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育空(2)- 墓碑山 (Tombstone Territorial Park)

Bokang

育空(Yukon)是加拿大的一个省级地区,地域约482443平方公里,人口33897。而道森市(Dawson City)的人口为1319,城市面积为32.45平方公里。道森市的名字来自于地理学家 乔治.道森 (George Dawson,1849-1901),他在1987年完成了对育空地区的探测和地图的制作工作。道森市在1898-1952年间曾经作为育空的省会,后来省会迁移到现在的白马市(Whitehorse City)。&nbsp;<div><br></div><div>我们“益壮”团队一行素未谋面的四人来自美国不同地区,在白马市会合,驱车600多公里,到达道森那天住进的旅馆是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全木老建筑,简洁干净,简陋程度和1970年代国内乡县级旅馆相似,公用厕所和浴室,不过都是单间相隔,还是让人感到有足够的私密保证。城里唯一的中餐馆也几乎是彻底西化。服务生是个广东来的姑娘,普通话交流比较困难,需得笔墨文字帮助。但姑娘非常热情,打点周到。晚饭后整理行装,为第二天进山做好准备。夜里十二点左右,天空中出现的北极光变得比较清晰明亮,我们决定再登黄昏去过的小山顶。&nbsp;</div><div><br></div><div>看极光很靠运气。九年前我在靠近北极圈的地方守了三个夜晚,天晴得不能再晴,但与极光无缘。那年据说也是极光比较强的一年。今年又是极光高爆,加拿大北部地区都是很好的观赏地区。有朋友那几天去了黄刀,也拍得很多很好的极光照片。这天在道森我们拍到2点半,照片拍了不少,却意犹未尽,但因为计划早上7:30要进山,只能作罢。</div><div><br></div><div>我们要去的地方是 Tombstone Territorial Park,在道森东北方向,直线距离约60公里。进山可以开车到 Trial head 再徒步 24 公里到 Talus Lake。起点从海拔900米到目的地的海拔1380米,沿途三次分别需要翻越海拔1700米,1800米,和1500多米的地段。考虑我们“益壮”团队平均年龄~60岁,人均负重超过60磅,这必定会是非常艰辛的旅程。我们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乘直升机进出,飞。</div><div><br></div><div>早上六点起床,漱洗杀提归逸,分两次把行李运到直升机基地,一半行李(都是空旅行箱包)留在车里,另一半是我们的 Backpack,摄影器材,还有从管理处租来的熊罐。</div> 这是我们的直升机,我们的行装把直升机的行李筐和有限的货舱几乎全部塞满。它把我们带进了墓碑山公园。我们的目的地是 Talus Lake,那里是我们的第一宿营地。 进山的30分钟飞行很平稳。飞行高度大约离地面150-200米,速度140-180公里。飞行员 Nik 带着我们稍稍绕了一点,让我们看看目的地周围几公里范围内的景色。过山峰的时候,觉得直升机就要贴着山壁了,的确是非常刺激。那天天气不错,有低云,多数时间是从低云上面飞过。Nik 说,如果目的地低云太浓,看不到着陆点,直升机下不去,就只能把我们带回去。直升机进山,飞行虽说是平稳,但一直都能感觉到发动机的轻微颤动,也能感觉到受气流影响而产生的突然飘动。Nik 是新西兰人,看起来不到30岁,他说他喜欢他的工作,喜欢加拿大,可以每天看到不同的美景。到了冬天,他就回新西兰,那里是夏天,是旅游旺季,又可以四处飞行。<div><br></div><div>我坐在直升机后排中间位置上,照片都是隔着玻璃窗拍出去的。</div> 从平常得不到的角度看下去,更是一路美景。 直升机飞行高度保持在离地面150米以上,但它掠过山脊时,有’擦肩而过‘的感觉,足够刺激。 这一段有低云,我们在云层上方,山峰就像云海中的岛屿。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墓碑山(Tombstone),有北美 Panotagonia 的美誉。我们就是冲它来的。 直升机的着陆点离营地还有1公里多。当我们被扔在这个尘世外的山峦荒原之中,还真有点惶惶然的,让我们有一种自生自灭的感觉。直升机要飞回尘世,我们将留在这荒原上。 我们来到了 Sunset Lake,Lake 这个时候在阴影里。 这就是北美的荒原,斑斓陆奇,让人臆想万千。 这一大片的矮灌木,其间的岩石就是我们的落脚点,相比之下,这算是荒原上比较好走的路。 日落前的荒原,漂亮而诡秘。 黄昏前的营地 墓碑山的第一夜,前半夜风很大,我实在承受不住那样的寒冷,钻进帐篷避风,小憩一阵。到了半夜一点多钟,风停了。出帐篷,漫天北极光在等着我。<div><br></div><div>那天的极光出现在东南西北所有的方向,所以要不停地变换相机的方向和角度。我的机位设置在水中靠近湖边突出水面的岩石块上,变换方位比较困难,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水里去。</div><div><br></div><div>看/拍极光,被神秘莫测的大自然所鼓噪,有那么一种无明的激动。</div><div><br></div> 东南方向的极光爆发。<div>那天最最精彩的一次极光爆发,前后不到十秒钟。当我把相机调整好方位,最精彩的部分已经过去了,拍到的只是后续的部分,但那几秒钟的震撼,会让我们回味余生。