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她是浙江海盐沈荡,这座桥叫冯夷桥,横跨运河水路叉口,桥的对面叫斛场,我家就住在斛场上岸。这条河,叫贲河。这座桥留给我们许许多多嬉水玩耍的美好记忆,这条河养育了沈荡儿女,是沈荡人的母亲河,也是当时交通要道。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及本篇人物中所有人的童年,少年见证了这条潺潺流淌的河水既淸澈又甘甜。
每当盛夏的大伏来临时,邻家的兄弟姐妹们就会在午后3点钟准时汇集到西弄口的镇安桥下,有的抱着店板,有的推着脚桶,更多的是会自由游泳。早年镇安桥头东侧河滩头不是正式河埠头,没有石级,只有一个泥斜坡,我们大都从斛场河滩头或是临河人家石滩头下河,但人多来不及,也有的干脆直接从泥斜坡上骨碌碌滑躺下河。镇安桥河对面,我们通常叫港南,是四村的人。许伟是我的好闺蜜,要游泳了,隔着贲河,两小手合拢成喇叭状,呼唤着小伴的名字:游水了!对面的人听到就说:好啊!这样,西弄里面的,弄头弄底,西小街前街后街的,河对面四村的小伙伴全都下水了!大家欢呼雀跃,冲向贲河。从小我们三村五组,六组,七组的人用同一石埠头,同饮一条河,洗米洗衣全在这河里,大家彼此就特熟悉。港南四村的人隔河相望,也非常亲切,时间到,大家就一起在贲河里游啊游,你追我赶,还时不时在水中打蓝球,我们还会在水中张开双手,双脚拼拢,然后打圈旋转,仿照芭蕾舞白毛女的舞蹈动作,来个水上芭蕾,游泳累时,我们就会坐在许伟🏠的石埠头聊一会天再下河游,兄弟姐妹们呢一会儿潜水到河底摸蚌,一会儿到镇安桥的石柱子上,或者张家(也是我的姨奶奶)家石埠头做跳水动作。大家齐刷刷一起喊着:跳水!只见一个个胆大的就头朝下,脚来个马步,双手放背后,蹬腿一跃,象衔鱼鸟一样扑向缓缓流淌的河水中,正确的姿势应该双手先插向水中,人最好笔挺与水面成80~90度冲向水中,那人接触水的瞬间感觉啊绝对是爽而有成就感!现在的跳水常要翻几个滚下去,来个720度,那时候我们没看到过这个,假如看到过,说不定也会学着旋转而下。但常常做不好动作,有时候就会胸壁先着水,这个样子跳的水就非常非常痛苦,人与河流成平行下去,桥与河面应3米左右,一个加速度,压强面积超大,这力量感觉一大块门板打向自己的胸口,生疼生疼滴!幸好,几秒钟就被河水重新抚摸,痛感也随即消失殆尽。我小时候就象男孩一样如此玩耍,打默断(潜水)时眼睛睁开,发现河水碧绿,小鱼游啊游,河底因为农民每年都要来捻河泥做肥料,河床也干净少淤泥,蚌就在石块和瓦石边,伸手摸着就嗖嗖往上窜,放在木脚桶内,好开心啊!上岸后,哥哥们用菜刀杀蚌,有很多时候还有蚌珠。蚌肉烧咸菜,放一点点酱油,那味道真是鲜美,是一道美味正宗的海盐菜。那时候,陆地没有公路,汽车只有大城市有,我们那儿就水路交通发达,游泳时,轮船开过,我们一群游泳的孩子就会游到距离航道一米处,等着浪头打来,随浪起伏,欢笑扑打着,一般的手摇船过来,我们就胆大游过去抓着船沿,随船而行,有时还会胆大打个默断横穿船肚,再掰着船沿嬉皮笑脸与摇船人玩耍,有一次,在鱼行后面的河床中,有大的篾萝框,鱼行在这养着鱼,我游到此,突然感觉脚底有一股阴冷的漩涡拖我向下,脚趾抽筋,动不了,眼看人就往下沉啊沉,我高喊一声:救命!