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基于压力系统模型

姜乾金

<h3><b><font color="#010101">   前言:</font></b></h3><b><font color="#010101"> 自1986年至今,从第一篇心理应激多因素临床设计研究文章到这个代表性ppt,姜乾金的30年心理压力(应激)理论模型与应用研究,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研究理论框架,从应激过程模型发展到应激(压力)系统模型,以及各种实证研究,在协作者和研究生的配合下,长期以来发表不少专门研究文章和出版相关书籍;后期则注重从理论到实际的细化和应用,在过程模型和系统模型基础上,对所有涉及的压力因素的内涵、外延、个别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在各种实际工作(生活压力、危机干预、自杀预防、家庭压力、咨询范式)中的应用,做了反复探索、修正、充实与提升。这个ppt反映了后期的成果,但只列出框架页面,及部分解说。<br> 欲进一步了解其他内容,可浏览个人网站</font></b><h3><a href="http://www.medline.com.cn/"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网</a></h3><h3><a href="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40a22080102zw1i.html?from=timeline"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浏览“生活压力”全文,了解压力系统模型的理论构架、内容组成和实际应用</a><br></h3> <p class="ql-block"><b>  以下进入正题</b>👇</p> <h3>👇 首先需要明确,一定的压力和情绪反应也许是健康的,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么,但这其实也需要通过自身良好的系统压力管理才能实现。</h3> <p class="ql-block">👇但多数情况下,我们讨论压力问题,是指那些严重的或持久的压力。这些压力对个体的影响趋向于负面。本讲稿兼顾生活中压力与情绪的管理,侧重严重压力的分析与调控。</p> <h3><font color="#010101">👇这个应用性讲座有三个目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font>整个讲座围绕压力与情绪调控的六个途径。这其实是将“系统问题”以维度分解的方式来讲解。</h3>严格意义上来说,本讲题仅仅涉及压力系统模型5条基本法则中的第一条,即压力系统包含6种压力因素(或维度)。第二至第五条特别是因素之间互相作用和动态变化过程等则无法直接讨论,但会尽量在讲座过程中予以体现。<br> <h3><font color="#010101">👇现在正式开始……</font></h3><h3></h3><h3><font color="#010101">整体上分两部分,先举例说明理论模型,后以理论模型为指导介绍压力与情绪调控的6个途径。</font></h3><font color="#010101">第一部分内容,介绍压力系统模型的理论依据。<br></font> <h3>👇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线性思维”和“系统思维”……</h3><div>简单说,线性思维高度概括,“去伪存真”,方便利索,是人类高度发展了的认识工具,使繁杂的日常生活变简单。</div><div>但在某些系统问题面前,如失眠、抑郁、婚姻问题,线性思维会“犯错”。此时需“系统思维”。</div> <h3><font color="#010101">👇以举例开始,</font>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心理压力听起来有点虚无缥缈,实际上是很实在很具体无处不在的人生话题。而且大多数心理压力问题不是简单的“前因”与“后果”的“线性”问题,心理压力往往是与许多因素有关的“系统”问题。<font color="#010101"><br>案例1代表年轻群众的严重压力与情绪问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如果以线性的“因-果”角度看案例1,某五星宾馆的一位入职不满一周的保安,因与班长吵架被除名,结果一夜未睡,最后说自己仇恨社会。</h3>通常面对这样的问题,一般人会以简单的线性逻辑判断,这个人“坏”。但实际上,这个人其实不坏,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好”过头了。具体看下面。<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但如果掌握较全面的信息,从压力系统的六个维度(途径)去分析,就会知道该例(下称“他”)的压力问题,是两年来经历多因素的动态失平衡最终形成的系统问题(括号内小黑体字是压力因素)。他的压力问题绝非以“是-非”、“对-错”所能简单概括。</p><p class="ql-block">较详细的情况:(下文有点长,可跳过)</p><p class="ql-block">两年前他从内地某省重点高校建筑专业毕业,被分配在一个建筑研究所。这在当时属于很理想的去处。他也很想努力一番,为家族、为本村争光。</p><p class="ql-block">不料,因为打开水的小问题,他与科室两位年长一点的同事发生争吵,且一发不可收拾。</p><p class="ql-block">原来两位同事关系较好,每天互相商量着轮流到锅炉房打开水。他入职后也很想有所表现,自然也很想去打水,却总是插不上手,急着呢。正在此时,一日主任不在,不知何故这两位同事不但不去打开水,还调笑他懒惰,这么久不去打开水,进一步演绎出天问——你们农村人不是说是很勤劳的吗?正义感十足又委屈已久的他感到了极大的侮辱,忍无可忍,吵起来了。