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39b54a"> 吕旃蒙纪念馆陈列方案(草案)<br> 前言<br> 作者:吕芳文<br>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人民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共赢,是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的结晶。誓与桂林共存亡的湘籍抗日将领吕旃蒙就是这千千万万个浴血奋战、惨烈殉国的民族英雄。(附:巨幅画像)</font></h1> <h1><b><font color="#ed2308"> 一个与纪年有关的吉祥名号<br>1、照:永州岐山吕氏先祖<br> 说明:永州市岐山始祖吕智海,族人称三八公,亲兄弟行三,堂兄弟行八,武进士出身,原系南京直隶州马船埠人氏。始迁湖南宝庆武冈州连溪穹口,又迁邵阳紫阳乡田心。于明洪武二年四月初八日,率长子惠通公,继迁永州桂溪屯山之南,落籍岐山。图为智海公墓。吕旃蒙为其二十一世孙。</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2、冷水滩普利桥镇八井塘村<br> 说明:1905年4月24日,吕旃蒙诞生于离桂溪屯山不远的八井塘村。</font></b></h1> <h1><font color="#39b54a">3、照:吕旃蒙诞生的房屋<br> 说明:这是吕母周孺人诞生吕旃蒙的房屋。</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4、搭搭石岩<br> 说明:旃蒙父亲吕宏瓒,字瑟庵。是一位能文能武的隐居高土。搭搭石位于隐士居屋附近,传说此石上的牛马脚印系古代三苗征牛战马留下的历史痕迹。瑟庵常约乡人义士周子业等人在此谈古说今,教旃蒙兄弟五人习拳练武。</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5,照:吕旃蒙诞生房屋的砖石<br> 说明:抗战前夕,吕旃蒙诞生住房进行过一次换修,家人接到旃蒙寄信,必须赶制并嵌进“打倒帝国主义”字样的青砖,并在过道地板石砖上制作各式棋盘,便于后生演练,决心实现“打赢”的理想。</font></h1> <h1><b><font color="#ed2308">6、照:石砌茶亭<br> 说明:旃蒙的父亲一生推孝众善,但凡筑路修桥之事,非首倡,即赞夤,心力备瘁。这是他在家乡通往邵阳的石板堑道中,为过往行人修筑的积善石砌茶亭,名曰“众善”,一次捐款四千银元。父亲的为人善举对旃蒙兄弟产生极大影响。</font></b></h1> <h1><font color="#39b54a">7、照:岐山宗祠(历史照片)<br> 说明:吕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六年,祠内先后设有塾馆、书院、学堂。宗祠后山建有纪念抗法将军吕必缨墓园。少年时的旃蒙被父亲送到这里开蒙,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font></h1> <h1><b><font color="#ed2308">8、照:关草塘远景<br> 说明:抗战前夕,旃蒙回到家乡,在关草塘召开有大、四两房头面人物的会议,调解族事纠纷,并倡议与邵阳等地吕氏各族合谱,还作出将关草塘小街扩建成墟市集镇的决定。</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9、谱照:林森题写的《吕氏三修族谱》<br> 说明:旃蒙谱名大乙,字伯民,后更号旃蒙。他的谱名与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年是吕旃蒙将军诞辰110周年,又是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人民是不会忘记“大乙”-------旃蒙这位有着“天干”、“地支”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吉祥名号的。这是吕旃蒙请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吕氏三修族谱》谱名。</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10、书照:旃蒙倡谱序言<br> 说明:这是吕旃蒙为吕氏三修族谱写的《祖谱重修序言》。</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11、照:零陵蘋岛书院旧址<br> 说明:蘋岛为古潇湘八景之首“潇湘夜雨”、永州八景之一“蘋州春涨”所在地,位于潇湘二水汇合处,零陵地区北部河段。四面环水,古木参天。岛随水沉浮如一叶轻萍,风韵万般,故名蘋岛。岛上蘋洲书院建于1884年,是当时湖湘四大书院之一,书院中青石板甬道及两旁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两排桂花树保存完整。书院因年久失修,破坏严重,现已按历史原貌恢复。中共一大代表李达和吕旃蒙等许多吕氏族人曾在此就读。</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12、照:零陵蘋洲中学<br> 说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政府倒台。废科举,兴学堂。