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临海

开心1000

<h3>&nbsp;临海——浙江东部沿海城市,全市陆域面积2200余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人口110余万。全国首批卫生城市。临海市作为台州府城有1400多年历史,1994年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内胜迹璀璨,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小邹鲁”之称。</h3><div> 临海山川毓秀,物华天宝。莽莽括苍山,滔滔 灵江水,巍巍古城墙,悠悠千年府,酝酿了深厚文化,养育了代代英才。自西汉置县以来,三教名人代出不穷;在漫长革命岁月,英雄儿女前赴后继;而如今,百万人民踌躇满志,豪情万丈。</div><h3> 小城故事,可概括为一城(江南长城)、一湖(东湖)一街(紫阳街)……</h3> <p class="ql-block">春夏秋冬的江南长城揽胜门</p> <h3>临海是戚继光抗倭主战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整体外形是山,以黄、绿两色作为主色调,体现临海这座千年古城的自然人文环境。</h3><div>揽胜门昂首于白云深处,像一面战旗闪耀在历史长空。台州府城墙沿着巍峨的群山蜿蜒而上,随着江水拍打着瓮城激起层层浪花。这般气魄,仿佛民族英雄戚继光将军正立于城墙之上,指挥戚家军打得倭寇落荒而逃。</div><h3>向远处眺望,瓮城,龙兴寺,千佛塔等历史印痕映入眼帘,城中古木苍翠参天,城墙掩映在青绿丛中,更增添了一分灵秀。</h3> <h3>台州府城墙,肇始于晋,扩建于唐,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已有1600多年历史。城墙全长6000余米,现存4730米,西南临江一段2370米,共有五个城门。由于临江背城,起着独特的御敌和防洪的双重作用。在2001年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h3> <h3>梅园是临海长城景区一大重要看点之一,梅园中种植了各种梅树,花期在每年春节前后,都会吸引很多市民前来探梅、赏花。为了营造梅园文化氛围,园林在布局、景点设置、匾额楹联和诗文石刻等方面下功夫,大大深化梅文化内涵。  </h3> <p class="ql-block">梅园雪景</p> <h3>台州古城墙,是一座完整保留历史信息的地方城池,被中国文物学会前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先生誉为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2012年10月22日,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h3> <h3>清——雍正十三年三月十八日御笔:至真妙道</h3> <h3><font color="#010101">古樟植于隋朝,已过1400年。因遭雷劈,枝干只留五分之二。虽历经沧桑,然余荫尤存,柯铜根石,愈见其屈,可谓树中之冠古城一宝。</font></h3> <p class="ql-block">望天坛,曾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攻占台州城后称王祭天的地方。 1999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修;天坛根据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修筑,登台石阶和各层栏板数都是九和九的倍数。登上最高层的中心石,放声歌唱,伴有反射回音,别有韵味。</p> <h3>&nbsp;临海东湖,位于临海市区,以紧临台州府城墙东侧而得名。南北长近500米,东西宽约150米。东湖与古长城城楼遥相呼应,山水相依,构成古城独特的风韵。清文人俞樾有语云:“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东湖开凿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原为水军泊船屯兵之所。北宋熙宁四年(1071),经郡守钱暄疏浚拓建而成湖,并辟为园林。现如今,东湖公园碧波荡漾,亭台楼榭四立,中悬洲渚,堤隔桥连,九曲栏桥,湖山辉映,春花秋月,芳香四溢。“唐初四杰”之一骆宾王曾在临海做过县丞,为纪念他而建的“骆临海祠”就在湖上。</h3> <p class="ql-block">东湖的春夏秋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紫阳街是临海市第一古街,是千年古城的缩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街名的来历 紫阳街原来是有街无名。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修《临海县志稿》绘制《临海县治附郭图》上,这条街没有街名的记载,而按照古迹、人名、地名而称呼这条街的所在地,当时称街的北端黄坊桥,南头揽秀楼,中间地段,从北至南称紫阳宫、一洞天、奉仙坊、十字街口、迎仙坊、白塔桥头、方一仁、德清巷口、牌门周、腊巷口、安乐天、炭行街等50多处地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紫阳街纵贯台州府城南北,南起兴善门,北至广文路,全长1080米,宽4米。