</p><p class="ql-block">此事过后,关系恶化。因为科室仅4人,主任看看不是个事儿,却没有做思想工作(这不是他的职责),几个月后,他被辞退了。</p><p class="ql-block">此后,他也应聘过几个单位,不是因为条件与原单位差的太远,就是不适应内部工作和人际环境。没成。</p><p class="ql-block">农村出身的他,深知毕业两年未能为家庭分忧,当年以优秀成绩让村民们羡慕不已,现今面临的是怎么给家庭和村民一个交代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此时,他已有女朋友。两人最后商量,准备到沿海城市去打拼。他先去,不论工作性质,先应聘安顿下来再说。女友随后就到。按计划,他在某沿海城市应聘于某星宾馆任保安。正待告诉女友可以来了,却不幸又发生前文吵架被除名意外事件。</p><p class="ql-block">原来,那天他戴着红帽子在宾馆大厅门口驻班。过时间了,接班的却没有到来。他没擅自离开,而是耐着性子等。最终迟迟到来的接班保安却态度极差,对他的略微抱怨却抱以恶语相对。吵起来了,班长来了,经理来了,没有人向着他,据说班长和其他保安关系很铁。随之,他被辞退了。</p><p class="ql-block">回到住处,回想两年来的经历,面对各种无法应对的责任,想想即将动身的女友,愤恨叠加,一夜难眠。天亮,他来到心理门诊,第一句话是“真想拿包炸药…”</p> <h3><font color="#010101">👇</font>汇总案例1两年来的六大心理压力因素。可以看出,他面临的是系统的压力问题,两年来累积下来的各种压力因素以及压力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都已到了极限。先前看到的“吵架和辞退”环节,只是整个压力系统崩溃前的最后一根导火索。</h3>经过以上梳理,即使是持最简单思考习惯的人,也能看出两点:一是各种压力因素,促成了他的压力形成和发展;二是如果一路过来他能够及时调控各种压力因素,必然能管控住压力,平衡好情绪。<br>例1在青年群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br> <h3><font color="#010101">👇</font>第二个案例是一位中年精英干部,他也陷于严重的压力与情绪问题。</h3>与第一例一样,我们不能简单地询问他是什么“前因”什么“后果”的问题。因为毫无例外,严重的心理压力一定是与许多因素有关的“系统”问题。<br> <h3><font color="#010101">👇</font>我们同样先从 “因-果”线性逻辑来看案例2。</h3>一位40岁不到,就担任某改制国企的常务副总。他在接受年终群众背靠背评分时,发现有1/3群众给自己评不及格分。勉强带着笑脸苦苦挣扎两星期后,出现崩溃,有自杀意念。<br>通常面对这样的问题,一般人也会以简单的线性逻辑,去判断这个人是“优”还是“差”。这一点打击都扛不住,太差了。<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但如果掌握较全面的信息,从压力系统的六个维度(途径)去分析,就会知道该中年干部二年来和近二周来经历了怎样的系统失平衡的过程(括号内小黑体字是压力因素)。他的压力问题也绝非简单的“是-非”、“对-错”所能概括。</p><p class="ql-block">较详细的情况:(下文有点长,可跳过)</p><p class="ql-block">两年前作为优秀人才,他被提拔成为改制国企单位的副总。他非常努力,大公无私,严格管理。但在当年,已有部分科室骨干和群众,向上面打他的黑报告。他知道这个事情,但没把让他当回事。而是坚信自己身正不怕影斜,照样“严格”管理。再一年过去,就出现前面提到的,近1/3群众给他不及格评分的情况。</p><p class="ql-block">这次结果,让他感觉受到极大的打击。但因为年终,又是主持工作的领导,他还必须每天上班,还得强颜欢笑(自己的话)。但整个心理似乎已完全失衡。</p><p class="ql-block">例如,他多次思考是否找上面老总(行政挂名的)谈谈。但又犹豫不决。最后终于成行,却又欲言又止。而领导似乎是知道的,却打起哈哈,回避谈论这件事。</p><p class="ql-block">又如,年终各部门都会开茶话会预祝新年。他被邀请前去那个曾经揭发过他的科室。现场自然有“领导讲话”环节。但他事后发现,自己在这个讲话中,不合时宜地指责了在座的一些人。回家以后,越想越觉得自己怎么会走到这个地步。他说,发现原来行事果敢的自己找不到了。</p><p class="ql-block">再比如,妻子与他是同专业同学。因为他很上进,所以妻子就安心在家相夫教子。知道这件事以后,妻子一方面给以安慰,同时也略带埋怨口气说他太积极先进了,弄得自己也没有很好得到发挥。这被他理解为是妻子在指责。</p><p class="ql-block">那么最后压垮他的那根稻草是什么,是一位青年人的眼神。新年刚过去,按照上级上年的安排,他要到系统的一个部门受训一段时间。通常就是被提拔前的一种优待。他对此当然也感受到即将逃脱的期盼。没想到的是,刚进入新部门,见到的第一个人,就让他过不去。当时一位青年正在办公室弄电脑(那时手提不普及)。他因为想用电脑写一点总结,便吩咐这位青年让一让。没想到这位青年因为不认识他,并没有照他指令立即离开。而是先用怪怪的眼神看着他。就那么一瞬间,他突然感受到“虎落平阳被犬欺”的那种被抛弃感。情绪瞬间崩溃,第二天就去了心理门诊。</p> <h3><font color="#010101">👇</font>汇总案例2两年来特别是最近两周来的六大心理压力因素。可以看出,他在跻身重点岗位的第一年,其实已经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只是当时他自己尚能自己维持平衡。但在最近几个星期,两年来累积下来的各种压力因素,在最后的生活事件打击下,彻底陷于多种压力因素之间的恶性循环。到最后,这样一位精英人物的精神状态,竟在某个人的不友好眼神中彻底崩坍。</h3>根据以上梳理,同样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各种压力因素,促成了压力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如果一路过来能够及时调控各种压力因素,必然能管控住压力和平衡好情绪。