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博物馆--本溪馆

竹林

玄武蛙是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化石产于山东省临朐县山旺地区,收藏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名称: 贵州龙 拉丁文名: keichousaurus 体长: 几十厘米 体重: 不详 食物: 不详 生存年代: 三叠纪中期 生存地点: 中国贵州黔西南 辨认要决: 海生动物,四肢尚未退化成鳍脚,可能营两栖性生活, 种类: 鳍龙目·肿肋龙亚目·贵州龙科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明显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背甲坚硬,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大致相等的三片——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因此名为三叶虫。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 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早寒武纪世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植物,人们就给它们起了海百合这么个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体有一个像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羽状的东西是它们的触手,也叫腕。这些触手就象蕨类的叶子一样迷惑着人们认为它们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 满洲龟(Manchurochelys Liaehiensis)是1995年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地区发现的一种满洲龟化石。大约生活在1亿5000万年-1亿4500万年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时期。 凌源潜龙化石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市,为热河生物群的一份子,化石以产地凌源命名。凌源潜龙是长颈双弓类水生爬行动物中的一种,生活在距今1.25亿前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根据生物形态,古生物学家指出:凌源潜龙的长颈,反映该动物适应湖泊环境,以食鱼虾等动物为生。同时,凌源潜龙也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来自中生代湖泊沉积中的长颈水生爬行动物。 凌源潜龙化石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市,为热河生物群的一份子,化石以产地凌源命名。凌源潜龙是长颈双弓类水生爬行动物中的一种,生活在距今1.25亿前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根据生物形态,古生物学家指出:凌源潜龙的长颈,反映该动物适应湖泊环境,以食鱼虾等动物为生。同时,凌源潜龙也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来自中生代湖泊沉积中的长颈水生爬行动物。 古生物化石 义县光箭蜓化石 蜻蜓化石 义县光箭蜓 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动物化石 中国辽宁化石 史前生物 化石标本 远古时期 昆虫化石 物种灭绝 生物进化 地质博物馆展品 热河螈属(Jeholotriton)是两栖纲有尾目的一属,生存于早白垩世或晚侏罗世的内蒙古东南部,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有尾类之一,也是中国最奇异热河螈头骨背视、腹视早具有幼态持续现象的有尾类之一。具外鳃,前颌骨背突约为其宽度的2/5,上颌骨不完全发育,鼻骨无前凹,额骨无前侧伸,犁骨前部为一大的齿板,后部为一个具齿的纵向延伸的长棒,翼骨前突指向前内侧的犁骨,冠状骨具齿,具15或16个骶前椎,脊椎横突短,肋骨单头且近端膨大,指式2 2 3 2,趾式(1/2) 2 3 3 2。共生的还有天义初螈(Chunerpeton tianyiensis)和道虎沟辽西螈(Liaoxitriton daohugouensis),它们都是中国最早的有尾类的代表。 辽宁龙(学名Liaoningosaurus)是下白垩纪一属不寻常的甲龙下目恐龙。完模标本(编号IVPP V12560)是一组完整的幼体骨骼,在中国辽宁省的义县组发现。 