计规范,有些地方照搬了苏联的经验,所以造成了浪费。曹总接着介绍说大楼外墙的厚度是0.74米(219路和胜利路)、内墙的厚度是0.6米(大楼院内)、楼内走廊的间隔墙的厚度是0.5米。按照当时的设计图主体建筑是七层,并带有电梯,后来因为资金不够加上当时的形势,所以改成今天的格局。按照当年市政府的设想就是要把焦耐院大楼和鞍山宾馆建成鞍山市的窗口和门面。</p><p> 曹总继续介绍说有人把它说成是苏式建筑,老人家说它和苏联一点关系也没有。老人接着说主楼的塔楼是模仿北京香山的一个凉亭而来,而主楼上四角的建筑是临摹北京颐和园的宫灯而来。苏式建筑的特点是圆顶式建筑,大楼的地下室的走廊则是采用了莫斯科地铁的风格,所以按照今天的说法这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中国式建筑。</p><p> 谈话的最后曹总说,如果今天让我在重新设计的话我会建设出两个大楼,听着老人家的述说看着老人家当年写的检查,心中不由而然的产生了一种敬慕之感,遗憾的是没有把老人家写的检查拍摄下来或者是复印出来,今天回味着那难得的场景真的是难以忘怀,愿老人家健康长寿!</p><p> 2020年8月10日写于大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