<br>例2在中年群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br> <h3><font color="#010101">👇</font>案例3是关于婚姻家庭问题,同样很有代表性。</h3>目前,婚姻家庭的稳定性正经受到考验。本例有助于理解基于系统模型的婚姻家庭和谐的基本原则,即接纳差异,快乐互动(具体有专著)。<br>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我们同样先从 “因-果”线性逻辑来看案例3。这是两位离婚2年以后的男女(以下简称他和她),因为争夺女儿和房产,弄得她工作受影响,产生严重的怨恨情绪。<br>通常面对这样的问题,人们通常也会以简单的线性逻辑,去判断这个人是“好”还是“坏”。<br></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但了解了较全面的信息以后,从婚姻家庭压力系统的六个维度(因素)来动态分析,可知虽然十年前双方有梁祝型爱情基础,但婚后由于事业发展、人际变化,观念与应对方式差异越来越大,摩擦越烈,终于因为压力因素之间的恶性循环,导致协议离婚。离婚后又因为争夺房产和女儿无果,各种压力因素之间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最终她被压力击倒。</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同样不能用简单的“是-非”、“对-错”来认识和解决婚姻家庭问题。</p><p class="ql-block">较详细的情况:(下文有点长,可跳过)</p><p class="ql-block">十年前,小城里有一位女生,用他妈妈的话来说是“三有”产品,就是有工作,有城市户口,有房子。但她却喜欢上隔壁五金店的他。他是从外省农村中学毕业后来此经商的。由于他人长得俊,能说会道,她非常喜欢,爱得非常激烈。即使母亲反对,认为他是三无产品,也无济于事。最后她竟抱着棉被住进他的小店,同居了。到此,她母亲也接受了,而且后来与他的养母建立了很好的个人关系。</p><p class="ql-block">事情在逐渐发生着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五金小店经营的有声有色,开了许多分店,资产极大膨胀,快成了当地名人了。自然,老家亲友们也逐渐加盟进。他在当地的社会圈子也迅速膨大。</p><p class="ql-block">这些,对于她来说,当然是高兴的事。她还决定停薪留职,到店里一起与丈夫打拼。</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深度的介入,她发现丈夫老家带过来的亲友中,有一位高中女同学很是能干,业绩很好,很受丈夫的器重,并委之以各种重任,经常给丈夫出主意。这给她带来丝丝的凉意。但也不便说。而该女同学也逐渐放开了,有时的言行都让她感觉到在喧宾夺主。终于,她向丈夫提出了“唯一”的要求,那就是让这位女同学离开。可是他却认为让谁走都可以,就是不能让这位女同学走。矛盾逐渐激化,双方爱意逐渐消亡。</p><p class="ql-block">随着冲突的升级,她被他打伤了。为了出一口气,她开始找外力介入。但时过境迁,她的号召力比不上他了。</p><p class="ql-block">最终无奈,选择了协议离婚,7岁的女儿归她抚养,他可以每周来探望。女方很硬气,只要求给她两套房子自己与女儿各一套(显然性格使然,与早期一致)。</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两年,事情继续发酵。首先是他答应离婚后给她的两套房似乎子虚乌有,因种种原因最终并未交付,直到打马拉松官司。显然她的性格让她在离婚时也像恋爱时那样直来直去,也很受伤。</p><p class="ql-block">其次是双方都有了同居对象了。他的女友就是那一位高中同学。这让她坚信自己一直来的判断,那个丈夫的女同学就是一个第三者,她还认为前夫早就是一个流氓。而她的男友则对女儿特别体贴,关系特别好。于是,某天,他借探望女儿之机,将女儿送到外省老家藏起来了。原因呢,据他事后说,是他问女儿爸爸好不好,女儿却回答,我有两个爸爸,都很好。这让他下决心把女儿抢回来。我有财产,不会将女儿交给别人养。而她呢,认为前夫是流氓,绝对不会同意让流氓抚养自己的女儿。于是几次到外省去找,可是当地人好像都在帮助他。每次都是劳心劳力,失败而归。</p><p class="ql-block">再一个,因为城市小,他的社会圈在舆论上占优,闲言碎语对她很不友好,也让她心力憔悴。</p><p class="ql-block">总是,她无时不在想,当年自己作为“三有”产品下嫁于他,到如今却两手空空。长期的心身症状,几乎让她活不下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具体可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medline.com.cn/book2013(hunyinDVD).htm" target="_blank">国家支撑项目分课题:婚姻揭秘-基于压力系统模型</a></p> <h3><font color="#010101">👇</font>汇总案例3六大心理压力因素。可以看出,她面临的是系统的压力问题,长期累积下来的各种压力因素以及压力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都已到了极限。先前看到的“吵架和辞退”环节,只是整个压力系统崩溃前的最后一根导火索。</h3>根据以上梳理,即使是最简单思考习惯的人,也能看出两点:一是各种压力因素,促成了压力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如果一路过来能够及时调控各种压力因素,必然能管控住压力和平衡好情绪。<br>例3在婚姻失败群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br> <h3><font color="#010101">👇</font>在分析前面三个案例后,下面进一步以“理论”和“动画”的方式作进一步介绍。