旃蒙先后进入改制后设在蘋岛的县属崇文国民小学和永州蘋洲中学,接受新文化教育思想的启迪。</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13、书字:大忠大爱为仁,大孝大勇为义,修齐治平为礼,大慧大恕为智,公民合理为信。君子立乎天地,当日乾夕惕,舍人之所不能舍,行人之所不能行,以有涯之吾生,求无涯之为学。自强不息,厚道载物,立己以德,待人以诚;胸怀大义,仁者爱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笃志敏行,厉行节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居善地,生善渊,于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承古圣先贤开万事太平之宏志,弘扬泱泱华夏之文明,培育盛世卓越干才,引领中华民族之复兴。<br> 说明:有感于吕旃蒙将军的英雄事迹和爱国精神,族裔观众吕芳文和朱起球特为纪念馆录文书字。</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14、拓碑:蘋岛书院碑记,<br> 说明:旃蒙于此就读近十年,对碑记内涵及其书院文化心领神会,他放眼世界,勇于担当,决心弃文从军。.</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br>1、照:陆军军官学校校门<br> 说明:1924年6月16日开班的黄埔军校(即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它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与帮助下,为建立革命军队,以挽救当时处于危亡之中的中国而创办的。因创办时校址位于广州郊区的黄埔长洲岛,故简称黄埔军校。</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2、黄埔军校全景<br> 说明:座落于黄埔长洲岛的陆军军官学校。校门两侧书写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3、黄埔军校彩门<br> 说明:黄埔军校彩门,两侧的对联为:“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于斯门”,横批为:“革命者来”。</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4、文照:《黄埔军校同学录》第191页<br> 说明:大革命前夕的1926年,吕旃蒙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经理班,编入第六学生队。</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5、照:吕旃蒙考入黄埔军校后的着装照片<br> 说明:这是吕旃蒙二十三岁时,考入黄埔军校编入学生队的着装照片。</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6、文照: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br> 说明:吕旃蒙和他的同学每天晨起集合于学校军旗下,唱黄埔校歌,背诵国父孙中山的遗嘱、蒋中正题写的校训“亲爱精诚”、以及党代表廖仲恺题写的“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接受严格的政治思想教育。</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7、照:制式操练<br> 说明:每天上课以外,都要接受定时严格制式操练。</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8、照:在北伐途中<br> 说明:吕旃蒙黄埔军校五期毕业时,正值轰轰烈烈的北伐大革命战争处在如火如荼中,随即被编入张发奎部,奔赴北伐大革命战争的战场。</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r>9、照:荣升中的吕旃蒙<br> 说明:旃蒙在追迁各路军阀的战斗征途中,屡建奇功,荣升、并历任排、连、营、团长及师政治部主任。</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10、照: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大学旧址<br> 说明:1935年,吕旃蒙考入设在长沙的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大学将官班第十三期。</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r>11、贾毓杰回忆导师吕旃蒙将军<br> 说明:1938年,吕旃蒙陆军大学毕业,抗日战争极需将校军官,他被分配到中央军校(黄埔军校)十六期二总队任上校总队副。这是他的学生贾毓杰回忆吕旃蒙教课情形的回忆。</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12、画:吕旃蒙与周成益结为伉俪<br> 说明:1939年4月,中央军校在抗战炮火中辗转长沙、遵义,最后迁到四川铜梁,吕旃蒙与原配杨氏办完离婚手续后,经黄埔军校同学杨家书介绍,与其表妹周成益在该县读书馆结婚。