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
昨夜睡得很香,一觉醒来,太阳已经升起, 窗外阳光明媚。7点刚过,出门步行,到一公里之外的一处石器遗址探寻。
今天的风比昨天略大,约六级的样子,呼呼的北风吹得梭梭莎莎作响,沙山顶部大风吹起的浮尘宛若炊烟,别有一番景致。
一路寻寻觅觅,映入眼帘的大多是黑灰色的蜂窝状的火山石,偶尔发现一二块玛瑙,非裂即伤,未发现像样的石头,石器更是无影无踪。
翻越二座较大的沙山,在一处地表为黄土的低洼地带,发现大量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玛瑙残块和碎屑,面积大约有300多平米,在其间仔细搜索,发现了四个十分精美的石器,虽然个头不大,但工艺令人叹服。
对此处石器遗址搜寻完毕,端详了一下周边地形,发现这里三面避风,而且离周边有石头的山不远,猜想古人选择打制石器作坊地点的时候,既注重避风,又靠近原料产地。
阿拉善石器为细石器时代产物,距今大约6000年左右。我将捡到的一个小石器拿在手里仔细端详,感到十分震惊。这枚石器,近三公分长,一公分左右宽,薄如蝉翼,边脊整齐,中规中矩,真难以想象古人是用什么工具和技术加工出来的,细石器时代金属工具还未出现,据说是以石敲石打制出来的,真为古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精湛技艺所叹服。假如放在今天,给你最先进的手工具,也难以打制出来。
大约九点,返回牧家。早饭是昨晚的剩米饭开水泡剩菜,大约是饿了的缘故,吃着很香。吃完饭,热情好客,慈祥善良的牧家蒙古大妈,送我们每人一根苁蓉、每人一块石头,挑的都是最好的,真是令人感动。因为我们昨天捡了一天,最好的石头都不如大妈送的出彩。上次来,我也试图亲手挖一根苁蓉,忙了半天最终无功而返。
风越刮大,我和家人商量着在牧家休息,老妈执意再出去走走,说这儿的风景很美。我们冒着风沙,再次驱车冲向戈壁,几经寻觅,所获不多,但有几块小石头感觉很是喜欢。怕老妈累着,早早回驻地。做饭,聊天,整理石头,慢慢欣赏。
写完以上文字,准备发送,无奈信号不好,时断时续,花费一个多小时才成功。累了,不洗就睡。
傲立沙岗的梭梭。苁蓉就伴生在梭梭根旁。牧家兄弟告诉我,苁蓉种子被风沙掩埋在梭梭旁边时,梭梭根会主动长到苁蓉种子所在位置,二者自动对接,苁蓉依靠梭梭养分生长。 风吹梭梭一边倒 石器遗址中的玛瑙碎块 一个残缺的石器 片状三角石器,薄如蝉翼,工艺精湛。 玛瑙箭头,十分完整 玛瑙箭头,包浆厚重 红碧玉石器 今天捡到的马牙石 牧家大妈送给老妈的俏色彩石。 牧家大妈送给我的俏色玛瑙。 牧家大妈送的大苁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