</h3>有关压力的理论,是一个演化的过程。从一般的“刺激(强调压力事件)”或“反应(强调压力反应)”,到“刺激-中介-反应(压力事件-认知中介-压力反应)”,再到作者极力推动的“压力过程模型”和“压力系统模型”。<br> <h3><font color="#010101">👇</font>八十年代作者研究压力(应激)问题,一开始就遵从“多因素”或“多维度”原则。</h3>到九十年代,作者极力推崇“作用过程”模型,即生活事件作为压力原因(压力源或应激源),要通过中间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因素的中介,最后以心理、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形式影响健康。<br> <h3><font color="#010101">👇</font>到了本世纪,作者逐渐推崇“系统”模型,即强调压力是多因素共同参与,并且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系统问题。这是在上世纪多项实证研究基础上,一直延续下来,逐渐形成的理论认识或理论模型。</h3>不论是压力作用过程模型,还是压力系统模型,有一共同点,就是都重视多因素在压力形成和压力干预中的作用。只是前者更接近于线性维度,比较符合我们平常线性思维习惯,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所以请读者注意,本讲稿其实是在过程模型基础上讲解系统问题的。<br> <h3><font color="#010101">👇</font>压力系统模型的五项法则(基本特征),即:</h3>(1)多因素(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压力反应等)<br>(2)因素互动(压力因素互为因果,成良性或恶性循环)<br>(3)动态平衡(系统的动态平衡即是适应和健康)<br>(4)认知是关键因素(认知因素在系统平衡中起关键作用)<br>(5)人格是核心因素(人格因素在系统和平衡和失平衡中起核心作用)<br>总之,压力系统模型强调压力的多因素和动态过程。<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这个资料是后来引入的。该作者以系统论和系统科学的角度,审视压力系统模型,认为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特作回应:</p><p class="ql-block">(下文有点长,可跳过)</p><p class="ql-block">回应1。在系统论或系统科学甚至哲学的角度,“系统”确是开放甚至无限的,也就是说,压力系统模型图示圈子内的六个因素,进一步与圈外的更多因素互相作用。这是肯定的,实际上,圈内也不见的就仅仅只有这六个因素。但这样一来,就变成了无限的问题了。从实际应用角度构架并逐渐予以实证的压力系统模型,只能划出边界,界内的才加以研讨操控,为具体目标(即解决具体问题)服务。这就像医学临床,疾病就是封闭的系统问题,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必须要界定范围,制订可操作的规程,不作无限延伸。例如,讨论和解决临床病人血压问题,也只能局限在心脏、血液、血管、神经内分泌调节等有限的影响因素。不宜将星空因素也纳入临床考虑范围。</p><p class="ql-block">另外,顺便提一下,压力系统模型从一开始起源于实践的观察和总结,也未特意与系统论挂钩,自然也不是系统论的直接延伸。</p><p class="ql-block">回应2。“因素”之间的关系确需要深入研究。尽管前30年作者们已有许多研讨,尚祈盼后生们的接力</p> <h3><font color="#010101">👇</font>系统思维的多维度属性和转弯抹角的逻辑过程,让人理解起来有点吃力。经常在讲座完时听众反应不错,觉得挺有道理,但过两天又基本都忘了。这倒不是说压力系统模型有多深奥,实在是因为我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往往是以线性逻辑为基调的。为了加强理解,下面再使用几个动画(但离开屏幕,这里只能是平面图和文字表达),帮助大家对压力系统模型的多维度和动态平衡属性有更直观一些的理解。</h3> <h3><font color="#010101">👇</font>关于系统模型,我们可以将人想象成“甲鱼”。头部的喜怒哀乐,受颈部认知的支配,但认知又受甲部中央人格和周边因素的制约。整个人是这么多因素的动态平衡系统。<br>两个人或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如图示,是更多因素之间的系统关系。<br>值得注意的是,通常人们由于受线性思维习惯的制约,往往只关注感受(头部,如生气)和颈部(认识,如认为他不对),但忽略整个甲鱼的系统影响。<br></h3> <h3><font color="#010101">👇</font>再以“动画”演绎前面的案例。用系统模型画出案例1与案例2的压力与情绪演变过程。</h3>案例1的心理压力,是由辞退事件所引发,但却与两年来的遭遇,各种压力因素负面影响的不断累积,以及最后陷于恶性循环有关。<br>案例2的心理压力并陷入崩溃状态,同样是群众打分太低所引发,然后与各种压力因素负面影响短期内不断累积并陷入恶性循环有关。<br> <h3><font color="#010101">👇</font>用系统模型画出案例3的压力与情绪演变过程。</h3>当双方的婚姻家庭观念中能够接受“多因素的差异”或称之为“接纳差异,快乐互动”,系统将向多因素和谐方向发展,直至“天长地久”。<br>当双方的婚姻家庭观念中拒绝“多因素的差异”(只承认“爱”),系统将向多因素失和谐的恶性循环方向发展,直至愤怒-厌恶-冷淡(2017年全国结婚1063万对,离婚却有437万对)。<br> <h3>👇第一部分小结——</h3><h3>1.许多简单的压力问题确实只是线性的因与果。如因为课程落下,导致成绩跟不上。<br>解决的办法也可以是线性的,如参加补课,提高成绩。