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由中央编译局与湖北省委共同举办的纪念陈昌浩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贾高建,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出席会议并发言。
1906年,陈昌浩出生于武汉市蔡甸区(原汉阳县)奓山街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青年时期在武汉求学,追求进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奠定了为祖国强盛而奋斗的人生志向。
贾高建在发言中指出,陈昌浩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早年参加革命,曾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职务,1953年到1967年担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在长期革命生涯中,陈昌浩为党和人民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投身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天我们纪念陈昌浩,就是要发扬老一代的优良传统。
梁伟年在讲话中代表湖北人民表达了对陈昌浩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他说,家乡人民深知,对陈昌浩最好的纪念,就是尽快把湖北建设得更加美好。不忘初心,开创未来,高举旗帜,继续前进。
座谈会上,来宾代表徐甘泉,杜红,陈昌浩之子陈祖莫分别作了发言。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陈和平主持座谈会。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扬勇,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中将吴杰明,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柴方国,秘书长崔友平,中共武汉市委副书记陈瑞峰,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军事科学院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中央编译局局属各部门负责人及离退休老同志代表,中共湖北省委、武汉市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蔡甸区委书记刘子清及家乡代表,陈昌浩亲属,部分革命前辈的后代及其他亲朋友好共约120人参加了座谈会。
陈昌浩是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原汉阳县)奓山街人,在奓山街中心竖立有其纪念塑像,位于奓山街代湾的故居也保存完好。陈昌浩故居是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内设有事迹图片展,陈列有相关文史资料,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陈昌浩革命的一生。近期,该故居正在进行进一步修缮,重新开放后将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陈祖莫在发言中引用了陈昌浩同志于1938年在延安写的诗句:
壮志匡神州,拔剑扫妖氛。
勇士战场死,祁连葬汉魂。
全军沉血海,敢顾家与身?
痛悼诸战友,长风万里行。
耿耿怀大义,凛凛报国心。
不求垂青史,愿做铺路尘。
悲愤碎肝胆,革命倍艰辛。
抬头望宇宙,歌罢泪纷纷。 昨日到场的红军后代有:刘少奇之子刘源、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徐向前之子徐小岩、洪学智之子洪虎,彭雪枫之子彭小枫、秦基伟之子秦天&女秦婉江、贺龙之女贺晓明、陈毅之子陈昊苏、陈赓之子陈知建和陈知庶、徐海东之女徐文惠、王树声之女王宇红,安子文之子安民,乌兰夫之女云杉、董必武之女董良翚、陈云之女陈伟华、毛泽民外孙曹耘山、杨成武之子杨东明、倪志亮之子倪齐生、王宏坤之子王新中、刘华清之女刘超英、朱理治之子朱勇、马文瑞之女马晓文、徐立清之子徐甘泉、刘瑞龙之女刘延淮、杜义德夫人齐静轩&女儿杜红、程世才之子程力、王近山之子王少峰&之女王媛媛、聂洪国之子聂军、徐深吉之女徐小溪、胡正先之女胡滨江、王定烈之女王娟娟、曾传六之子曾苏东、李卓然之女李延妮、宋侃夫之子宋晓苏、徐明德之子徐南征、饶子健之子饶江辉、陈宜贵之女陈曦、胡有贵之女胡忆虹、张琴秋外孙刘秉宏、蔡长元之子蔡小心、朱德外孙刘建、陈再道之女陈江平,以及诸多开国元勋和将军后代周宏林、傅晓钟、李南征、朱新春、潘声源、张平、姜解生、王文红、夏立、徐京州、贾小慧、聂飞、丁萧萧、蔡敏、谢庆山、宋晓苏、王东哈、林小安、李小芬等,陈昌浩之子陈祖涛&陈祖莫和夫人陈南茜,陈昌浩之孙陈奇月、陈奇文、陈奇昱,以及中央编译局、湖北省委宣传部、军事科学院、陈昌浩家乡等单位代表,共计120人。(注:排名为后续追忆,不分先后。名单或有漏记请原谅。) 《寻找父辈的足迹》
—纪念陈昌浩伯伯110周年诞辰
发言人:杜红(杜义德之女)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
尊敬的各位大哥大姐、兄弟姐妹们,
你们好!今天,我很荣幸受邀参加纪念陈昌浩伯伯110周年诞辰的座谈会,作为红军后代的代表发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来到澳大利亚,第一次遇到陈昌浩伯伯的儿子陈祖莫大哥,大家聊起各自的父辈,顿时倍感亲切。我的父亲杜义德于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跟随徐向前和陈昌浩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踏上了他的革命新征程,从鄂豫皖苏区走到川陕革命根据地,最终到甘肃会宁与红一、二方面军胜利大会师。在爬雪山过草地和与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搏杀中,父辈们共同走过一段至今为世人传颂的长征之路。父亲杜义德也曾跟随徐向前和陈昌浩率领的红军西路军一起浴血西征,在祁连山地区谱写了一曲悲壮绝伦的篇章。他们是红军征程中的幸存者,也是新中国的开创者,更是坚定不移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我们为这样的父辈而骄傲和自豪。我今天讲两个我们在寻找父辈的足迹时听到的故事。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