边上的稚英姐眼捷手快把我一把抓住往边上去,我人整个浮上来,小命得救了,此情此景我终身难忘!我们是江南水乡人,从小在河边长大,记忆中对河与石板街的情景与感情最深,发小杨飞特爱游泳,不仅夏天游,还一年四季游,冬天时也双手搓搓哈哈气,扑通一声就下河游了。游泳是我们小镇人的特长,那时镇里还举行游泳比赛,在河中推举红旗以及毛主席语录牌,来个河中大游行,声势极其浩大,我家二哥也游得厉害,比赛中常获奖。我家老爸在上海工作,一年回家只1~2次,家里孩子多,老妈管不着,我家只有哥哥没姐姐,于是我就跟着自家小猴哥和邻家姐姐拚命在河里玩,年年游,自由泳,仰游什么姿势都学,为此,1971年,我去嘉兴地区(当时包括湖州)参加游泳比赛,50米仰泳少年组还得了第一名。对面冯夷桥堍头还出了一个国家队的游泳选手。有几年,天大旱,夏天的河水干涸,我们甚至可以跨几步越到对岸,也有几年,发大水,河水漫淹到石街上,街上可行船,但每家都有门槛,水淹进家到没碰到过。每当端午时,河里的鱼虾因为潮闷难忍,全浮到河面上,哥哥们就会去捕鱼捉虾,他们往往用一只打虾网,三边是尼龙网,前面开,长方形状,一手拿网,另一手用另一块东西往网那边赶,小鱼小虾就往网里钻,隨手一提,鱼虾就一网打尽。端午天,也叫“虾浮日”,鱼虾全浮到水面上,即使我们几个女孩儿也会拿着家里的脸盆什么去捞虾,那天,人人都会捞到小鱼小虾,这是一年中我们都会明确记得的日子。夏天到石埠头洗碗,看着石级内有螺蛳的言甜(嘴)一伸一伸,大小螺蛳一串串,心里一痒,立马撸起脚裤往上刷刷卷,下河伸出小手就往石头缝里捞,有时候一个个摸到,大多数时候摸摸螺蛳一大把,碗里盛不下,再往家里拿脸盘来,一下子就一大盆了。这石埠头摸过后大概要再过一周才重新有螺蛳。洗碗时有点油水漂在河面上,小鱼就会齐聚而来,哥哥们就坐在边上钓鱼,他们往往用芦花扫帚的杆子做浮标,用蚯蚓做钓耳,细细竹杆是钩杆,我的小猴哥哥很会钓,一会儿一条一会儿一条,也是童趣十足,还带来口福。这桥,这河实在给我们太多的满足…
这冯夷桥还有一要事要记一下,大概七十年代,有一架飞机落在这桥南边的铁器场食堂边。当时我正在斛场石埠头洗球👟,一声巨响,抬头一看,火光冲天,大家立马都奔向对岸,全镇人都沸腾了,只见河边砸了一个巨坑,后来飞行员在镇南面(新隆大队)的翁东港找到。降落伞下来,大家以为是外国敌人,一群人立即冲上去,后来一看是咱中国人,原来飞机试飞出故障,飞行员见不妙,就将飞机往河里开,他怕飞机下来伤人,那天还好只是伤着一位饮事员,后伤者去嘉兴空军疗养院调治半年。如果他调度不好,飞机落在我洗的石埠头,我今天就没法做美篇了。那降落伞白白大大的,也是发亮的,好像是丝绸做的。那天小镇街两边乌压压站满了看稀奇的人,连续几天,小镇上热闹非凡,穿军服的人来人往,宁静的小镇一下子不平静了 透过这茂密的树叶可以观赏对面百年石桥,竹行,茧厂,人来人往的街景常常吸引我们。那时,运输主要靠水路,毛竹通过竹排运到对面竹行边,停靠河边,夏天游泳时,我们会游到对面竹排上,息一会,有时候竹排下有螺蛳摸到,也别有情趣。