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苏州博物馆与拙政园的对比

WJ🍋💤

园林131班 郑文捷 201320424110 拙政园取名源自“拙者为政”。是以水景为胜的大型人工山水园。保持着疏朗典雅,旷远明瑟的古朴风格。 全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疏朗辽阔,建筑较少。造园手法看似随意实则师法自然,挖池堆山,充分改造地形。使之有所起伏,园路的铺置与植物组团配置起来,使沿河景色或隐或现,空间有张有合,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部园区主要运用了“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以水景为胜。拙政园水景处理得恰到好处,聚散有理,三岛以串联方式排成一条直线,建筑布置充分利用水景,因水成活,添色不少。 西部园区建筑密度较高,但并不使人觉得狭窄局促。运用了通过借景,合理地确定建筑体宜,使人工建筑巧妙地与周边环境融合起来,把建筑美与自然美糅合为一体的造园手法,使西部园区呈现出一派和谐生荣的风光。 空间结构特征与视线关系: 整个园区主要构成了3条轴线: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构成拙政园中部园区的南北轴线,从南北轴线上分析拙政园的建筑分布如下:待霜亭与绣绮亭相对,荷风四面亭与倚玉轩相对,见山楼与香洲相对。 见山楼与荷风四面亭和远香堂构成轴线关系。海棠春坞与绣绮亭小山、远香堂和倚玉轩、小飞虹和香洲互成对景。 香洲与倚玉轩也形成轴线关系。梧竹幽居和别有洞天形成对景。 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源自计成的《园治》大意即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园林造景首先是地形的改造,人工山水园往往挖池堆山,创造出走起有伏的地形景观再因地制宜地配置园建,植物等等。挖池堆山其实就是一个通过人工造园模拟大自然山水,在较小场地上重现自然的过程。拙政园中,中部水景与池中三岛上的造景师法自然,和谐地组成古朴葱茏,大气祥和的气氛。 咫尺天涯,多方胜景: 中国私家园林往往占地较小,而古人心中向往的是大自然山水的美景,因此作为大自然山水的“替代品”园林,讲究在较小的地形中全力模拟重现大自然的风光,使较小的空间内得到最大的升华。其中,借景与对景手法运用尤为重要,在景点的安排中,通过园路的恰当设置,使开辟透景线令游览者步移景异,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拙政园里的临水廊道,人们穿过廊道空间有开有合,令人游趣顿生,且借景与对景的设置,使游园活动更为引人入胜。 笠亭 中国古典园林在汉代园林中的利用:屋檐形式模仿了古代园林的屋檐,还有漏窗框景的功能,中国山水抽象概念化重现在人们眼中。 苏州博物馆造园手法上大量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比如博物馆与博物馆前的水面,水是虚的,建筑是实的,虚实结合,使美得更为生动紧凑。两个园子共同点是充分发挥了建筑之美,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苏州博物馆整体以简洁大气,端庄雅丽为特色,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与现代艺术建筑的融合程度高的产物。 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 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很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