满洲龟(Manchurochelys Liaehiensis)是1995年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地区发现的一种满洲龟化石。大约生活在1亿5000万年-1亿4500万年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时期。 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早寒武纪世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植物,人们就给它们起了海百合这么个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体有一个像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羽状的东西是它们的触手,也叫腕。这些触手就象蕨类的叶子一样迷惑着人们认为它们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 古生物化石 威廉姆逊似托弟蕨 蕨化石 辽西蕨类化石 晚三叠世 早侏罗世 史前植物化石 化石标本 史前生物 化石 远古时期 物种灭绝 生物进化 地质博物馆展品 鱼龙(拉丁语学名:Ichthyosauria,来自希腊语ιχθυς,“鱼”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000万年前它们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500万年。有些鱼龙身体十分渺小,但还有些鱼龙身体很大。 在三叠纪中期今天还未能确定的陆栖爬行动物逐渐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为鱼龙,这个过程类似海豚和鲸的演化过程。在侏罗纪它们分布尤其广泛。在白垩纪它们作为最高的水生食肉动物被蛇颈龙取代。 名 稱:熱河裂鱗果(Schizolpis jeholensis) 產 地:中國遼西 時代及層位: 晚侏羅世義縣組下部 基本特征:屬松柏類植物,可能為松科。松柏類的雌球果。果穗長約5cm,寬近1.5cm,由螺旋狀著生的種鱗復合體組成。種鱗復合體具短柄,深裂成兩個略呈披針形的裂瓣,種子著生于種鱗近軸面基部。該植物有較強的適應環境生存能力。 日本学者高井冬二命名依据的正型标本是一散乱但基本完整的个体。该化石以日本学者室井渡的姓氏作种名首先记述报道,初始高井冬二把该鱼划入亚洲鱼属。原文记载该化石产自阜新盆地阜新系,并有详细地点和标本编号。正型标本保存于日本东京大学地质研究所。室井氏狼鳍鱼体呈纺锤形,略侧扁。头短,头长与头高近相等,但小于体高。 日本学者高井冬二命名依据的正型标本是一散乱但基本完整的个体。该化石以日本学者室井渡的姓氏作种名首先记述报道,初始高井冬二把该鱼划入亚洲鱼属。原文记载该化石产自阜新盆地阜新系,并有详细地点和标本编号。正型标本保存于日本东京大学地质研究所。室井氏狼鳍鱼体呈纺锤形,略侧扁。头短,头长与头高近相等,但小于体高。 淡水小龙虾化石,是热河生物群中一类较大型的无脊椎动物。属于螯虾亚目(Astacida)环足虾科古蛄属。头胸部大,呈圆筒形,额剑发达,颈沟简单。5对步足的前3对有钳,第一对最发达,呈蟹鳌状,左右对称,第四、五对爪状。尾肢呈蝶翅形,外叶宽大。雄性个体第一腹足呈棒状,第二腹足无特化现象。雌性具有腹环沟构造。 师氏中华弓鳍鱼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是古鱼类化石的一种,1923年,我国学者谭锡畴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在山东蒙阴发现,瑞典学者史天秀根据这种标本建立了师氏中华弓鳍鱼新属种。 戴氏狼鳍鱼为一种已经灭绝的真骨鱼类,化石多发现于中生代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热河生物群。1880年法国鱼类专家索瓦士(H. E. Sauvage)根据发现者的名字对该种鱼进行命名。戴氏狼鳍鱼体呈纺锤形,背缘较平直,牙齿呈细小锥形,为淡水鱼。 薄氏辽宁枝,松柏纲,松柏类带叶的长枝和短枝。是热河生物群的重要植物之一。 戴氏狼鳍鱼为一种已经灭绝的真骨鱼类,化石多发现于中生代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热河生物群。1880年法国鱼类专家索瓦士(H. E. Sauvage)根据发现者的名字对该种鱼进行命名。戴氏狼鳍鱼体呈纺锤形,背缘较平直,牙齿呈细小锥形,为淡水鱼。 薄氏辽宁枝,松柏纲,松柏类带叶的长枝和短枝。是热河生物群的重要植物之一。 原白鲟 (Protopsephurus,产地辽西,一亿三仟五佰万年前)属鲟目,白鲟科(Protopsephu),它有一长的吻突,口大,背鳍在腹鳍之后,尾鳍正型,尾鳍上有棱状鳞,体形一般较大。吻部向前逐渐变窄,前端呈铲状。