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船《耆英号》

昆祥手艺

巜耆英号》中国远洋木帆船模型,该船是典型“广船”。因为穿越大西洋,航行远达欧美而闻名于世。如今该船的实体已经不复存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它的模型,留下的也仅仅是一段传奇式的经历。 “耆英号”建成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属于以人物命名的船舶。其名称来自驻广州钦差大臣耆英。耆英因与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在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可是“耆英”号帆船却声名远扬。 “耆英”号全长近50米,宽约10米,深5米,载重750吨;柚木造成,分十五个水密隔舱;设三桅,主桅高27米,头尾桅分别高23米和15米;主帆重达9吨,悬吊式尾舵。 这艘宏伟壮观的大型远洋帆船建成后,令英国船商垂涎欲滴,他们以考察、研究中国木帆船的结构和性能为借口,花高价购买此船用作远洋航行。另一说是英国为了要弄清中国水师的新式兵船,特意通过其商人秘密购买了与满清水师中最大型兵船同一类型的“耆英号”,经好望角开往伦敦,对其构造特点进行了彻底的研究。 在郑和航海过去了440年后的1846年12月6日,在礼炮声中,注定了没有归途的“耆英号”缓缓地驶出了港口。船上有30名中国人和12名英国人。“耆英”号的远航在香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所有的人都来到了船上,或站在岸边想看一眼这艘前所未有地试图绕半个地球前往英国的中国平底帆船。出发之前,香港总督德庇时爵士、海军舰队司令托马斯·科克伦爵士及其舰队的所有军官们、驻港英军总司令和大部分香港著名人士全都登上了“耆英号”的甲板。 1847年3月14日“耆英号”绕过好望角时遇上了一场猛烈的海上飓风。在这场飓风中, “耆英号”证明自己是一艘出类拔萃的海船:它经受暴风雨的能力丝毫不亚于那些在英国制造的海船。 4月17日“耆英号”到达圣赫勒拿岛。离开圣赫勒拿岛之后,原来准备直抵伦敦,但由于遇上了逆风和海流,它偏离了航线,朝美洲方向驶去;当船员们在长途航行中发现食品和饮水的供应短缺之后,开始变得牢骚满腹,几乎酿成骚乱。于是船长凯利特决定将船驶往纽约。在纽约停泊时,每日参观人数达七、八千人;此后又访问了波士顿。1847年2月17日“耆英号”从波士顿出发前往伦敦,并于3月15日抵达了泽西岛的圣奥宾海湾,只用了2l天的时间就跨越了大西洋——这个时间甚至比美国定期邮轮跨越大西洋的时间都更短。该船在伦敦停靠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等各方人士,都上船参观这第一艘到达欧美的中国木帆船。 遗憾的是“耆英”号到达目的地后不久就被拆解研究,木材制成了两艘渡轮和一些纪念品。 “耆英号”的环球航行,创下了中国帆船航海最远纪录,充分显示中国古代木帆船构造和性能的优良。“耆英号”堪称中国历代古船设计思想和建造技术的结晶,是中国古船宝库中的一件稀世珍品。 福船与广船都是南洋深水航线的著名尖底船,她们都是在平底船的基础上经过船体结构的过渡变化改建而成,与西洋带龙骨的两个上翘的船型是完全不同的,广船船底特别尖,在海上摇摆较快,但不易翻沉,其舵材用铁力木,在海浪中强度大,不易折断,这在海上航行至关重要。而且一般采用多孔舵,减小了舵轴力矩,提高了操舵效率。我国第一艘驶向欧洲的耆英号就是典型的广船。 广船,中国传统船舶中3大海船船型之一,广船的建造地在广东省的广州、高州(广东茂名)、琼州(海口市)、惠州、潮州等地。广船首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甲脊弧不高,有较好的耐波性。 结构上,横向以密距肋骨与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楋维持。造船材料为铁梨木(乌婪木)、荔枝木和樟木。 广船与其它船型相比最具特点的是使用首插板和底插板,即在侧前方装有能垂直升降、伸出船底之下的首插板,起减摇和稳定航向的作用。底插板是一种驶风辅助装置,为了减缓摇摆,广船采用了在中线面处深过龙骨的插板,船驶风此需防止横向漂移时,将插板降至船底线以下,底插板也有抗横漂的作用。 广船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开孔舵,即在舵叶上开有数列菱形小孔的舵。开孔舵的特点是:舵叶两侧的水是相通的,可以使转舵力矩有所减少,使操纵时省力,又不影响舵效。 广船的特点还有船材使用优质木材铁梨木,据《广东通志·海防》及有关史籍记载,广船用铁梨木建造,较福船坚而巨,利于冲击敌船,可发火炮,可掷火球。其形制“下窄上宽,状若两翼,在里海则稳,在外洋则动摇”。广船因为使用铁梨木建造,虽然材质优良,但是铁梨木产量有限,长期使用受到限制。 广船的帆形如张开的折扇,广船多帆少桅,增加帆而不增加桅,即将帆增加在大帆或头帆的顶部、底部和两侧。大型广船的中桅和前桅均向前倾,上悬布质硬帆,篷杆较疏而粗。在中小型广船上都备有橹和桨。 模型尺寸1500x450x1300 价格,36000元。 选材,红,黑酸枝木,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