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都是因为这首诗有“效果”

蕴桐

一个巴西诗人写的 成果在微信上贴出这首诗后,他写到: 构思(形式)上讲就是近景魔术,上来先误导你,接着立刻完成魔术动作,而这时你还没从好奇中回过神来。语言(内容)假装谦虚了一下,说自己只是现象(也即对于本质的比喻),但其实现象就是本质,因为本质只能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看,这首诗都做了同样的事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它高明在形式和内容的同一;哪一方没有做到位都会让“眩晕”效果大打折扣。 当然我说那么多,都是因为这首诗有“效果”:首先是直观意义上的“被击中”,其次是尝试用理智反思时出现的“眩晕”。我只是重构了一下这个“双重效果”(当然实际上只有一个效果,但如果没有“眩晕”,这种效果就不是“新”的--或者至少就不能说它拥有自己的“风格”)是如何--既勾引理智,又骗过理智--而显现出来的。 我贴出这首诗还有一个缘故:它证明了海德格尔那些已经陈词滥调的解读方法(有的笨蛋甚至把那当成了写作方法)根本无法穷尽诗歌的可能性。比如这首“唯心主义”诗歌,它根本就不用围绕什么梵高、靴子、农具之类的“存在”来展开自己。 注:成果,北大哲学系博士 @xiaoya @韩丽艳 你们儿子的文字让我仔细的阅读。 今早凌晨浏览朋友圈微信,看到成果贴出一巴西诗人写的诗,成果发微信总是在这个时间。上午醒来又看到他写了三段文字,X光般透视性,我要学习了,用美文方式保存可以不被微信朋友圈的“滚滚洪流”所淹没。 未来在80后90后中寻找我的老师,现在我已经有这样年轻的智者型师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