紫阳街是古代临海最主要的商业街。2012年5月11日,紫阳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为浙江省继杭州清河坊入选后的第二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span></p> <p class="ql-block">紫阳街的文化可以归结为一街八坊……</p> <p class="ql-block">临海的名小吃几乎在紫阳街都能找到。海苔饼、火烧饼、牛肉碎、蛋青羊尾、白水洋狗肉、大米面、炒面干、酒粘糕、灰青糕、蜜汁番薯、羊脚蹄,马蹄酥,吉鸿糕,黄豆粉做的雷圆,炒米糖芝麻糖花生糖,油泡酥,核桃调蛋、桂圆调蛋、番薯圆、糯米油条、白洋糕红糖洋糕、锅块、糖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蛋清羊尾:是上《中国菜谱》的地道临海小吃。取蛋清,用力搅打成雪花状,取豆沙丸子,裹以这种“雪花”,入油锅炸,至三分嫩黄出锅,洒上白糖,色、香、味俱佳,油而不腻,甜而不馁。因其状如羊尾,故名“蛋清羊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糟羹:分为甜羹、咸羹,在临海通常正月十四家家户户必吃此羹。咸羹配料以个人喜好为主,一般以10多种蔬菜,肉类,海鲜为主,将其切成颗粒状,炒半成熟后加米粉浆或淀粉浆制成。味美且能御寒。甜羹主要以年糕、川豆瓣、橘脯、葡萄干、小汤圆等制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麦虾:是临海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之一。将麦粉搅拌成粉浆,以筷子插入其中而不倒为准,等到萝卜丝、笋丝、牛(猪)肉丝、海鲜等上乘配料加水烧开后,再用菜刀将粉浆顺着盛器沿口一刀一刀地“刮”下锅。其味鲜美,其香醇厚,其色纯正,入锅后的粉浆既不像长长的面条,又不似团团粉块,其状如虾,故称“麦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烧饼:临海的火烧饼不同于别处的,更不同于武大郎卖的火烧饼。饼大如杯垫,有咸、甜两种,咸的包碎猪肉、大葱;甜的包白糖。面是由猪油和小麦粉拌在一起揉成的,包好后撒上白芝麻入烧饼炉用白炭烤熟而成,松脆可口。以白塔桥头的火烧饼做的最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团:每当清明将近,南方好多地方都有吃青团的习俗。但临海的青团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青团的上色用的是一种叫“青”的野菜,据说也叫鼠鼬草,正因为这个“青”,临海的青团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地方青团的特殊香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麦饼:抓一面团,包入肉馅,擀成饼,上锅煎,然后用筷子在饼上挑出一个洞,倒入打好的鸡蛋浆,把洞合上,翻面再煎。做出的麦饼滑嫩爽口、葱香四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姜汁:先把鲜榨的姜汁稍加水煮沸,撇去浮沫,加入肉末、蛋糊、黄酒、红糖,有核桃自然更好,放在腕中,隔水蒸熟便可食用,有温胃解毒、补脑驱寒之功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麦油脂:俗称(食饼筒),就是各色各样菜品用一张薄面饼卷成桶状。菜品越多,味道越好,如果再加入一些小海鲜,味道就更鲜美了。也可以煎来吃,把两面煎黄,脆脆的,这时候,就像个特大号的春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蹄酥:是状同月饼大小的饼子,饼面上有一圈凸出的斜波浪纹,用油酥,通过传统的烘烤工艺制成,吃起来酥松香甜,别有一番滋味。</p><p class="ql-block">羊脚蹄:把发酵过的甜面粉做成四周圆、底面平、上面分成四瓣的羊蹄形状,面上撒上芝麻,烘干烤成,香甜松脆,清香可口。其状如羊脚蹄,故称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苔饼,是临海小吃中很独特的存在。其实不少被冠以地方特色的小吃在他乡总能觅到形似或质同的远亲近邻,而海苔饼却是孑然独立于世,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用来形容海苔饼一点也不过分。不管是朋友来到临海还是去哪里,最喜欢带的伴手礼就属于海苔饼了,当然刚出炉的海苔饼更好吃,去临海旅游必须去品尝一番。临海特色小吃“海苔饼”,咸中有甜,甜中有咸,咸甜适中,非常好吃。</p> <p>千佛塔是临海现存最高大的古塔,也是台州地区现存唯一的元塔。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初称龙兴寺塔,后称多宝塔。现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1299)重建,因塔的外壁有一千多佛像砖,故又称千佛塔。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临海千佛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h3><font color="#010101">小城的夜,显得古典优雅而宁静</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