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下,一个神奇的地方

心情不错

<h3><font color="#010101"> 秋风起,故人来,促膝相谈,讲得最多是老家过往。<br> "谁念秋风里,最忆是故乡。"乡愁总是在离开那一刻开始酝酿,在游子眼里故乡总是神奇的。(图片为盗细草,感谢,部分史实从龙游县志中摘录)<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r> 一、与宗教有故事的村庄<br> <br> 庙下村前村庄叫川上殿,村尾村庄叫靖林寺,川上殿再向上一点叫拴坪寺。这些村庄取名与寺庙相连,兴许早年村民对宗教心生敬畏。<br> 也许是战火,也许是疾病,面对天灾还是人祸,人们在六神无主时,只好选择宗教佑护,让心灵得以安宁。<br> 无论村头还是村尾总有几颗古树倚着道路而生,百数十载,仿佛永远不会倒。<br> 尤其是村头古樟,主干粗壮高远,直通云霄。枝干盘旋遒劲,四散开来,若半空中横出绿蓬,驮着脉脉野风和万丈日光。<br> 无论阴晴雨缺,寒暑更替,古樟如村里老人活得安祥端正,总有一种神秘的东西在树周围萦绕。<br> 村里人遇上难事,总在树下许个愿,烧个香,偶尔过路人撞见"日照香炉生紫烟",没有人笑你迷信。有人干脆让孩子认了樟树娘娘、樟树公公,不信去村里查户口,取个带樟字名字孩子有好几个呢。<br>  古樟是有灵性的,它默默地珍藏着村民对美好的寄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时候,我家菜地紧挨着一个叫"井"瞎子边上。<br> 他孤苦一人,生活过得拮据,脸上挂着愁苦。后来信了基督,就变得乐呵呵。每次看他用左手抚摸着菜叶杆子,右手舀一勺水浇了。脸上灿烂的笑容特别生动,他笑着说:“主会帮我的。"果真,他种的菜比明眼人鲜活。<br> 遇上秋收,那些主的信徒倾心来相帮他,不收分文。那时候就想,有信仰的人真幸福。<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山水相连的村庄<br> 庙下是个山水相连好地方,从这幅留存下来地图上看出。<br>  抬头可望山(西山岭),低头俯见水。小开、中央开(开是当地方言小溪别名)、拓溪三条河流如川之展开,村庄就荡漾在水中央。水系发达,渠道穿街而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井头沿"在村头,它是一眼活的地下泉水。我们上街村里人都喜欢早上去井里挑水喝,那水有甜味。父亲在立冬过后做“十月白"糯米酒,必让大哥去井里去挑水现做。乾隆御封庙下酒可不是浪得虚名,这其中少不了井头沿泉水的功劳。<br> 冬不冷,夏不热,泉水永远叮咚作响。<br>  村里人过年舞狮子、耍龙灯,总是从井头沿转三圈开始,感谢泉水,为百姓祈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庙下水电站,1956年修建,1957年9月峻工,由水碓改建而成。<br> 建成后水库养鱼,发电、灌溉功能得到加强,1984年后,年均发电10.8万干瓦。<br> 水库成了夏天村里大人小孩游泳天然场所,逢到电站放水,运气好的,还能捉到半斤重鱼,让捉鱼人好一阵激动。<br>  电站发电后水流经村庄,给人们洗涮带来便利,村庄因此变得整洁有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亭子下面原来是小开一段暗河,上面堆着形状各一的石头,供村民乘凉,吃饭,看电影用的,是乡民集会聚居地,早晚都不断人,热闹异常。<br>  这个暗河乡人叫炮台,站在炮台上四野开阔,凉风习习。那地下暗河,日本鬼子进村时,我妈和邻居躲在里面,看见鬼子刺刀明晃晃地划过来,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躲过一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驿路相伴的古建筑和商业<br> 明清时期,从溪口,经庙下、梧村路头入遂昌的39公里溪口到路头的驿道。<br> 五里一亭,十里一村,由于驿道存在带动当地商业兴旺,而商人逐利纳财,便有了资本,建造了40余幢明清至民国的徽派建筑。全村巷道纵横,错落有致。各种建筑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其中代表如华岗祖居、读书楼、故居三处文物。<br>  还有清光绪年的回龙桥,集民居、仓库、商铺一体的何立大商号,是我祖上四房上先人,也算是光宗耀祖,欣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村中卵石路中间铺着石板,父亲告诉我:从前有个说法,只有村里富户才享受"走路走路心,叶(吃)饭叶(吃)米心"的待遇。其实石板底下是空的,用于雨水和污水排泄,非常科学。<br>  不过村庄里贫富分化很严重,有民谣为证:吆牛小鬼勿是人,一碗腌菜半碗虫,一碗辣椒翘弓弓。五更早出门看勿不见人,夜里归来摸不着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村尾水碓,村里榨油,磨粉的地方,利用水的推动力来完成榨油、磨粉,是我们先人的智慧。<br>  这在当时榨油也是农耕时代产业,龙游发糕最原始一道工序在这里完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经过风雨浸蚀,岁月打磨的老墙角上,常常有一层白花花的东西,我们叫狗皮硝,按比例加木炭,就制成土炸药,有一定威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村中人杰及传奇<br> 好山好水好地方,村里出的人杰也不少。<br> 华岗和华白沙最为有名,兄弟一起参加革命。有关华岗介绍太多,省了。他曾赋诗明志:"知识无涯天地宽……可酬热血换文章",可见他首先是战士,其次是学者的风骨。<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何立大经商,业绩辉煌,也算是龙商在庙下的代表人物。<br> 还有邱炜溪口人,1932年曾任国民党陆海军三军总司令部交通司长,据民间传说在他手上提出修建龙游到溪口公路计划,曾有点私心,回家省亲方便。<br> 不幸他回家省亲染疾病亡,墓在溪东村,工兵修筑,碑文由何应钦题签。文革期间,革命小将破四旧试图用炸药炸,无奈质量太好,根本炸不开,墓得以留存。<br> 邱曾带走家乡子弟多人,在军队从事通信工作,也算是惠及百姓。何家4房伟雄爸爸曾在酒后吹牛,他当过通信上尉,家中蚊帐也是飞机降落伞改造的。不过等他酒醒了,打死也不承认,这事情真假无法考证 。如今伟雄就在何立大边上开日杂百货,也算是继承祖业了。<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家的老房子,砖雕很不错,有徽派骑墙,天井里青苔遍布,夏日十分荫凉。据说现在也是文保对象。可惜父母去世后,房子已易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站在我家门口晒场上,没有云雾的时候,视力好的人,可以看见绿葱湖。有经验老农可凭看绿葱湖云雾来判断天气阴晴,非常灵念。 绿葱湖山顶有十几亩大平整的地,积水成湖。大旱之年,常有附近村民抬全猪上山祈雨。<br> 六、七十年代有人神秘地传说,山上有国军飞机停过。有人曾捡到空投反动传单和压缩饼干,这个供销社阿姨真给看过投敌传单和飞行员照片,吃过压缩饼干,那时我父亲在供销社上过班,我小孩子也没阶级立场去抵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云在青天,水在瓶,大地安然。只要树还在,村庄与古树相依的岁月,就是人与自然相恋的幸福时光。<br>  岁月流逝,村庄的神奇随着老人过世,渐渐被人遗忘。就像这满地落红,留下是异乡人的伤感。可无论如何捡拾起脑海里点点滴滴,作一记录,还是一种情怀使然。有些史实来自田野式口口相传,无法求证历史的真实。可是,这一何妨呢?所有关于村庄的记忆都是美丽的、神奇的。</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