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公园是区属综合性公园,位于广州天河区员村,西靠天府路,南连黄埔大道,北接中山大道,来往交通十分便利。公园总面积为70.7公顷,水体面积占10公顷。天河公园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公园规划为五个功能区:百花园景区、文体娱乐区、老人活动区、森林休憩区、后勤管理区。 1.生态景观是天河公园的主要特色,试分析该特色是如何在园中体现的
起伏的地形,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曲折的岸线,为天河公园的自然式布局和生态景观奠定了基础。整个公园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显示出一派“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生态风光。
园内山丘起伏,草原开朗,林木苍翠,湖波粼粼,是自然郊野的缩影。乔木、灌木、花草、棕榈、竹子等100余种植物,20多株百年以上老,再加上特有的万余平方米的水中森林,更为园景增添了生态野趣。
建筑布局舒朗,体态大小适宜,精巧别致,既作为园内景点恰当地点缀着优美的湖光山色,又起到了观景、借景的作用。
此外,天河公园鸟语花香,鱼跃溪涧,充满生机。所有这些,都是生态景观在园中的体现。 2、中西结合手法是粤晖园中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法,分析它在哪些地方得到了具体运用 粤晖园的设计紧扣园艺博览“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主题,极具岭南特色,清雅晖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庭园建筑和园艺精品,向世人展示了作为中国园林三大流派之一的岭南园林艺术的风采。
从其艺术特点来看,该园不仅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点,也体现了中西园林结合的手法。
“情溢珠江”这组园雕位于上下二级水池的跌水处,采用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瀑布通过三位健美的嬉水姑娘身上以及背景塑石流淌而下,象征着珠江三条支流——东江、西江和北江,反映了广东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构成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生动画面,这种将西方古典雕塑手法与中国自然山水园布局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岭南园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 3、分析粤晖园入口的竖向设计 粤晖园入口朝东,入口处以一黄蜡石作点景,置于灌木丛中。在设计上有意加宽了入口处的范围,既避免游客在进入园中时由于人数较多或者驻足观景时阻塞到进入院内的道路,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可以驻足观景小型广场,达到对景的效果(本来在地形上处理了较为高出的地方置石已达到对景作用,但是由于植物的生长以及管理不佳,对景的主要景物已经没有办法突出了。)值得借鉴的地方设计师有意将广场向内延伸,以避免由于游人聚集在园路口观景而造成堵塞、他人无法进园。整个立面植物层次丰富。
4、分析天河公园中水体的处理手法 天河公园的水体以三湖两池两园的水体为主。三湖是天河湖(最大)、翠湖和锦鲤湖;两池是睡莲池、荷花池;两园是粤晖园、粤秀园。 三湖:天河湖、翠湖、锦鲤湖 天河湖湖面广阔,根据园林理水原则“水面大则分”,利用“隔”理水手法。翠湖利用了在湖中心建岛的方法,湖心有数十个大小不一的小岛,岛上树木茂盛,增加了湖面层次,组织了湖面空间,避免了水体“一览无余”。锦鲤湖面上没有任何建筑,也没有小岛,因此湖面显得过于单一。
天河湖和锦鲤湖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参与性,湖面随风的拂过波光粼粼,可以感受在湖面上泛舟的惬意,又可以最亲爱锦鲤观赏区观赏美丽的锦鲤。满足了人具有亲水的心理。
天河湖的粤韵长廊,半岛上的重檐六角圆亭(双亭),锦鲤湖水榭,体现了建筑与水面的有机结合,可谓画龙点睛的一笔。 两池:睡莲池、荷花池 睡莲池面积比翠湖小一点,借自然之物,水面上铺满紫色、粉红色、白色的睡莲,显得绚丽多彩。池面狭窄处由一座石拱桥连接,达到将水面一分为二的分隔效果。驳岸多样和谐。在水边有座福碧亭,周围翠竹环绕,运用“掩”理水手法,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湖岸加以掩映。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也颇有“竹林深处人家”的幽静。依水而建的水榭—新竹堂,为游客提供了休憩、观赏、更亲近睡莲的地方。池边多为翠竹,竹枝垂落在池面上,增添了几份生机和自然。荷花池设计对称,几何化形式—长方形。 两园:粤晖园、粤秀园 水体是粤晖园自然山水庭园很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其自然形的水体意喻着云南、广东二地人民的情感纽带——珠江。水的源头由西北角“葵潭琴韵”始,至东南角的“幽谷跳泉”止,自叠泉、溪涧、大的水面、瀑布、跳泉、涌泉组织成一个完整而又富有观赏情趣的水系,以水为点题的景点就有“葵潭琴韵、画舫枕碧、情溢珠江和幽谷跳泉”,而幽谷跳泉更是模拟自然山谷里时断时续的间歇泉,增加了水景的的趣味性。 粤秀园的设计是以岭南水乡庭院为基调,兼备了广东民间建筑的特色。以小径引路,曲径通幽;潺潺池水,静中有动;配以乡间小桥,平添起伏。顺着坡度可直达水面,满足了人们亲水心理。水边是两座木制四角单檐攒尖亭,人们可在此唱歌娱乐。水边有座流云式假山是水源所在。 5、天河公园风景速写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