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蝼蛄

牛耕

麦场里听村里的说书先生绘声绘色地讲过王莽赶刘秀的故事: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皇位在长安称帝,对刘家大开杀戒。在一次战斗中,刘秀的部队惨败而逃,兵败几十里后在荒郊野外停下来休息。此时刘秀极度劳累,躺在地上不一会就睡着了。没想到刚刚进入梦乡,身上忽然奇痒难忍,眯着眼睛摸到身下有一只蝼蛄,他气急败坏地把蝼蛄撕成了两段。就在这时他听到了不远处敌军的追杀声,连忙及时躲藏了起来。追兵过后,逃过一劫的刘秀想到了拱他的蝼蛄,心想要不是蝼蛄把他拱醒,恐怕这次就没命了。于是刘秀从地上捡起一根草棍将蝼蛄的头和身子接起来,撮土为墓,非常忏悔地说:“救驾有功,我却错杀了你,日后我做了皇帝一定加封。”为感谢蝼蛄救驾之德,刘秀赐名“刘姑”,没想到在民间流传错了,误以为“蝼蛄”。 蝼蛄是一种生活在地下的杂食性昆虫,喜欢栖息在温暖、湿润的沙土和壤土内,特别是低洼的水浇地里或大量适应有机肥的地方。蝼蛄身体呈黑褐色,上面长着层又短又有丝光的毛,它短短的前腿上长着铲形的脚爪,适于快速挖掘。蝼蛄的翅膀短而坚硬,能长距离飞行,喜欢昼伏夜出,特别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经常大量出土活动祸害庄稼。 因为很小就听说过刘秀与蝼蛄的传说,出于好奇,我逮过好几只蝼蛄撕开两截看,传说确实不假,每只蝼蛄的脖颈里都有一根硬草棍似的东西,应该就是当年刘秀弥补过失插下的草棍,童年的我对听过的传说更加的确信无疑了。 在我们豫东平原,蝼蛄又叫拉拉蛄,还叫土狗子,是一种危害很大的农业害虫。听村里的老师讲,蝼蛄在地下掘洞的时候,如果碰到农作物的根部阻碍道路,就会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用“牙齿”咬断、切碎并大嚼一通。蝼蛄不仅在土壤中咬食刚发芽的种子,还会咬断嫩苗的根、嫩茎、嫩叶,种好的菜苗、庄稼苗经常被蝼蛄拱得缺苗断垄,因此,老百姓对它们的态度是咬牙切齿、深恶痛绝、不可饶恕。 既然敢破坏公社的庄稼,这样的坏家伙自然也是孩子们的敌人。蝼蛄肆虐的季节,我们三五成群出去玩的时候就会带一个玻璃罐头瓶,去庄稼地里逮蝼蛄回家喂鸡。 蝼蛄的洞不深,大概就在二三十厘米左右,而且它喜欢 在同一片地方转着圈挖掘,所以只要看到地面上有新鲜掘起的土,顺藤摸瓜就能挖到它。蝼蛄拥有一对短而丑陋的翅膀,只能勉强盖住自己的背部前半部分,背部后半部分和屁股都遮不住,所以它天生就是“半裸”的。而且钻进土壤里的时候,翅膀也无法让它飞翔。 小时候抓到蝼蛄,我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拿根细线,系在它的脖子上牵着它到处跑。蝼蛄非常灵活,前进后退非常自如。而且蝼蛄的劲儿很大,仿佛是牵着一只狂奔的小狗。玩累了就把蝼蛄放进玻璃瓶里,蝼蛄有一对有力的大夹钳,像泥水匠手里抹子一样,可以轻而易举地扒开泥土,能够在庄稼地下开凿出一条隧道,但是到了我们的罐头瓶里,它也只好对瓶兴叹,只能徒然地在瓶中转来转去,等待着不可避免的被鸡吃掉的命运。 蝼蛄是会游泳的,别看它黄褐色壮硕的圆筒型身体肉乎乎的,它的前足力大无比。有一次被我逮到的蝼蛄突然间推开我的手指缝就逃走了,不过它慌不择路掉到庄稼地旁边的水坑里,奇怪的是,它居然在水中快速地游走了,而且身上像雨后的荷叶一样,一丁点水都不沾,让我好奇了好久。 除了飞蛾投火,蝼蛄也会钻火堆的。夜晚的田间地头,我们弄来一堆秫秸点着,随着火苗的增大,各种飞蛾就奋不顾身的开始往火堆里钻,不断地响起它们在火堆里燃烧时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声音,动静大的就是蝼蛄了,它们往往是挥着短小的翅膀利箭一般一头钻进火堆里,然后是自取灭亡的燃烧。后来学了生物课,才知道原来蝼蛄跟飞蛾一样,具有很大的趋光性。 我还用水浇灌过蝼蛄的窝,将随身用汽水瓶带来水对准洞口汩汩地灌下去,不一会就能看到一对触须慢慢地探出洞穴,接着是一个黄褐色的看上去有点硬的小脑袋,还没等它反应过来,它的那对一摇一晃的触须已经被我们薅在手中,赖在洞穴里的下半个身子也被拽了出来。 我们把蝼蛄松松地攥在手心,可以感觉到它的那对有力的前爪使劲地往外扒,等它身上的水汽完全焐干,我们像古代县衙里行大刑一般把蝼蛄按在地上,拿出挖草的小铁铲,用锋利的铲尖对准它坚硬的脑壳轻轻一戳,扑哧一声就在它的脑壳上留下了个小洞,小伙伴们就瞪大眼睛盯着小洞开始讨论。乡间的孩子除了看天看云,劈一种地犁子草看天气,还会靠看这个来预测天气,因为听大人们说:蝼蛄头出水就是阴天,要下雨;蝼蛄头不出水,就是晴天,会有太阳。 虽然现在想起来,那种看蝼蛄脑袋上的伤口识别天气的做法实在残忍又愚蠢,可童年时代的我们毕竟不是“走路恐伤蝼蚁命”的得道高僧,我们只是一群未经世事、心地单纯、找到一点简单的快乐就能无限幸福满足的农村娃。 牛耕 201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