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区地名(之三)

远方

傅村镇     傅村镇位于金东区东北部,东、北邻义乌市,西毗源东乡,南接孝顺镇。全镇辖34个村委会,40个自然村。金华市人民政府l1986年6月公布原傅村乡和原寿昌乡为革命老根据地乡,境内有金三角工业园区,园区内建有“无水港”。 傅  村     傅村,是傅村一村、二村、三村和向阳村等行政村的民间总称,距金华城区约28公里。相传北宋宣和七年(1125),村祖傅杨成从杨塘坞迁居东山,村以山名,称东山村,后以傅姓为村名,称傅村。清朝光绪年间,傅村始建集市,称傅村市。现为傅村镇政府驻地,是金东区东大门。村边昔山旁有建于梁朝大同二年(536)的禅定寺,规模较大,现存后殿,为清代建筑。抗日战争时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主要领导曾在寺内办公。抗战胜利后,八大队在此集结北上。据清光绪《金华县志》载,先祖傅为学,字效如,清朝顺治年间为傅村名医,善治风疾。有一个农民因疲劳过度而又就去洗澡,洗完澡后就吃饭,因饭吃得过量,就一直沉睡不醒,而后出现休克。傅为学用麻黄、附子等草药,煎汤服后,该农民才苏醒过来。傅为学不仅医技高明,而且医德也佳,穷苦人上门看病不收诊金,乡民中皆有口碑。2001年,傅村一村249户,666人。傅村二村共401户,1077人。傅村三村559户,1461人。 向阳村 向阳村原称铁门村,以村所在地有铁门而得名,1968年改称向阳村。2000年,全村271户,693人。杭州至金华的03省道从傅村村南通过,公路旁建有通往当代著名人民诗人艾青故里的牌楼,为傅村增添了一处人文景观。村西南为金华市金三角工业园区,园区内建有“无水港”,为金甬货物堆场,是外贸货物中转地。 艮溪口 艮溪口村又名溪口村,地处傅村村西北处,为半山区村。据《艮溪阮氏鼎十二公宗谱》载,宋熙宁年间,村祖阮继,阮续兄弟俩从义乌迁来择居于此,建村发族。因村座落在萧皇岩水和青道尖水汇合处,称村名为溪口村。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曾称溪口阮村,后简称溪口村,原禅定院侧有潜溪村,现已湮没。明朝开国文臣宋濂出生于此。据传,宋濂高祖宋永敷自义乌智者乡根溪口村徙此。元朝至正九年(1349),宋濂被推荐授翰林院编修官,以亲老不就,传为孝子。次年(1350),迁居浦江青萝山,匾日“潜溪”,表示不忘祖处。十九年(1359)还居潜溪。明朝洪武元年(1368)仍归青萝山。民国37年(1948)5月,在该村成立金义县政府。人民公社时,为溪口公社所在地。1961年曾改称双溪口村,后又重用旧名,称溪口村。2001年,该村588户,1617人。是傅村镇辖区内较大的建制村之一。199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浙江名村志》,该村列为浙江省名村之一。 含  香     含香村辖含香自然村,地处塘雅村西南。先祖张辅,祖籍山东济南章丘人氏,宋高宗时任礼部尚书。宋室南渡后,张辅也随之南渡,择地而居,居住在义乌江边的北岸,村名为白水村。乾道九年(1173)届满回乡定居。第二年,皇上下诏,要张辅上朝赴阙。当时,张辅正好嘴里患有口疮,他为了解除口疮的口臭,就在嘴里含着“鸡舌香”,到延和殿入对。皇上得知张辅这一举动,非常高兴,就恩赐他的居住地为“含香”。含香村名由此而得。后周姓、王姓、施姓等先后入住,构成了一个多姓氏居住的村落。村中鹊尾桥的桥名来历,还流传着一个动听的故事。鹊尾桥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全村657户,1943人。该村民国时期到解放初,为双溪乡、芗溪乡驻地,后曾为含香人民公社和含香乡政府驻地。设有集市,逢二、五、八为集市日。199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归属塘雅镇。1987年9月,金华市民政局下文公布该村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澧浦镇     澧浦镇位于金东区东部,东北邻孝顺镇、东南与义乌市、武义县交界,西接江东镇和多湖镇,南毗岭下镇,西北濒义乌江,隔江与塘雅镇和东孝乡相望。全镇辖63个村委会,91个自然村。辖区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风景旅游区1处,古迹甚多,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 澧  浦 澧浦村辖澧浦自然村,为澧浦镇政府驻地。曾为澧浦区公所驻地。早在南宋时,村祖李铺随宋室南渡,迁于此定居。村名袭用人名,叫李铺村。尔后方姓、蒋姓、杜姓、汪姓等相继入迁于此,村落逐渐扩大,人口随之增多。至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太原人王炎和王隆泰兄弟俩也入迁于此。到清朝初年,唯有王姓子孙繁衍最快,人丁兴旺,形成了名门望族。相反其他诸姓繁衍甚慢,且都以单传为多。到清朝中期,村中店铺商贾也逐渐兴旺起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村集市,成为义乌江江南的主要集市,到清朝康熙年间,已称李铺市。清朝光绪年间,李铺市更名澧浦市,因“李铺”和“澧浦”谐音,民间称澧浦街。澧浦村南北走向的老街,在当时金华属最有气派的街巷,街两旁店铺林立,澧浦街由此而得名。自清光绪时始,澧浦这一村名沿用至今未变。村中文物古迹甚多,上街有胡公庙,俗称赫灵庙,至今犹存,还有文昌阁,下街有大明古寺、本保殿,中街有王氏宗祠、王氏小宗祠和乐堂,现已大部分毁坏。