</div> 这张照片是东北方向。 极光比较弱的时候,长时间曝光给了我满天绿霞。正东方向。 早上的黄金时段,我们看不到日出,但山头能看到,那我们就看山头。 早上出去看山,看水。那里水不多,都是上游一串小湖一点点流下来的。而湖里的水则来自融雪和雨水。 远处的墓碑山 这里没有人工的雕琢,没有人为的”创造“,没有世俗的干扰,没有千人一片的趋风,没有”万炮“齐鸣的壮景,要看的就是自然的美,要享受的就是这份恬静。 这里很清净,这里也很干净。这些草,这些小灌木,这一洼水,这几块石头,这都是上苍的手笔,这么简单,协调,这么美。 这一洼水,在 Tombstone River 的支流上,我们叫它 Hidden Lake,发现它纯属意料之外。 我们碰到一个小伙子,Kevin,一个人从公路边的 Trial Head,徒步一天来到 Talus Lake 。他的行装比较简单(我估计不会超过 50 磅)。第二天上午 Kevin 把 Talus Lake 周围几公里范围转了一圈,带的是一个 Nikon 胶片相机,不过他给我们看了用手机拍的一些很好的照片,其中包括 Tombstone 河上的一个小瀑布。那天中午,他就吃了一小把葵瓜子仁,3,4片苏打饼干抹上点 sauce ,还有几小块水果干之类,牛人啊。他下午踏上了回程,去了 Divide Lake。 <div>我们按照 Kavin 指的方位,日落黄昏前,找到了 Tombstone River 比较上游的这个两三米高的小瀑布。<br></div> 等到日落时分,夕阳把远处的山峦点燃了。 Tombstone River Tombstone River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恬静的荒原,这是在我们转场去 Divide Lake 的路上。满天乌云预示着天气的变化。</div> 到了Divide Lake,营地上已经有一个帐篷在那里,但我们自始至终都没有见到主人。等我们刚刚设置好帐篷,雨水就接踵而至。这场雨一直下到第二天夜里,我们这一夜就一直睡到第二天的下午两点多,倒是缓解了我们几天来积累的疲劳。钻出帐篷外面还下着雨,未见面邻居的帐篷已经失踪了,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离开的。 Divide Lake,一天一夜的雨后,来了一场4-5吋的雪,不大不小,既不影响我们的行动,又让我们有足够的兴致。早餐后,扛上傢伙,我们踏进雪原。 在那片荒原上,那时那刻,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只有我们四个人,感觉好极了。 <div style="text-align: left;">Divide Lake,云在微风中慢慢地散去,太阳雀跃于云缝之间,看着残雪的消融。</div> Shark Tooth Peak. 在 Divide Lake 的南端。夏天的时候,有攀岩者登顶,我们只能望峰兴赞。 说到路,你可能会想到高速公路,林荫大道,羊肠小路,......。可是来到了这里,“路”的概念被颠覆了,这时候你会想起那么一句老话:路,是人走出来的。 无名小湖,就在 Mt. Monolith 脚下。湖面海拔~1500米,而湖滨的山峰飙上去到了~2100米。 从 Divide Lake 回到 Talus Lake 营地,扔下背包直接去了 Tombstone River,正好赶上了这日落时分。 Tombstone River. 荒原的日落,是那样的炫目。 日落后的日落湖(Sunset Lake)更显神秘。 最后一次的晨拍,Tombstone 诚不欺我。 这是荒原的本来面目,也是我喜欢的那种遊历。 野遊回来,黄昏的 Talus Lake 素颜相迎。 就要离开这片我们游荡了八天的世外桃源了,我们享受了这里的美景良辰,旷野恬静,也领略了风雪寒冷。这是在山里的最后一个早上,红山顶向我们道别。 直升机来了,驾驶员还是 Nik。回程中上看到的 Azure Lake, 没有路进去。Nik 说,直升机可以把人 Drop/Pick-up。 Azure Lake,我们会不会有机会去呢?显然,这不是一个 Million dollar question。再说吧。 中午时分,我们回到了道森,也回到了 Civilization.<div><br></div> 旅程基本结束了。我们当天就从道森市开车回到了白马市,在白马找了家日味餐馆饱吃一顿。回到旅馆后,洗了八天来第一次澡(上次这样的情况发生在40多年前,下乡的时候),睡了八天来最暖和的一个囫囵觉。<div><br></div><div>送“益壮”团三位成员中午12:00 飞离了白马。 我坐在候机室,等待着下午 5:00 的航班。我问自己,如果有机会,还会再去墓碑山吗?</div><div><br></div><div>答案是肯定的。<div><div><br></div><div></div><div>再见了墓碑山,再见了道森,再见了白马。</div><div><br></div><div></div><div>在此,感谢我们“益壮”团的同伴,JiaJia,Willa Wei, Edcool, 感谢你们一路的帮助,感谢你们一路的执着,感谢你们一路的合作。</div><div><br></div><div>最后还要感谢的,是摄友毛子,她和我最早一起确定行期,行程,路线,联系公园露营和直升机事宜。虽然她最终没能与我们同行,但我们一路上都和她保持着联系,并接受她提供的最及时的天气和极光预报。谢谢你,毛子。</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