<br>2.许多复杂的压力问题,基本上都是压力因素交互作用甚至是多因素恶性循环的结果。如本课件的三个案例。<br>解决的办法,需要通过多因素,多维度的压力因素调控。<br>3.思考题<br>思考1:压力与学历、知识、地位有关吗?为何许多高智商者却陷于压力之中不能自拔?<br>思考2:在工作和生活中,哪些压力是线性问题,哪些压力是系统问题?<br></h3><h3>4.对待严重的压力问题,需要从系统模型的5原则去考虑。注意其中第三条原则,“多因素动态平衡”。</h3> <h3><font color="#010101">👇以下介绍第二部分内容——心理压力的管控技术。<br>压力与情绪问题,本质上是多因素互相作用、动态平衡或失平衡的系统结构,但为了将其应用于非专业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从“压力系统”结构中,强制分离出六个维度(六条线性思维径路)加以讨论,以符合人们的线性思维习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请注意!从不同维度(因素)入手的干预,通过系统模型多因素动态作用原理,会对整个压力系统产生作用。</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为了使系统模型的压力管控策略和技术容易被非专业人士掌握,作者特地从“压力系统”结构中分离出六个维度(六条线性思维径路)加以分析讨论。<br>每一个维度的调控和管理,都有其独立的实际意义。如图中提示的问题。<br>但更值得指出的是,从不同维度(因素)入手的压力干预技术,并不仅仅只是对这一维度(因素)的管控。根据系统模型基本法则,任何维度的有效调节,会通过系统多因素相互动态作用机制,产生对整个压力系统的调控作用。<br></div> <h3><b><font color="#167efb">👇生活事件的管控</font></b></h3><div>压力事件或生活事件通常被看成是“压力源”,种类很多。人类生活不能没有生活事件(与天斗其乐无穷么)。但严重事件或对事件处置不当也会带来负性情绪问题甚至严重后果。压力管理与情绪调控的第一个途径,是管控生活事件。<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3><font color="#010101">👇</font>生活事件,也称应激源或压力源。</h3>实用的现象学分类:工作学习事件、婚姻家庭事件、经济生活事件和人际关系生活事件。<br>也可以理论性地分为: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生活事件。<br>还可以分主观生活事件和客观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等。<br>生活事件也涉及生活中烦琐小事的困扰。<br> <p class="ql-block">👇演绎百年前生物适应理论。遇到难题,重在“解决”,但也别忘了有时需要“回避”或“接受”,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p><p class="ql-block">(下文有点长,可跳过)</p><p class="ql-block">解决:“世上无难事”一类教育,让许多人“死不回头”。</p><p class="ql-block">回避:举例,争吵开始,回避一下,重聚时或许双方“系统”已经动态改变,吵不起来了。解说的道理很多。这里涉及系统模型中的一个现象——系统结构的动态平衡规律。先看物理现象,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拿硬木棒挑重担平稳走路,是很吃力的,如果用软扁担迈着带节奏的波动步伐走路则省力得多。据说斗拱的作用原理也在于此,在外力如暴风作用下,斗拱各部分受力的动态变化起到维持整体平衡的作用。心理压力现象也一样,必要的暂时回避,为压力系统的动态变化提供时间,也为动态变化过程中带来再平衡的时机。所谓进退有序,属于“适应”的特征表现之一。</p><p class="ql-block">接受(屈服):伟人和古人也多见。“接受”似乎消极,其实同样符合系统结构的动态平衡规律,寻找系统再平衡的转机,较之“回避”,或许是更长和更宽的时空里的动态平衡</p> <h3><b><font color="#167efb">👇认知评价的管控</font></b></h3><div>根据压力系统模型基本法则,认知因素是关键因素。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认知对每一种压力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情绪的影响都是主动的,可以充分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这一人类所特有的压力调节功能。<br>认知调控也符合日常所说的“认识决定一切”等说法。<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先讨论认知的“自动化”特点。</p><p class="ql-block">人们总以为,知识、学历和逻辑决定认识的方向及其正确与否。其实不一定,有时候的认知活动,根本就是自动化的:</p><p class="ql-block">(下文有点长,可跳过)</p><p class="ql-block">这里先举一个积极的例子。如图,当一个人在游览西湖的时候,他可能会“自动地”看到了金色树叶,这很正确,没错。然后,他的记忆库里会“自动地”蹦出金秋季节景象,进而再“自动地”联系到收获的季节。此时,与这个人关联的情绪可能是愉悦(今天来的真是时候)和行为可能是活跃(到处摄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继续讨论个例子。一个人在游览西湖的时候,他也可能会“自动地”看到了枯萎树叶,这其实也没错。但“自动地”看到枯萎树叶者,他的记忆库里往往会“自动地”蹦出秋风扫落叶,进而“自动地”联系到冬天不远了。此时,与这个人关联的情绪可能是沮丧的(缺乏美感)和行为可能是退缩(不想拍照了)。这与严重心理压力反应下的抑郁症状很相似。