</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13、照:周成益与女儿<br> 说明:一年后,这对战时夫妻诞生了女儿,署名吕德芬,后改名为吕玲。</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14、吕玲等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留影<br> 说明:为了纪念抗日将士,建川博物馆塑造了219尊“中国烈士”英雄群像。其中一尊是吕旃蒙将军,这是吕旃蒙将军女儿瞻仰父亲塑像时的留影。</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 昆仑祝捷百鸡宴 头功记给吕旃蒙<br>1、抗战到底门屋<br> 说明:全国抗战爆发后,从城市到乡村,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工农大众,不分种族地域,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宗教信仰,均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神圣事业中,形成了一股锐不可挡的滚滚洪流。</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2、照:广西邕江<br> 说明:为了打通西南干线逼迫蒋介石求和投降,日本侵略军强征民船搭成浮桥渡过广西邕江。</font></h1> <h1><b><font color="#ed2308">3、照:吕旃蒙站立像<br> 说明:正在中央军校(黄埔军校)工作的吕旃蒙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清战赴越南抗击敌寇日本侵略军。</font></b></h1> <h1><font color="#39b54a"><br>4、照:日本侵犯昆仑关<br> 说明:1939年11月,日军攻战广西南宁后,又在坦克掩护下进犯昆仑关</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5、照:广西某地岩洞内的高级军事会议<br> 说明:在日机空袭下,驻守昆仑关诸将领及国民党党政代表在广西某岩洞内召开联席会议。背立者为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吕旃蒙奉令从越南回到广西,参加了这次会议。</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6、照:吕旃蒙头像<br> 说明:吕旃蒙从越南返回广西后,奉命以师参谋长职随陈明任率预备第二师参加南宁宾阳等全面反攻,抗击日本侵略军,多次来立战功。</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7、照:昆仑关<br> 说明:在举世闻名的昆仑关战役中,吕旃蒙紧密配合师长陈明任,认真调查研究,周密作战方案,深入一线督阵,负伤不下火线。在与师长、副师长失去通讯联络后,果断梯级指挥全师,利用交叉火网,反复击退日军攻杀。他不顾生死,鼓勇而进,先用炮击,然后仰攻冲锋,与被包围的日军激战,弹如雨下,血肉横飞。</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8、照:向昆仑关进攻的中国军队<br> 说明:1939年2月至1940年3月,中国军队对日军发起冬季攻势,全面取得昆仑关大捷。</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9、照:中国军队收复南宁<br> 说明:1940年10月30日,中国军队收复南宁,至11月底,将日军全部逐出桂南。图为中国军队重返南宁城。</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10、照:陈明任将军<br> 说明:昆仑关大战后,1941年4月24日,陈明任在为吕旃蒙的生日百席宴上说:“在昆仑关战役中,如果没有吕旃蒙参谋长果断督阵指挥,我们这一师就不可能存在了。”</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11、报照:《救亡日报》报道<br> 说明:“根据我们部队讲,照他们(指日军)的经验,这样败退,在日本还是第一次。”</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12、照:向在昆仑关作战中牺牲的将士致敬<br> 说明:这是昆仑关战役结束后,战士们当即立碑纪念牺牲的将士。</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13、照:蒋孝严为吕玲题词:“昆仑关的女儿”<br> 说明:昆仑关大捷七十年纪念活动中,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与昆仑关抗日将领后代相聚,为吕旃蒙女儿吕玲题写书名《昆仑关的女儿》。</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14、照:碧血千秋碑塔<br> 说明:这是树立在广西昆仑关“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此战共击毙包括日本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联队长坂田元一、三本吉之助在内的日军官兵4700余人,生俘日军102人,缴获坦克,战车、军马、枪支弹药和文件一大批,我军壮烈牺牲一万余人。