春夏时,一船船白花花的蚕茧运到茧厂收购,农民叔叔挑着一萝萝亮晶晶的茧子,踏着跳板吱咯吱咯吱走上来,丰收的景象真是惹人注目,我们小时候正是文革,学习作业不多,就经常去对面看热闹,要去对面,我们就从梅史堰的和平桥上走过去,小脑袋挤到大人堆里,东张西望也学知识,大人们用一杆粗大秤,称一下,抓一把茧子捧在手里左看右看,然后吆喊着价格与斤量,旁边记帐的一个算盘一本帐,噼里啪啦算一下,就报给卖者,这景象,离开沈荡多年,仍然常在梦境中。
这树特别的大,我小时候已有,现在看来已有半个多世纪了。我那去天国已20年的父亲,1974年从上海退休回老家,二十多年里,他一年四季,下午总是拿一把桌椅坐在这里观桥观河观人观事,我老妈每天将老爸坐的地方打扫干净,他老人家还在这儿练蹬腿与踢腿动作。父亲11岁去上海打工学生意,66岁才告老还乡,他退休后经常通过这茂密的树叶遥望对岸,想来他真是阅尽人间无数,感觉年年岁岁也不一般吧… 沈荡镇是古镇,是海盐第二大镇,曾几何时有何等兴旺!
从东到西,木行、竹行、米行、魚行、典当行、东酱园西酱园、烟纸店南货店、百货店、浆粽店、糕摊茶馆店、剧场、等等,
河里船来船往,有金山班,平湖班、硖石班、嘉兴班、海盐班等轮船把沈荡与外埠连成一片。镇由三孔拱形著名沈荡大桥东西横跨大运河而起。东连齐家,西连机耕大道往西百米左转朝南然后通过下岸米厂上岸茧库由东向西再向南到达主 街。
沈荡古镇成东西走向,古镇由贲河分成港南港北两街,港北是主街,商业为主,号称三华里,但路径弯弯曲曲,主街分上岸与下岸。上岸向北延伸,间隔几个门面不时有弄堂出现。港南以企业与住户为主,沈荡中学居港南中间。沈荡小学当时分二部,都在港北。一部三年级以上在街西三村大庙场内,二部是幼儿园到二年级,在东面二村的地藏庵。古镇河网交叉,港北街多桥。全镇住户分四个村。港南是四村。港北从东到西划分三个村。分别是第一,第二桥属一村,过第二桥,经新桥,王家小桥到医院边上的送子庵弄是二村。送子庵弄朝西整片就是三村了。
这条街就是西小街,东西走向,是港北主街,长不过50米左右,也叫斛场,现在的样子实在破败荒芜。这条街原来按村划分是三村五组。照片上的人就在这小街上长大,最大的中林哥生于1949年,在他们周家排名老三,最小也就是1959年生的我了,在家是阿六头。西小街上下岸有近20家人家,平均每家7人左右。可以想像,热闹的程度。再说这小街是头尾前后都有这样的居家相连,人丁兴旺一目了然。据老人讲,街道本来就有,是千年古镇,当时两边有21间周家房子,日本侵入时被可恶的日本人烧光,当时的东家气的当场吐血,所以,经历者对小日本都恨之入骨。现有房子是在一片焦土上后建的,所以这条小街上没有大户人家。我家前面房屋也是外婆造的,后园只是我父母结婚后加盖的,上岸的房子都是前一房后一天井再连一房,再后一天井的格局。