</p><p class="ql-block"> 许多复杂的压力或情绪问题,往往伴有这类“自动性思维”,且轻易不能被改变。</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正反映了压力系统中认知的多维性,为多角度地帮助来访者改变认知提供依据。</p> <h3><font color="#010101">👇根据认知-情绪-行为的理论,管理压力和情绪,认知调控是关键,但面对复杂而严重的压力与情绪问题,知识传递和逻辑辩解常常不起作用,需要各种技术。包括……</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无论何种认知调控技术,其实都在利用认知的“多维度”系统特点。</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应对策略的管控</font></b></h3><div>根据心理应激作用过程理论模型,应对方式是重要的应激中介因素(而不是国内一些人理解的是应激的后置因素,即用来解决应激结果的)。<br>应对方式是作者几十年的应激理论和实证研究中的重要对象。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的分类、与应激过程相伴随的过程应对示意图,以及特质应对问卷的制订,都是作者的工作成果。<br>但将应对方式作为压力调控六条途径之一来讨论,其难度也在这里。因为具体的各种应对策略或手段,与其他5个应激因素之间存在更明显的重叠和交叉。读者从后文可以体会到。<br></div>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早期Folkman等关于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在事件适应中的关键作用</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早期国外多种应对问卷中,存在名称各异的各种应对因子。后经分折,发现从生活事件到压力反应的“过程”中,其实存在许多可能有助于“降压”的应对策略。这是作者主编教材中关于“应对过程”的插图。</span></p> <h3><font color="#010101">👇许多悲剧人物在并未用尽“应对策略”之前,就自认为已穷途末路,忽略了应对本身的多维(因素)性,义无反顾走向毁灭,实属可惜!</font></h3> <h3>👇 应对与应对策略研究,是近30年压力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作者几十年的重点工作,在这里难以展开。</h3><h3>但在压力调控的应对维度上,应注意两方面:其一是指明应对策略的多维度和多技术,其二是努力提升积极应对避免消极应对……</h3> <h3>这里,特别需要注意帮助来访者克服“消极应对”。</h3> <h3><b><font color="#167efb">👇社会支持的管控</font></b></h3><div>根据应激研究中有人提出的“社会支持是应激可利用的外部资源”之论断,社会支持成为压力或危机援助中的首条措施。如灾难现场,提供社会支持对于个人或者全体,都是第一要务。<br></div> <h3><font color="#010101">👆社会支持,在理论上被认为是对抗压力的“可利用资源”。本身也是多维(多因素)的。<br>许多悲剧人物在压力下走向毁灭时,并不是物质上活不下去,而是社会支持被彻底剥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社会支持的基础,需要平时的精心构建和维护,太平时未雨绸缪。<br>社会支持的利用,需从小开始的训练与实践,面对压力时能时信手拈来。<br>例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提供(高)员工社会支持(水平),是管理者的素质体现。<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个人“养成说别人好处“的习惯,通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可影响整个压力系统,从而产生整体上的压力调控作用。</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压力反应(心身症状)的管控</font></b></h3><div>根据心身相关理论,心理压力也可以由身体原因引起,就是说,许多应激源是身体原因,如癌症、长期失眠。但心理压力也会进一步影响身体功能。<br>那种将心身对立起来看心理压力问题的人,要么受自身专业影响太深,如医生,如心理学老师,要么是线性思维习惯使然,即看事情非此即彼。我们许多普通人,也往往会落入这种看问题两级化的陷阱。<br>学习压力系统模型下的压力反应调控,必须记住调节手段包括心理的、社会的,还包括生物学的手段。<br></div> <h3><font color="#010101">👇压力反应涉及情绪的、行为的、躯体的,或综合的心身症状(躯体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压力反应的调控,需强调“心身相关”原理,其实符合系统原则。<br>例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肌肉放松条件反射训练,养成调节习惯,其效应会包括缓解大脑皮层焦虑水平和降低植物神经应激性反应;</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各种技术降低皮层焦虑水平,也带来骨骼肌张力下降和植物性应激反应减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情绪调节剂虽作用于皮层下,其功效也包含以上三方面。<br></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人格因素(信念、价值观、习惯等)的管控</font></b></h3><div>压力系统模型法则的第五条,强调人格因素在压力系统发展和干预中的核心作用。与俗话说的江山好改本性难移差不多。