今年9月21日,我和陈祖莫夫妇等红军后代受中共巴中市委邀请,来到巴中市参加“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长征研讨会”。这里是红四方面军开创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我们的父辈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了两年多,至今这里还保留着他们八十多年前生活和战斗的痕迹。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战略转移到的川陕边界,也就是现在的巴中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总指挥徐向前和政治委员陈昌浩率领的红四方面军迅速发展革命武装,打击国民党及地方军阀势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创立了中国第二大的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入川时候的1.5万余人迅速发展到10万人,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积蓄了深厚的革命力量。直至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迎接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强渡嘉陵江,撤离了这块土地。
1933年我父亲任红四方面军30军89师政委,后任31军91师政委。在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和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瑞龙等革命家的领导下,红四方面军的政治工作者们把苏区的宣传工作做的红红火火。为了扩大群众宣传,他们攀高山峭壁,寻围墙石碑,到处雕刻着“拥护共产党”“拥护中华苏维埃政府”“实行共产主义”“苏维埃万岁”等标语,至今巴中地区还留着四千多条红色标语。在通往通江县的途中,我们看到800米高的悬崖上刻着“赤化全川”的大标语。在工农红军石刻标语陈列园中,我找到了父亲当年所在的红89师政治部雕刻的石碑:“苏维埃是工农自己的(政府)!”80多年前我们红军父辈们英勇奋斗、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种革命的信念,他们把这种革命信念写在标语里,雕刻在石碑上,成为一道道不可风化的红色遗址,让每一个到了这块土地的人能够感受到当年红军的革命信念和坚强意志。
川陕革命根据地对红四方面军的扩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多红军战士都是来自于这个地区。我们在巴中还观看了一场重现当年红军征程的大型四川曲艺情景剧《望红台》,这部剧以巴中苏区为切入点,艺术地反映出当地民众在红军到来之前的苦难,红军到来的甘甜和红军离开后的守望。“我在路上生,我在路上埋,年年岁岁花儿开,就是我回来”,歌曲用革命浪漫主义反映了那个年代参加革命的艰险之路和革命情怀。剧尾一段高潮迭起的歌词更是戳中了我和身边几位红军后代的泪点,令我们几次热泪盈眶:“土里的你是我扎根的灵魂,地上的我是你生命的延续”。是的,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倒下了多少个革命烈士,而存活的红军将士们永远有着沉甸甸的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了实现倒在长征路上千千万万战友们的心愿,我们的父辈真正做到了坚守革命信念、不畏牺牲、英勇奋斗、死而后已!
以徐向前和陈昌浩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一起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从这支部队里共计走出了700多位开国将领。
二、西征路上的石窝会议
今年八月底,我与陈祖莫大哥夫妇等红军后代受兰州市委宣传部邀请来到红军西路军鏖战过的甘青地区,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全国晚报总编辑暨西路军后代“回望西征路”大型采访活动。
1937年3月11日,肩负着建立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路线、策应河东红军主力的西路军,在河西经历140余天苦战后,因弹尽粮绝被迫转战祁连山,在马场滩、西牛毛山、康隆寺、石窝山等地与敌展开血战,上演了腥风血雨悲壮的一幕,最后翻山越岭来到了乱石叠嶂的石窝山。西路军由1936年11月西征时的21800人,抵达石窝山时仅存3000余人了,我父亲是其中的幸存者。3月14日夜,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这里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也是西路军历史上著名的石窝分兵会议。会后,西路军残留将士分兵三路。当夜,陈昌浩、徐向前化装东返,陈昌浩伯伯最终几经周折在1937年8月底回到了延安。由李先念和程世才等率领的左支队经过昼夜艰难行军,终于穿过祁连山走出大戈壁,于4月底陆续到达星星峡,保存了420余人的骨干力量。时任西路军骑兵师师长的父亲杜义德承担了掩护西路军副总指挥王树声撤离的任务,沿着祁连山脉风餐露宿,夜行昼藏,沿途乞讨,三个多月后徒步回到了延安。
8月28日,我们来到了甘肃省肃南县石窝山,这里海拔三千四百多米,一条长达18公里狭窄崎岖的山路从山下通向山顶,一座鲜红色党旗下的“红西路军石窝会议纪念碑”在苍茫起伏的祁连山上昂首。眺望四周,乱石迭起,丛林密布,地形险恶,渺无人烟。在西征路上,西路军指战员所表现出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已成为我军战史上的悲壮一页。而我们的父辈在经历了腥风血雨的残酷战争后依旧不忘初心、信仰坚定、服从命令、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一次又次的震撼着我们,成为我们在寻找父辈的足迹中获得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激励着后人在新的征程中为国为民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天上的你们是我们的灵魂,世上的我们是你们的延续。今天到场的兄弟姐妹中有来自一、二、四方面军的红军后代,还有陕北红军后代,咱们天下红军是一家。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暨西路军西征8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纪念陈昌浩伯伯,纪念我们的革命父辈们。以示我们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红军精神,把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