村民鲍鉴清(1893--1982)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20年到德国柏林大学进修。192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1934年被日本解剖学会聘为名誉会员、《解剖学杂志》编辑,1947年被聘为荷兰医学杂志通讯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军医大学教授、吉林省解剖学会理事长、卫生部技术顾问、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1951年建立国内第一个组织培养室,培养成功鸡胚心肌细胞等多种细胞,是国内外有名的组织学、胚胎学专家,著作有《生物学史》、《组织学提纲》、《组织培养术》等,并有“硬骨鱼类卵的显微显示法”、“用封腊包埋组织来代替冰箱冷藏”两项发明。1957年7月16日,一伙匪徒突然袭击设在该村的中共澧浦区委,刺伤干部和职务工人,设在该村的银行营业所也被抢劫。8月5日,公安干警把俘获的匪徒32人予以严惩。2001年,全村1151户,2993人。是金东区规模较大的建制村,也是金华、义乌、永康、武义等县市边界货物集散地。 宋  宅     宋宅村辖宋宅、缸窑2个自然村,驻地宋宅村,地处澧浦村北首。村祖姓宋,来此建村发族后,以姓氏为村名,称宋宅村,意在姓宋人住居的村宅,村名一直沿用至今。缸窑村村祖以制作瓷缸为业,村有烧制瓷缸的缸窑,村名以行业性质而名,称缸窑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民国36年(1947)3月,该村成立八仙合作农场,入股的田200亩,入股人数44人,股金175万元,开办一年后就散业。2001年,全村268户,632人。 湖  湾 湖湾村辖湖湾自然村,地处澧浦村东北角,据《金华松明严氏宗谱》载,村祖严姓为严子陵后裔,从孝顺严店村析居于此。村落建在豆古湖的拐弯处,村名以地形走势而得,称湖湾村。现豆古湖已废,原湖址已成为农田和房舍。2001年,全村ll8户,313人。 西  王     西王村辖西王、下水碓2个自然村,驻地西王村,地处澧浦村东北角。村祖在此建村后,因建村于郑店村的西北方向,故称西王村。在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曾改称上西王村,而后复原名,称西王村,一直沿用至今。下水碓村因村前Il3有小溪,在小溪旁建有水碓,而村落建在水碓的下游,以水碓与村落的方位而得,称下水碓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2001年,全村265户,643人。 长  大     长大村辖长大自然村,驻地长大村,地处澧浦村东北角。村落建在郑店村西,土名称长坛的地方,故村名称长坛村,清朝光绪年间,仍称长坛村。清朝末年改称长大村,因“大”与“坛”在地方方言中谐音,故而改写成长大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1988年,原金华县人民政府公布该村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2001年,全村175户,437人。 湖  北     湖北村辖湖北自然村,驻地湖北村,地处澧浦村北首。据清朝《松湖严氏宗谱》载,明朝万历年间,村祖严守义从孝顺严店村析出,定居于此。该村严姓为严子陵后裔。因村落建在义乌江南岸的搭湖的北面,村名以地处的地理方位而得,称湖北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2001年,全村156户,459人。 江  滩     江滩村辖江滩、搭湖、周里3个自然村,驻地江滩村,地处澧浦村北。因村落建在义乌江南岸的江滩上,村名以地理方位而得,称江滩村。清朝光绪年问,曾改称江塔村。民国初年复名为江滩村。搭湖村主姓方,据《固塘方氏宗谱》载,清朝乾隆年间,方姓村祖从马头方村析出,定居在搭湖旁里村,村以湖名,称搭湖村,一直沿用至今。周里村主姓李,据李氏宗谱载,明朝正德年间,李姓村祖择地而居,初称村名为周礼村。清朝光绪年间,曾一度改称州里村,周李村,后改称周里村,一直沿用至今。2001年,全村137户,354人。 王宅前     王宅前村辖王宅前自然村,驻地王宅前村,地处澧浦村北。建村于清朝中期,清朝光绪年间称汪宅前村,后更称王宅前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2001年,全村200户,596人。无不拍手称快。抗f3战争时期,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曾一度迁至村内办学。老君院村是个小自然村,村祖在此建村后,以地方土名而得村名,称闹金源村,至清光绪年间,“闹金源”村名被谐音“老君院”取代,改称老君院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2001年,全村505户,l206人。现仅住1户农家。 下西王     下西王村辖西王自然村,驻地西王村,地处澧浦村西南。1981年,因西王村有重名,改称下西王村。该村王姓始祖在建村以后,因地处澧浦村的西南面,以其地处方位及姓氏而得村名,称西王村。清朝光绪年间仍称西王村,自1981年更名下西王村后,一直沿用至今。但民间仍有称西王村的习惯。2001年,全村76户,2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