<br>因此讨论压力管理中的人格因素的管控,不但抽象,而且方法虽多却大部分需要长期的磨练,那种瞬间领悟,立地成佛的情况,有,但大多不属于人格部分。<br></div> <h3>👇虽说“认识决定一切”,但人格因素(大多是浅层的各种信念或观念)却支配着认识。百多年来,国外出现的各种心现治疗理论,本质上反映在这一层面,潜意识、习惯、潜能、图式、森田神经质……</h3> <h3><font color="#010101">👇秉性难移,观念的“顽固”性是关键,但还是有些对策。<br>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就是对付“过度认真”的。而我们的“接纳差异,快乐竞争”(</font><b style="line-height: 1.8;">接纳差异</b><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指接受不成功、不理想、不随意,或被忽视、被否定、被冤枉等。</span><b style="line-height: 1.8;">快乐竞争</b><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指始终愉快地努力、从容地处置、积极地互动等)</span><font color="#010101" style="line-height: 1.8;">,是对付“求全、完美、标准化”性格的,较之“糊涂”更“清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因为秉性难移,所以需要将这些口号做成条幅挂在案头,还得早晚反复念三遍予以强化,形成条件反射(习惯)。</font></h3> <h3>某老外一家,面对无可挽救的家</h3> <h3>南通某夫妻,面对撞桩损毁的爱车。</h3><h3>他们在灾难时之所以“淡定”,平时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是核心影响因素。</h3> <h3><font color="#010101">👇汇总。包括每条途径的概念要素、理论依据、管理调控技术、维度目标。</font></h3> 文字 <h3>第一部分介绍压力的六个维度结构,</h3><h3>第二部分介绍压力的六个维度调控技术,</h3><h3>👇 两者结合,案例1的压力系统调控小结如下:(根据个体压力系统结构特点分阶段进行)</h3> <h1><b><font color="#ff8a00">最后需要指出:</font></b></h1><div>“线性”的多维度,不等于“系统”的真实</div><div><br></div><div> 先看古人断案故事——“小偷误入洞房骗色后潜逃,开玩笑者缘何成了替死鬼”(原文见下),结果显示,多条线性思维(案情推论),都未能反映系统的真实(案情),更别说通常的单一线性推论了。</div><div> 所以,以上“六个维度调节心理压力”的讲座,与作者的“压力系统模型”其实仍有距离,仅仅是为了表述和理解方便,从现实应用的角度入手而已[呲牙]</div><h3><a href="https://m.toutiao.com/i6547897326696923662/?tt_from=weixin_moment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from=timeline&timestamp=1524618673&app=news_article_lite&utm_source=weixin_moments&iid=25178455154&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wxshare_count=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故事原文:古人断案故事:小偷误入洞房骗色后潜逃,开玩笑者缘何成了替死鬼)</a></h3> <h3><font color="#010101">👇该网站原名《医学心理网》,创建于1999年,不早不迟,退休后改现名。</font></h3><h3><a href="http://www.medline.com.cn/"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医学心理网</a></h3> <h3>👇 作者近10年出版的相关著作</h3> <h3><br></h3><h3><br></h3><h3><b>历史讲解主题:</b></h3><h3><br></h3><h3> 压力带来的心身症状只能用药治疗?不,心理压力综合自我调控更重要</h3><h3><br></h3><h3>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不,你的口袋里还有许多应对手段未使用</h3><h3><br></h3><h3> 你的认识肯定正确?不,有许多想法受制于认知图式</h3><h3><br></h3><h3> 天下无难事?不,有的事要绕着过</h3><h3><br></h3><h3> 委屈了?学学优秀足球运动员!</h3><h3><br></h3><h3> 走投无路?不,天无绝人之路!</h3><h3><br></h3><h3> 心理压力的方方面面:事件怎办?认识怎改?应对怎觅?支持怎找?秉性怎移?症状怎除?这里都有一些</h3> <h3><b><br></b></h3><h3><b><br></b></h3><h3><b>学习札记</b></h3><h3><br></h3><h3> 既然是压力系统模型(多因素、互动、动态),这个压力管理六条途径讨论,显然只是6个线性思考的“简单叠加”,易被理解,也证实有效,但远未包含该理论模型的全部内涵。</h3><h3> <br></h3><h3> [cp]一直向学员強调,心理咨询是职业,要训练自已将职业角色行为与生活角色行为相分离,这是常识,比如肛肠科医生不应在饭桌上讨论病人大肠与碗里大肠之异同。有些人还会发问学心理的一定心理很健康吧!回答是医生照样生病[微笑]</h3><h3> 同理,宣传压力系统调控,作为职业,作为理论,这里采用系统思维,与听众一起分析那些复习问题的压力系统构成和综合管理。