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讲“礼多人不怪”,也常提到“伸手不打笑脸人”。可见,社交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成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作用。同时,社交礼仪也是一个地区民风民情的侧影。
唐代后期诗人包何在《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中写道:“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自古以来就是个对外交流发达的地区,因而也形成了泉州人注重礼仪热情有加的待客之道。 一、人际称谓
很显然,合适的称谓是人与人正常交往的首要条件。我们平时见面相互打招呼,老李、小李之类的就是一种称谓,因为称谓的恰如其分,听者欣然,言者自然。
这里我们先说说与称谓有关的泉州方言。
教师、医生或比较受人尊重的知识分子等尊称“先生”,其妻尊称“先生娘”。对有技艺的工匠则尊称其“师傅”,也可称“某某师”。称呼他人的父母可以尊称“恁序大人”,相当于“您的父(母)大人”的意思。遇到中老年人可以尊称其“阿伯”,或“阿姆”。其他诸如“俺大”是男性对比自己年长的好友的称呼,也有直接称呼为“大耶”。“俺细”是男性对比自己年纪小的好友的称呼。也有直接称呼为“细耶”。这里要注意的是。“俺大”、“俺细”的称呼必须是好友关系,刚认识的朋友最好不要用这个称呼,以免引起套近乎或盲目自大的误会。 二、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是社交礼仪的基本工具,是不可或缺的人际关系润滑剂。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泉州民间社交礼仪常用的礼貌用语。
需要麻烦别人帮忙或请对方去做某事的时候,可以说“劳汝”,也就是“有劳你了”的意思。当他人为你做了某事,则说一声“费神汝”也就是“给你添麻烦了”表示感谢。如果接受了他人馈赠,一句“缴汝”也就是“多谢您”可以使赠者感受到你真诚的谢意。当然,不小心发生了过失或打搅别人的事情,务必要道一句“得罪”“歹势(不好意思)”表示抱歉的诚意。一句“得罪了”,轻松化解多少的不愉快。相对的,愉快地接受别人的道歉可以说“无相干”或“勿要紧”,也就是“没关系、不要紧”,尽显庸容大度。 三、社交礼节
1、交椅排伊好,勿倘无大小
座位右为尊,一般要注意礼让。大宴宾客时,在酒店的宴会厅,正前方居中为主桌,在家则主桌置于厅堂,其他的设于厅堂之下或四周。但现在都是住公寓为主,也很难区分了。 民间宴席用桌有圆桌和方桌两种,貌似排座位的礼仪也有了不少变化,现在圆桌经常是上中位为主位,主宾次之。如果是酒店包厢用餐,则正对电视机的位置为主位。没有电视机的包厢,则对门为主位。貌似约定俗成,没有什么明文规定。八仙桌作为宴席使用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
不过,圆桌毕竟也有平等的暗喻,所以,如果是关系不错的朋友之间,有时候则随意入座不必拘礼。 2、礼尚往来
但凡遇到婚丧喜庆或岁时节日,或者走亲访友探望病人等等,亲朋好友之间经常会有所“带手”(即伴手礼)。如逢嫁女娶媳,则会馈赠亲友比较丰厚的喜庆物品,俗语称之为“面前”(呵呵,这个叫法很有意思,有点爱面子的含义)。受礼者如有回赠的,则称“压礼”,民间也有对此戏称“三双来六块去”。 3、待客之道
来客时,不在门内迎客,而是步出门外迎客,让客人先进后自己才进门,也方便随手关门。迎客至厅堂请坐,敬烟奉茶,从容温和,营造一个和谐的待客气氛。早些年,要是家里来了稀客或贵客,做长辈的还会煮上两个或四个鸡蛋甜汤,表示关心也暗喻希望晚辈的生活圆满甜蜜。以前,如有远方的来客,往往煮上面线肉羹汤,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有可能是早年生活水平不高,用此招待,以示款待吧。 送客也有讲究,送到门外是必然的,甚至还有送到巷口、路口的。当然,作为客人是一定要请主人留步的,这时,主人会跟客人道一声“慢走”或“走好”或“顺顺”。若是送年纪很大的客人,则最好是自己开车或雇车送到家,也可以陪同步行较长的距离或陪同回家,以示尊重。 这些都是比较传统的泉州民间社交礼仪,现在看来有些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接待远方来客一般都安顿在酒店吃住,很少留住家中了。但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待人接物注意讲求礼节,总是令人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