白鲟科的鱼共有5个属,现生白鲟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另外,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生活着一种原白鲟。辽西的白鲟化石不但是目前世界时代最早的白鲟类,而且保存之完美和数量之多也是世界之首。 原白鲟 (Protopsephurus,产地辽西,一亿三仟五佰万年前)属鲟目,白鲟科(Protopsephu),它有一长的吻突,口大,背鳍在腹鳍之后,尾鳍正型,尾鳍上有棱状鳞,体形一般较大。吻部向前逐渐变窄,前端呈铲状。白鲟科的鱼共有5个属,现生白鲟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另外,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生活着一种原白鲟。辽西的白鲟化石不但是目前世界时代最早的白鲟类,而且保存之完美和数量之多也是世界之首。 白鲟,俗称象鱼、箭鱼等,属鲟形目,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是濒危动物,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130厘米,体重最高达600千克。[1]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130厘米,体重最高达600千克。[1]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 长背鳍燕鲟(Yanosteus longidorsalis)是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北票鲟科(Peipiaosteidae)、燕鲟属(Yanosteus)的1种。燕鲟的体形侧扁,体内有不少软骨已经骨化,体表也裸露无鳞,尾鳍上叶的鳞片比软骨硬鳞鱼退化,但在鳍的末端仍残留了一些细小的硬鳞。长背鳍燕鲟(Yanosteus longidorsalis)化石产自中国河北省丰宁森吉图乡义县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1995年,金帆等根据在河北丰宁县森吉图乡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鱼类化石,建立了新属种鱼类-长背鳍燕鲟。属名燕鲟是因为化石的产地为战国时燕地,种名长背鳍是因为这种鱼最突出的特征是其背鳍特别长,几乎达到身体全长的三分之一。 长背鳍燕鲟(Yanosteus longidorsalis)是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北票鲟科(Peipiaosteidae)、燕鲟属(Yanosteus)的1种。燕鲟的体形侧扁,体内有不少软骨已经骨化,体表也裸露无鳞,尾鳍上叶的鳞片比软骨硬鳞鱼退化,但在鳍的末端仍残留了一些细小的硬鳞。长背鳍燕鲟(Yanosteus longidorsalis)化石产自中国河北省丰宁森吉图乡义县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1995年,金帆等根据在河北丰宁县森吉图乡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鱼类化石,建立了新属种鱼类-长背鳍燕鲟。属名燕鲟是因为化石的产地为战国时燕地,种名长背鳍是因为这种鱼最突出的特征是其背鳍特别长,几乎达到身体全长的三分之一。 狼鳍鱼是原始的真骨鱼类,种类很多,为中生代后期、东亚地区的特有鱼类。据相关资料介绍现已绝灭。多数种类牙齿较小,可能以浮游生物为食,但中华狼鳍鱼(Lycopterasinensis),甘肃狼鳍鱼(Lycopteragansuens)和室井氏狼鳍鱼(Lycopteramuroii)的牙齿略大,可以捕食小昆虫和昆虫卵。狼鳍鱼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是我国辽西,北票市数量最多,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鱼类之一,狼鳍鱼一般保存完好,属静水环境下的原地埋藏。从化石埋藏的密集情况看,该鱼似有群游的习性。 狼鳍鱼是原始的真骨鱼类,种类很多,为中生代后期、东亚地区的特有鱼类。据相关资料介绍现已绝灭。多数种类牙齿较小,可能以浮游生物为食,但中华狼鳍鱼(Lycopterasinensis),甘肃狼鳍鱼(Lycopteragansuens)和室井氏狼鳍鱼(Lycopteramuroii)的牙齿略大,可以捕食小昆虫和昆虫卵。狼鳍鱼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是我国辽西,北票市数量最多,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鱼类之一,狼鳍鱼一般保存完好,属静水环境下的原地埋藏。从化石埋藏的密集情况看,该鱼似有群游的习性。 