<br></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 当兵不怕死 怕死不当兵<br> 当此国难时 与城共存亡<br><br>1、照:常德会战要图<br> 说明:常德会战中,中国军队冒着炮火向前冲锋。</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1、照:常德会战要图<br> 说明:常德会战中,中国军队冒着炮火向前冲锋。</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r>2、照:中国军队追击日本侵略军。<br> 说明:中国军队横渡汨罗江追击日本侵略军。</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3、照:中国守军与日军进行巷战<br> 说明:中国守军在长沙市内白沙井与日军进行巷战。</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4、照:长沙会战后的城垣惨景<br> 说明:长沙经过文夕大火和一、二、三次会战后,省城街屋遭到毁灭性的破坏。</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5、照:关草塘岩口石山<br> 说明:1944年5月下旬,长衡第四次会战开始,8月8日,衡阳守军在47天保卫战中大部战死。9月5日,王甲本部奉令撤至祁阳、冷水滩、东安一线,并在文明铺、普利桥等地稍事休整,指挥组织战斗。这是战后岐山民众将近200具国军官兵尸骨掩埋处的岩口石山。</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6、照:王甲本军长殉难处(东安山口铺)<br> 说明:9月9日,王甲本军长不幸遭日军大炮轰击,与手枪排官兵在东安山口铺全部壮烈牺牲。</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7、照:抗战中的广西全州<br> 说明:在日军陷湘以后,桂北防御战,是国民党中央军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其时,全州成为保卫大西南的重要交通要道和桂北的门户。9月13日,撤退中的守军被迫放弃全州。</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8、照:重庆遂道大惨案<br> 说明:为了打通西南交通要道,日军对国民党实行军事迫降行动,对重庆等后方城市连续不断地实行战略轰炸,致使后方的军事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这是重庆遭日机疯狂的轮番轰炸后,从遂道中拖出的遇难者尸体堆积如山,惨不忍睹。</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9、照:桂林近郊永福镇<br> 说明:10月中旬,日军向桂北大榕江、高尚田等地进犯。守军未能击退敌军。11月初,日军进抵桂林东北郊,并攻战交通要镇永福,截断桂林与柳州的交通。这是疯狂进犯的日军。</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10、照:日军飞机疯狂烂炸南宁城<br> 说明:昆仑关大战后,吕旃蒙被升调入第四战区张发奎部任少将高参,驻柳州整训全军。同时,医治枪伤。由于他请战心切,旋调为第三十一军参谋长,随军开往南宁前线。日机轰炸南宁城,旃蒙立即组织士兵们抢救埋在土里的老百姓。</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11、文:“驻守桂林,与敌决战”<br> 说明:昆仑关战役中,吕旃蒙因颈、肩部受伤,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拟调他赴独山后方任军训部教育长。他回复长官的关爱说:“大敌当前,正是吾人报效国家之时,我怎么能离开全军弟兄去大后方山区呢?我请驻守桂林,与敌决战。”</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12、画:出发前夕<br> 说明:三十一军少将高参吕旃蒙临危受命,与兄弟部队守军三万余众,要坚守桂林抵御十万日军三个月的战略任务。部队从柳州开拨前夕,特向妻子和女儿告别。</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13、画:吕旃蒙嘱咐警卫员<br> 说明:出发前夕,吕旃蒙将写好的家书托警卫员吕德浩带回家去,嘱咐说:“这次要你回家主要为了带领乡亲搞好疏散,如能再回来,就帮着周成益带着四岁的女儿吕玲跟随第16集团军工读学校疏散到三江少数民族地区避难。”</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14、照:柳州火车站<br> 说明:吕旃蒙送别亲人,即随军长贺维珍奔赴桂林,深入一线,检查并督阵强固城防工事。</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15、文:贺军长号召:“全军将士向吕旃蒙学习。”<br> 说明:如何坚守性林?吕旃蒙强调“全军都要有强固的内外城防工事;我们的兄弟要唤起爱国主义精神,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决不做俘虏,一定同敌人决战到底。”