但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改变已被人类熟练应用千万年的线性思维习惯,那样将会让日常生活陷入纠结的[/cp]</h3><h3><br></h3><div> “我的工具(思路、方法)是正确的,因为有理论,有经验”</div><div> ”可是无效啊!“</div><div> ”那一定是客体(工作对象)有问题!”</div><h3> ——以上是常见现象。即使工具是系统的,但使用者是线性的,结果仍可能是线性的(简单问题有效,复杂问题无效),且易刚愎自用[微笑]</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附件一👇</font></b><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可在另一手机或电脑上浏览本美篇,即作者的《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六途径》或《30年应激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讲座》</font></h3> <h3><br></h3><h3>附件二👇</h3><h3>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下载姜乾金最新编制的《<b>心理压力综合评估软件包</b>》。</h3><h3> 在电脑上安装后,供心理咨询门诊和“心理压力体检”使用。可打印结果,包括压力事件、应对风格、社会支持、压力反应和敏感人格等五个维度的“压力综合剖面图”和根据作者压力系统模型对测验结果的“理论解释”。</h3><h3> 或在电脑直接输入以下网址,下载后安装:<br></h3><div>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300945080&uk=4030399269</div><h3><br></h3> <h3>附件三👇</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点以下链接,打开课件</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225zw5jh?share_from=self&v=4.11.0&share_user_mpuuid=5a80f5bfe4fe8aa879b7b0f75255d4c3"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line-height: 1.8;"><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基于压力系统模型的危机干预策略</a></h3> <h3><br></h3><h3>附件四👇</h3><h3> 扫下方二维码,或者点此链接(<a href="https://www.meipian.cn/jfx106s?share_from=self&v=4.11.0&share_user_mpuuid=5a80f5bfe4fe8aa879b7b0f75255d4c3"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line-height: 1.8;"><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链接</a><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可浏览姜乾金另一个美篇</span><b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ed2308">《学生自杀防治概要》</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面向高校学生管理方面教师的讲座课件,亦可</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供非专业人士参考。</span></h3> <h3>附件五👇</h3><h3> 点以下链接,浏览基于压力系统模型的婚姻家庭讲座课件。</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editor?mask_id=29ojb3rs&getArticleListsParams=%7B%22page%22%3A%201,%20%22hasSureKeyword%22%3A%20%22%E5%8E%8B%E5%8A%9B%22,%20%22curListType%22%3A%20%22search%22%7D360seURL%5CShell%5COpen%5CCommand"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压力系统模型解读婚姻最简版</a></h3> <h3><br></h3><h3>附件六👇</h3><h3> 点击以下链接,可浏览”<b>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网</b>”更新版</h3><h3> 该网站创建于1999年,是国内最早的医学心理学专业网站之一,目前重点涵盖姜乾金30年创建国内医学心理学教材体系、30年心理社会压力(应激)独特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以及40年心身医学等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等历史内容。</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nlrbtev"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网(更新)</a></h3> <h3><br></h3><h3>附件七👇</h3><h3> 几十年来部分成果,<b>著作、国家级精品课程视频、压力测验软件下载</b>(扫二维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