鱼龙(拉丁语学名:Ichthyosauria,来自希腊语ιχθυς,“鱼”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000万年前它们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500万年。有些鱼龙身体十分渺小,但还有些鱼龙身体很大。 在三叠纪中期今天还未能确定的陆栖爬行动物逐渐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为鱼龙,这个过程类似海豚和鲸的演化过程。在侏罗纪它们分布尤其广泛。在白垩纪它们作为最高的水生食肉动物被蛇颈龙取代。[ 细小矢部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生物,辽西热河生物群中最常见的蜥蜴类化石,广泛分布于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最初化石由日本学者发现并命名,正型标本在抗日战争时期下落不明。细小矢部龙与狼鳍鱼、满洲龟及多种昆虫化石共生,属辽宁省三级保护古生物化石。 长背鳍燕鲟(Yanosteus longidorsalis)是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北票鲟科(Peipiaosteidae)、燕鲟属(Yanosteus)的1种。燕鲟的体形侧扁,体内有不少软骨已经骨化,体表也裸露无鳞,尾鳍上叶的鳞片比软骨硬鳞鱼退化,但在鳍的末端仍残留了一些细小的硬鳞。长背鳍燕鲟(Yanosteus longidorsalis)化石产自中国河北省丰宁森吉图乡义县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1995年,金帆等根据在河北丰宁县森吉图乡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鱼类化石,建立了新属种鱼类-长背鳍燕鲟。属名燕鲟是因为化石的产地为战国时燕地,种名长背鳍是因为这种鱼最突出的特征是其背鳍特别长,几乎达到身体全长的三分之一。 玄武蛙是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化石产于山东省临朐县山旺地区,收藏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只极其珍贵的早期蛙类化石——三燕丽蟾化石,距今至少1.2亿年。据悉,这是世界上迄今已知骨骼保存得最为完整、精美的早期蛙类化石之一,为研究蛙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这块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连海发现的蛙类化石,出土于辽宁北票市四合屯村村西的中生代中期的硅质页岩层中。辽西地区古地名是“三燕”,因此,中国科学院王原博士和高克勤博士将这块骨骼保存完整的化石命名为“三燕丽蟾。从广义上讲,和狼鳍鱼、孔子鸟、中华龙鸟等生活在一个时代的三燕丽蟾,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无尾两栖类,即蛙类。王原认为,这表明早在恐龙时代无尾两栖类就已在我国演化,从而将我国蛙类发展史大大地提前了。三燕丽蟾不仅是亚洲首次发现的无尾两栖类中最原始的盘舌蟾类化石,更是世界上发现的第2种具完整骨架的中生代盘舌蟾类。和50年代发现于西班牙的原始盘舌蟾类化石比,三燕丽蟾与其基本处于同一时代,但很多特征更为原始,对探讨无尾两栖类的分类及进化具有重要价值。 满洲龟(Manchurochelys Liaehiensis)是1995年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地区发现的一种满洲龟化石。大约生活在1亿5000万年-1亿4500万年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时期。 凌源潜龙化石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市,为热河生物群的一份子,化石以产地凌源命名。凌源潜龙是长颈双弓类水生爬行动物中的一种,生活在距今1.25亿前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根据生物形态,古生物学家指出:凌源潜龙的长颈,反映该动物适应湖泊环境,以食鱼虾等动物为生。同时,凌源潜龙也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来自中生代湖泊沉积中的长颈水生爬行动物。 会鸟一名是从拉丁属名Sapeornis翻译而来的,源自国际古鸟类协会的缩写“SAPE”,会鸟是早白垩世最大的鸟类,在辽宁省朝阳的九佛堂组湖相沉积地层倍发现,这个鸟类比始祖鸟的个体还要大很多,但是比孔子鸟还要大得更多,以纪念第5届国际古鸟类会议2000年在中国的成功召开。 1993年,辽宁北票市附近的四合屯农民杨雨山釆集到一副近30厘米的鸟类化石,后来化石收集者张和又收集到一些鸟类的前肢和颅骨的化石。及至1995年,由侯连海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对该鸟进行了描述并命名为圣贤孔子鸟。