并陪同贺军长指导各条防线上的部队构筑工事、铺设障碍,搞好与友军的结合部保障措施。贺军长深感吕旃蒙得力能干,号召“全军将土向吕旃蒙学习。”</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16、照:击退日军分三路的猛扑进犯<br> 说明:10月底,日军10万之众,分别从灵川、高尚田、海洋坪三路猛扑桂林,,第三十一军将士在贺军长、吕旃蒙的指挥下,充分利用既设工事和复杂的溶洞地形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图为日军在运送伤兵。</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17、照:七星岩<br> 说明:11月1日至4日,日军完成围攻桂林的准备,并突破桂林外围防御阵地。,</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18、报照:十八集团军叶剑英参谋长痛斥日军使用毒气<br> 说明:7至8日,残暴的侵华日军向退守七星岩洞内守军施用毒气弹、燃烧弹和火焰喷射器,被迫退入洞内的131师391团官兵及伤病员、后勤人员,除团长覃泽文率小部战士从岩洞后门突围外,约八百人在洞内壮烈殉国。.</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19、画照:吕旃蒙指挥守军奋起与日军巷战、肉搏、厮杀<br> 说明:日军利用大雨水涨、地雷失灵之机,用百门大炮、30余辆战车和飞机配合,向桂林猛攻猛炸。沿街设防的守军的将士奋起与突入之敌进行巷战、肉搏、厮杀,人人高喊:“死守桂林城,与阵地共存亡!”无一人投降。</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20、照:猴山坳<br> 说明:桂林城防司令、第16集团军副司令韦云淞中将临阵怕死,不顾吕旃蒙等将士的反对,擅自作出牺牲131师的决定、命该师与敌人胶着苦战,自己却率领司令部官员、总预备队及170师等部提前向猴山坳方向突围撤退。</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21、照:131师师长阚维雍<br> 说明:韦云淞独断决定,致使131师官兵伤亡殆尽,师长阚维雍不甘受侮辱,自杀殉国。</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22、照:城防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br> 说明:城防司令部参某长陈济桓突围时,在与日军遭遇战中受重伤,自杀殉国。少将参谋龙祖德亦壮烈牺牲。</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23、照:德智中学旧址<br> 说明:吕旃蒙奉命率部抗敌苦战,与日军肉搏冲杀,反复塵战三昼夜,被敌缩围于德智中学附近的弹丸之地,拒不投降。身中无数枪弹,壮烈战死殉国。留有《军事学术笔记》存世(未刊稿)。.</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24、照:桂林普陀山霸王坪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园<br> 说明:“死守桂林城,与城共存亡”,这是“军魂”、“国魂”之所在。将三位殉国将军及七星岩八百壮士墓并列在一起,以供游人和后人瞻仰。</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陈济桓将军墓</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吕旃蒙将军墓</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阚维雍将军墓</font></h1> <h1><b><font color="#ed2308">25、照:周成益前往桂林找到丈夫吕旃蒙的坟墓<br> 说明:周成益出身四川铜梁安居镇一个名叫摇钱院的殷实之家,高中毕业,小学教师。由表兄杨家书说媒介绍,与吕旃蒙于1939年4月结为夫妻。1944年5月,她带着女儿吕玲在柳州车站送别丈夫驰骋沙场抗敌,竟成永诀。时至1984年清明节,她历经坎坷,一直坚守相夫教子,将吕玲培养成国家有用人才。后在陈明仁、韩炼成两将军帮助下,接到国共两党颁发的“烈士证明书”。这是她们展示吕玲亲手制作祭奠的画幅,给吕旃蒙将军扫墓。</font></b></h1> <h1><font color="#39b54a">26、画:吕一德将军<br> 说明:吕一德,吕旃蒙兄弟,行五,字天心,黄埔六期生,陆军大学十五期毕业,中国远征军杜聿明部第五军工兵独立团团长。远征军强渡怒江成功的“天心部队”就是用其字号命名的。他远征缅甸,惊悉亲兄弟壮烈殉国,无限悲愤,决心多杀日敌。写信安慰周成益母女,并劝嫂子改嫁。曾任国民政府陆军五十四师师参谋长、松江专区兵役司令,少将军衔。去台后,在国防部当差,因与上层不和,转赴美国养老。晚年,与侄儿吕德刚计划成立天民基金会,在家乡办一所天民学园,内设小学、中学、专科学校,以资纪念吕旃蒙将军。吕一德的女儿吕党平、孙子吕中天等在海内外发展,事业有成。</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27、照:吕德勇<br> 说明:吕德勇,吕旃蒙将军侄儿。1920年出生,少时在家乡国民小学刻苦就读,完成小学毕业。13岁时,被四叔送至南京,完成中学毕业,旋因成绩优异被选送美国留学。