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余荫山房
1.全面分析余荫山房中应用的造景手法,每种类型配照片两张; 框景 夹景 漏景 2.结合平面图分析该设计的空间结构特征和视线关系; 结构布局:全园分东西两庭,有桥廊连接。东庭为方塘水庭,所有建筑和组景都同方塘平行,呈方形构图。西庭为八角形水庭,八角形水厅居于八角形水塘的中央,庭内桥、廊、小路,都采取同八角形周边成平行或垂直的方向。园内两庭并列,纵贯轴线,构成整齐的几何形布局,这在中国古代宅园中比较罕见。 视线分析:岭南园林常以建筑为主要景点,其中深柳堂,玲珑小榭,临别池馆三栋主要建筑分布在园内显著之处,构成三个画面中心。主要建筑均依水而建,因水面坦荡无阻,为取得最佳景效创造了条件,深柳堂与临池别馆,玲珑水榭与画桥,听雨轩与鹰山均隔岸相对,互为资借,相视景观均佳,水面扩大了空间深远感,可望而不可即,视线互相交融,清新悦目,令人流连。 3.结合园景体会中国古典园林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情趣和“咫尺天涯,多方胜景”的造景意境,并整理成不少于300字的报告。 园内建筑庭院中凿池置石,周边以四时花木点缀,配置高大乔木留荫。亭、廊桥、舫、景门、花窗等园林建筑穿插布局,结构精巧,空间通透开敞。池水平静,庭院幽静,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被景观,让游人体会到岭南古典园林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趣。 园景构图上常以缩小尺度的山、池、亭、桥、路等来扩大空间感;理水以聚为主,池岸较为规整;园中遍植四季花木,荷池山石,夹墙翠竹;巧用景门、景窗、石洞框景来增加景深层次,加上迂回的小径延长游览路线,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咫尺天涯、多方胜景”的效果。
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回廊、花窗影壁相互借景,打造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辅之满园诗联、佳作浓郁,使得美景中更富有深情。 4.实测亭与廊各一座,提交图纸的同时还需提供同一园建的8张照片,包括整体和局部内容。 廊 亭 二、广东省博物馆
1.分析广东省博物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是广东省标志性文化工程之一。总用地面积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9万平方米,地面5层,地下1层,建筑总高度43米。 馆址西面是广州歌剧院和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北与广州图书馆新馆相邻,南濒秀丽的珠江,隔江与海心沙旅游公园相望。环境优美,交通可达性好。处于广州市新中轴线的中心区——珠江新城,地理位置优越,使其能够极大的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影响市民思想,对传播广东文化有深远的意义。 四座文化设施并列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与中央林荫大道、滨江绿化带共同形成广州文化艺术广场,将构成广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试分析广东省博物馆的设计形式语言。 博物馆新馆的造型仿佛一件雕通的宝盒,这一设计意念源于广东传统的工艺品一象牙球,博物馆的空间组织就像象牙球镂空的工艺,内部功能层层相扣,展厅、回廊、中庭与整体结构紧密结合,由内向外逐层展开,利用虚实变换的隔断吸引观众层层而进,功能流线自然而生,使形式和功能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博物馆建筑外墙材料采用拉丝和穿孔金属板材、与玻璃和饰面屏风相结合,利用金属的黑灰色与内凹处的大红色形成对比,隐约显露中国特色。外墙内凹和外凸部分错落有致,结合照明,使象牙雕的镂空样式得到体现。 ①建筑造型分析:以宝盒的意象将博物馆设计为方盒状(俗称:月光宝盒),在珠江新城地段和广州大剧院、广州市图书馆形成完美的对话关系,用自己独有的方正对话其他的灵动和圆滑。
②立面分析:用错落无序的镂空开窗方式丰富了立面造型,用拉丝和穿孔板材、玻璃和饰面屏风结合表现出宝盒的意境。开窗灵活变化多端,立面简约而不简单,很好的解决了内部采光的问题。
③结构分析:新馆建筑结构新颖,设计独特,采用巨型桁架悬吊结构体系,在中部沿边长67.5米的方形四周布置钢骨混凝土剪力墙,在剪力墙上端设置8榀跨度为67.5米且两端各悬挑23米、高6.5米的大型空间桁架,沿悬臂桁架外端设4榀封口桁架,再在封口桁架下伸边长6米的箱型钢吊杆,悬吊3至4层楼面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