属名为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种名为孔子的尊号。 燕鸟(学名:Yanornis)是一种下白垩纪的鸟类,相信与现今鸟类的祖先是近亲。模式种的马氏燕鸟(Y. martini)的化石是在中国辽宁省西部朝阳市的九佛堂组发现,直至2004年共发现了5个标本。[1]燕鸟的学名是以中国古代的前燕及后燕来命名,因它们的首都也是在朝阳市,种小名则是纪念鸟类的古生物学家拉里·马丁(Larry D. Martin)。 燕鸟(学名:Yanornis)是一种下白垩纪的鸟类,相信与现今鸟类的祖先是近亲。模式种的马氏燕鸟(Y. martini)的化石是在中国辽宁省西部朝阳市的九佛堂组发现,直至2004年共发现了5个标本。[1]燕鸟的学名是以中国古代的前燕及后燕来命名,因它们的首都也是在朝阳市,种小名则是纪念鸟类的古生物学家拉里·马丁(Larry D. Martin)。 凌源潜龙化石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市,为热河生物群的一份子,化石以产地凌源命名。凌源潜龙是长颈双弓类水生爬行动物中的一种,生活在距今1.25亿前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根据生物形态,古生物学家指出:凌源潜龙的长颈,反映该动物适应湖泊环境,以食鱼虾等动物为生。同时,凌源潜龙也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来自中生代湖泊沉积中的长颈水生爬行动物。 鹦鹉嘴龙又译鹦鹉龙,在希腊文意为“鹦鹉蜥蜴”,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生存早白垩纪的亚洲,约1亿2320万年前到1亿1000万年前。鹦鹉嘴龙和原角龙、三角龙等恐龙都具有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科学家由它的体形及生存年代来推断,认为鹦鹉嘴龙可能是大部分角龙类恐龙的祖先。 满洲龟(Manchurochelys Liaehiensis)是1995年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地区发现的一种满洲龟化石。大约生活在1亿5000万年-1亿4500万年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时期。 古生物化石 黑山沟衍蜓化石 蜻蜓化石 昆虫化石 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动物化石 中国辽宁化石 史前生物 化石标本动物骨骼 物种灭绝 生物进化 地质博物馆展品 科普教育 古生物化石 黑山沟衍蜓化石 蜻蜓化石 昆虫化石 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动物化石 中国辽宁化石 史前生物 化石标本动物骨骼 物种灭绝 生物进化 地质博物馆展品 科普教育 淡水小龙虾化石,是热河生物群中一类较大型的无脊椎动物。属于螯虾亚目(Astacida)环足虾科古蛄属。头胸部大,呈圆筒形,额剑发达,颈沟简单。5对步足的前3对有钳,第一对最发达,呈蟹鳌状,左右对称,第四、五对爪状。尾肢呈蝶翅形,外叶宽大。雄性个体第一腹足呈棒状,第二腹足无特化现象。雌性具有腹环沟构造。 驰龙科(Dromaeosauridae)又译奔龙科,是群类似鸟类的兽脚亚目恐龙。它们是群体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龙,繁盛于白垩纪。在非正式的用法里,它们通常被称为“盗龙”,这个名称因为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出现的伶盗龙而开始盛行。驰龙科的属名在希腊文意为“奔跑的蜥蜴”,dromeus(δρομευς) 意为“奔跑”,而sauros(σαυρος) 意为“蜥蜴”。 驰龙科的化石被发现于北美洲、欧洲、北非、日本、中国、蒙古、马达加斯加、阿根廷、以及南极洲等地。它们首次出现于中侏罗纪巴通阶,约1亿6400万年前,并且存活到白垩纪末的马斯特里赫特阶,约6550万年前,记存活时间超过1亿年。侏罗纪的驰龙科化石仅发现牙齿,但没有发现过身体部份的化石。 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年内1.4亿年的早白垩世。1996年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它的化石。开始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 小盗龙 (属名:Microraptor)意为「小型盗贼」,是一种在中国辽宁省九佛堂组发现的小型驰龙科恐龙,生存於白垩纪早期巴列姆阶,即约1亿3000万至1亿2550万年前,目前已发现近10个完整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