攻读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入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从事航空通讯技术工作。后转入陈纳德开办的中美航空空运大队,参加了抗日战争。国民党政府全面崩溃,陈纳德去了台湾,吕德勇等转入香港。凭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他暗下决心,寻找机会投入人民的怀抱。1949年11月9日,中共地下党员吕明在周恩来直接布署下,在香港策划当时国内两大民航公司--------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4000名员工,毅然宣布起义,驾机飞到新中国的国都北京。在“两航”成功起义推动下,吕德勇和他的华人同事们在年底利用一次被强迫空运赴台人员的机会,毅然举行罢工拒飞,宣布起义,于1950年春天飞回到盼望已久的新中国怀抱,受到了航空部门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赞扬。起义归来后,立即被分配到中央军委民航西南分局(重庆)飞行大队任报务员。1954年转任上海江湾电源电工器材厂、上海华东第一电器厂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总室主任等职,在科研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如成功设计邮电通讯成套装置的电源变压器、大电流平滑滤器、首台双闸流管高频电火花加工机床控制设备、三座标闭环数控铣床、朝鲜平壤地下铁路全套直流输配电设备、铁道兵直流手车式开关柜、通讯半自动尾电池刀开关和电源装置等一批重大项目,有的填补了国家和世界空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了毕生才华。因劳累过度辞世,年仅65岁。后人吕康妮、吕康如、吕锦妮均在海外发展,事业有成。</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28、照:吕德刚<br> 说明:吕德刚,吕旃蒙将军侄儿,从小跟随吕旃蒙当勤务兵,参与昆仑关大战,受到实战锻炼。后转广东曲江、乐昌、坪石,湖南黎家坪,以及贵州黔西招兵。旋参中国远征军,在陈明仁七十一军的团长唐希藩部赴印緬作战。1944年12月初在《扫荡报》上看到四叔吕旃蒙为国不幸捐躯的消息后,悲愤不已,决心多杀日敌鬼子,以消心头之恨。后跟五叔去了台湾。改革开放以后,多次回大陆探亲,与在美国的五叔吕一德沟通,促进其“天民基金会”的建立,还表示卖掉房子,回家落实“天民基金会”规划。后人吕鬱文、吕芳贞、吕芳蕙都成家立业,自由发展。</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29、照:吕玲<br> 说明:吕玲,吕旃蒙之女,1940年4月出生在四川铜梁县。中国致公党党员,大专文化,安徽蚌埠市卫生学校退休教师、上山下乡先进典型。自幼酷爱绘画,早年受教江淮名师马自强、张宽指点,后得名画家张悲鹭面授。2000年8月自费举办个人画展,收入全部用于济贫助学。1999年入选蚌埠市《巾帼业带头人》,1997年入选蚌埠市《蚌埠市人物志》。2002年入选永州市《潇湘赤子》。其画艳而不俗,融中西技法于一体,以表达她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近年来,她在境内内交往十分活跃积极,举办画展、参加多个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宣传父辈们的黄埔精神和昆仑关的抗敌斗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孙中山孙女孙慧芳题词赠她:“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蒋孝严题称她为“昆仑关的女儿”。吕玲的编著有《我的父亲吕旃蒙》、《我的老师张悲鹭》、《我是昆仑关的女儿》。吕玲、何敏夫妇教子有方。其女儿何腸、儿子何昕均受过高等教育,今已成家立业,在海内外发展。</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30、照:岐山吕氏宗祠<br> 说明: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经岐山吕氏宗祠重建委员会决定,在祠堂右侧厢房设立“吕旃蒙将军纪念馆”,并邀请我会顾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吕芳文研究员,收集相关史料,执笔撰稿,制定该馆文字总方案。力争年内实施制版完成,迎接吕氏宗祠重建落成庆典暨纪念吕旃蒙将军诞辰110年。</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纪念馆中央置吕旃蒙将军半身铜塑像一尊。<br> 纪念馆周壁下,置能锁的高级低平柜数个,以展示亲属朋友提供的著述、字画、信函、相片、文物、口碑回忆等资料。<br> <br> 撰稿人: 吕芳文<br> 2014年11月初稿<br> 2015年4月修改</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尊伯吕芳文(湖南省党史研究员)</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