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天时之寒露

美友4511750

<h3><font color="#010101">  寒露,时间点在10月7-9日之间。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与白露相比,寒露时气温更低,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气温下降速度极快,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大地一片深秋景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秋寒渐浓 <br>  寒露期间,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季节的变化。我国南方和北方对比鲜明,北方已经开始见到雪花,而南方才真正进入凉爽的秋天。大雁编着队往南方飞。 <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池上 <br> 【唐】白居易 <br>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br>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br>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br>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寒露三候 <br>一候,鸿雁来宾 <br>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br>三候,菊有黄华 <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菊花开 <br>  耐寒的菊花迎着秋风傲霜而开。中国人自古喜爱菊花,留下许多和菊花有关的诗歌,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直到今天,我国很多地方在秋季还有赏菊活动,在重阳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品种极多,颜色也很丰富,白的素洁,黄的淡雅,或红或紫,热烈深沉;大小和花瓣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在我国栽培广泛,是有名的观赏花卉。 <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雁南飞 <br> 从白露到寒露期间,大雁先后飞往南方过冬。早些到达的大雁已经像是那里的主人了,按照古人的说法,先到为主,后至为宾,晚到的大雁就被当成“宾客”对待。 <br>  大雁南飞时,由“头雁”带队飞行,后面的大雁则保持着“一”字或“人”字队形跟随。这样的队形对大雁长途飞行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前面的大雁扇动翅膀会带动气流,在身后形成一个低气压区,后面的大雁就能借此减少空气的阻力,节省体力。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变换队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大雁的这种叫声能起到互相照顾、呼唤,指示起飞和停歇的信号作用。 <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翻地 <br> 天冷了,田里面的粮食也基本收割完毕了。 <br> “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农民在这个时节深翻土地,可以把准备越冬的幼虫翻到地面上,或者破坏它们的洞,虫子没有了住处的保护,就会风干、冻死或者被天敌捕食,从而减少虫害。深翻土地还可以把地面上的秸秆翻入土中,让土地来年变得更加肥沃。 <br>  小朋友们,我们的农耕园里也需要翻地了哦!<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重阳节 <br>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最适合登高望远,舒活筋骨。这一天,人们三三两两相约去爬山,民间还有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后来,我国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倡导敬老爱老。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的就是这个节日。 <br> 独在异乡为异客, <br> 每逢佳节倍思亲。 <br> 遥知兄弟登高处, <br> 遍插茱萸少一人。 <br></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