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船

昆祥手艺

中国传统船舶具有8000年造船史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江河湖泊,华夏先民从新石器时期制造原始船舶,至今有8000年的造船史,被考古发现所证明。 精选优质酸枝木,金丝楠全龙骨结构制作,模型尺寸700x160x560mm。价格8900元。 沙船,中国传统船舶中3大海船船型之一,历史悠久,沙船是发源长江口及崇明一带的浅吃水型船,其前身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晚出现于唐朝(618—907年),是唐朝北方海域的典型船型。沙船在宋朝称防沙平底船或称平底船,元朝仍称平底船,明朝统称沙船后定名。沙船使用范围极广,有用作官船、军船、漕船、盐船以及明朝车船(轮船)等各种用途,至清朝中期,沙船数量有10000余艘,仅上海一地就有沙船5000余艘。[8]沙船外形为方艏、方艉、平底、多桅、尾有出艄,沙船性能优良,在海域及内河均能行驶,主要航行区域为北方海域以及长江、内河,也能航行至福建、广东及东南亚等地区,在水浅沙滩多的水域亦容易通过,其上层建筑少,大部分露出甲板,吃水浅,能平搁在沙滩上,还能逆风行驶,平稳而安全, 其主要特点: (1)沙船为平底船,吃水浅,受潮水影响小,利于行沙,少搁无碍,为浅吃水船型,既能坐滩,在风浪中也安全。特别是当风向和潮向不同时也比较安全。 (2)沙船顺风逆风都能行驶,适航性能特佳,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 (3)沙船船身较宽,行驶平稳,又有特备的各项保持稳定的设备,披水板,梗水木,太平篮等等,所以稳定性最好。 (4)沙船多桅多帆,帆高利于使风,吃水浅,水上航行受到的阻力较小,快航性好。 沙船最主要的特点是能逆风行船,即逆风斜行,轮流换向,走“之”形路线。逆风行船极易偏侧,因此特增设披水板、梗水木等特殊设备,以增加其稳性。沙船在中部两侧各设一披水板,又称腰舵,使用时将下风的一边插入水中,以阻止沙船横向漂流,中国学者王世铨认为:“防止横漂的披水板也是中国首创”。沙船上还设有梗水木,即在船底增设两个梗水木(类今舭龙骨),其作用是增加阻力,抗横摇,以保持船舶稳性。沙船使用大楋(音la),加强纵向强度,即在船两舷用巨大杉木钉固前后,大楋坚固而且突出,多至5至6根,以增强纵向强度。沙船横向强度上,主要有隔舱板构成,隔舱板上、下设面梁及脚梁,以增强横向强度。沙船还设有竹制太平篮,平时悬挂在船尾,遇到风浪时,篮装石块放入水中,使船不摇晃。明清时期沙船有五桅五帆,也有三桅三帆、两桅两帆。据周世德调查,20世纪60年太湖水域仍有七桅沙船,[9]目前太湖水域沙船仍在使用,沙船的这些优点,使之经历千余年而长盛不衰。 中国沙船《三扇头》 尺寸1000x280x780mm 价格15600元 沙船 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船型,平底方艏方艉。在唐宋时期,它经已成型,成为中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因其适于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上航行,所以在明清时期始称作沙船,也作“防沙平底船”。它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适航性特别强,宽、大、扁、浅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沙船的纵向结构采用“扁龙骨”,从而使纵向强度得到加强;横向结构则是采用水密隔舱的工艺。这样,沙船纵横一体,抗沈性较好。同时,为提高抗沈性,沙船上还有“太平篮”。当风浪大时,从船上适当位置放下用竹编的其中装有石块的竹篮,悬于水中,可使船减少摇摆。但由于吃水过浅,不能作远海航行之用。 此作品获2012世界航海模型锦标赛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