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如屏,白云眷顾的沱川理坑,有两张古琴是非常有名的,一张曰:“龙腰”、一张名“啸秋琴”,今天就来聊聊这张啸秋琴! 清末时理坑的余家鼎著有《啸秋琴馆文集》,足以证明这位老哥有多爱这张古琴了!以琴名命名书斋!
余家鼎,字夷伯,号逸翁!初经商杭州,后发展成大木商,徽州木商领袖,又是五品衔,浙江候补知县!著作有《潜榷集》《啸秋琴馆文集》,是徽商亦儒亦商之典范!村里老人说,余家鼎回老家路过婺源县城,天色已晚城门已关,城上人问:“何人?”,“余家鼎夷伯”!姓名报上时,城门大开迎入! 这位仁兄亦官亦商已经了得了,更牛的是还能弹一首好琴,古琴这玩意不是一般人玩得了的,这位仁兄尤擅音律,也乐意教别人弹琴! 啸秋琴为余家鼎高祖,筠溪公余元遴所得,这位余元遴也是大有来头,余元遴得汪双池遗书,深得高人所传,著书立说,有《庸言》《诗经蒙说》《染学斋诗集》十卷,《染学斋文集》九卷!这些书现在在国家图书馆,台北中央图书馆有藏!
余元遴把琴传给儿子余龙光,再来介绍一下这位余龙光先生,龙光字灿云,号黼山,晚号拙翁,中举人,在江苏为官十五载,为官清廉,颇有政绩。中年辞官回理坑著书立说,有著二十多部,一百多卷,不一一例举,光《文集》就有二十卷,《诗集》就有十四卷,人称一代学伯! 所以我们看图片中余元遴,余龙光家的房子就不简单,福寿堂,有石匾额“理学渊源”陕西巡抚题!保存完好,理坑村在解放以前几百年来一直叫理源村,估计也与这户人家不无关系 余龙光之子余香祖接过了这把琴,在外为官也是悉心收藏,末料时值太平天国起义,兵荒马乱中古琴遗失了,大是伤心,愧对先祖,久久自责,他的儿子余家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四方搜寻 上天不负苦心人,虽然没找到原琴,但访到一张型式相近的古琴,遂复名“啸秋”、又请画师绘了张补琴图以作纪念! 逸翁晚年辞官归里,续修了沱川余氏家谱,是最一位总修家谱的先贤,平常时管理一些宗族事务,也常与与乡贤相聚讲学,文会,邀饮!留下许多诗歌,理坑的余岱雯有诗赞余家鼎云:
逸翁宦游归里
海内钦模范, 高超北斗尊
风云蒸笔墨,冰雪净诗魂
悟道琴三美,浇愁酒一樽
著书垂不朽,万古姓名存!
余家鼎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就是,刊刻大学者汪绂夫子的遗书,这位汪夫子是朱熹之后婺源的一个大贤,天文地理,兵法医书无所不通,而他在去世前竟无人所知!遂将遗书百卷传于门人余元遴,多亏了余家鼎祖孙,一家五代倾尽家产也要让先贤著述流传世间,才有了今日的汪双池的书作:
《易经诠义》十五卷,《书经诠义》十三卷,《诗经诠义》十五卷,《春秋集传》十六卷,《礼记章句》十卷,《礼记或问》四卷,《参读礼志疑》二卷,《孝经章句或问》二卷,《乐经律吕通解》五卷,《乐经或问》三卷,《读阴符经》一卷,《读参同契》三卷,《读近思录》一卷,《读读书录》二卷,《儒先晤语》二卷,《山海经存》九卷,《理学逢源》十二卷,《诗韵析》六卷,《物诠》八卷,《六礼或问》六卷,《读困知记》二卷,《读问学录》一卷,《琴谱》一卷,《医林纂要探源》10卷、《药性》1卷,《戍笈谈兵》十卷,《六壬数论》二卷,《大风集》二卷,《九宫阳宅》二卷,《诗集》六卷,《文集》六卷录时文六百首。生平著述共两百余卷,博极两汉六朝诸儒疏义,元元本本,而“一以宋五子之学为归”。 今日的理坑已没有多少人知道余家鼎的故事了,也不知啸秋琴去哪了,也许是毁于文革一炬?还是哪个古玩商收走了?这是一个未解的谜!
从一丝丝线索中找到这个故事,只是让我们知道了先人是多么从容和雅致,让我们无限仰慕,无限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