小街东侧另有南北走向的西弄,那里解放前应是大户人家居多。西弄东侧,高围墙内有许家花园小洋房,还有大片结构相当好的成片大房子,如袁袁家后来住进去的房子特别大,漂亮。袁家大院记忆深刻,高高的围墙是红石块组成,小门朝西开,进去左侧也就是北面是地板房,一排大窗,这一间是吃饭间,后面烧饭,隔一小走廊,是她家的养猪养羊动物房。烧饭间东面是大厅,蝴蝶门,雕梁画栋的。南面石天井,我们常常在这石头天井中跳橡皮筋,踢键子,厅东侧又是一间房,北面楼梯上去三大间。袁袁家小时去的最多,帮着她干家务干农活。她则给我们小恩小惠,如吃二片饼干什么的,她的爸妈人很好,也很辛苦,袁袁老大,就指挥我们几个小的做东做西,我们也乐意。袁袁家东接镇委房子,从袁家楼上窗户直接可看到镇长家的花园,南接许宗洁老师许家的花园,袁家有一瓦片做的花窗可看到许家的石榴树。菊人家住西弄靠河边的大房子,我们过去叫三村食堂。三村大食堂沿河叫乐山浜,底楼临河而建,是三户人家的灶壁吃饭间,吃饭朝着乐山浜风景优美,楼上是四面环绕的住宿,分几户人家住。中间是一个大厅,朝东又一大天井,天井东又是好几户人家住着,沿着西弄开门。袁家,三村食堂都是原先大户人家土改来的。
我们小时候的小街比现在好多了。地面全是长条石,长条石下是排泄生活用水及自然降雨的泄洪阴沟,阔阔的,我们可以爬着往前走。每年村组会动员大家撬开石板清理淤泥,然后把淤泥送到附近农村当肥料。家家有店板门。每家每户都有独特的门前小石场,与行走街道用街沿石分开,可当做公共与私家共享,夏季纳凉吃饭可在此,不影响行人。小孩们一般都在家门口的小石场上跳橡皮筋,翻洋片,抄哈利壳,还时常用铁钩钩铁圈从街这头钉玲玲边走边钩嬉嬉哈哈哈半跑半走到小街那一头。那时,我们的妈妈们都是多孩的光荣妈妈,家家户户人丁兴旺,多则5~6个子女,少的也起码有三个,所以,我们小时候,这里真是繁华热闹。傍晚,每家小孩轮流打着一面小红旗,一家家进出,嚷嚷叫着:查火烛了,注意安全!那时消防每天每家自查,倒也是社会自治的一种好方法。
小街东侧的西弄是狭长弄堂,弯弯曲曲沿伸,两侧就有些大户人家,西弄则南北走向,住着十多户人家,东侧住着我们这微信群里的许家阿宝,袁袁家,弄底则有胡家厅,红雁秋雁家,小时候胡家亲亲胖胖和善友好的面容给我们小孩带来无尽关爱。
小街从东到西上岸头依次是曹家玲珠家,朱家亚轩🏠,王家我的🏠,顾家建忠家,陈家云宝🏠,蔡金明🏡,邹家忠林🏡,隔壁另有一个奶奶家,再是三村村长赵妹宝🏠,再后就是蒋家阿须娘娘🏡,然后有三间新造平房,这平房记得邹🏠一间,蒋家一间。再西就另一个小巷,叫斛场西弄,延伸进去万玲珠🏠,对面石灰行后门原来是空地,后来是海盐越剧团著名演员蔡奇芬家房子拆迁,异地迁到此处建了独立庭院。蔡家叔叔蔡其观是有名的勤快人,家里种花种树,别有情趣,蔡家大妈是做衣服的,人都和蔼,现在房子仍然在。靠乐山浜边则是吴中林🏠,那是好房子,大人家。原来有个老亲亲在里住,吴中林上有姐下有妹,妹妹长我几岁,小时候也常去吴家院子看看,里面很精致。吴家妈妈是在乡下当老师,姓徐。斛场弄西是石灰行。小时候过年卖花生,大家凭票排队在这石灰行边买,每家按人头供应,一般几两,甚是难得,当时物资贫乏,只有过年才有花生供应,我们叫之长生果,香脆难得,那味道至今尚有。
所以我对这个地方就有一种过年吃花生的念想。石灰行西侧就是相隔一条圆形小河,称乐山浜。乐山浜清澈见底被河水环绕的就是幽静的乐山坟,那里有参天大树,犹如小森林公园,里面有一棵参天大树,夏季开满类似杨梅的红果,说是野杨梅,不知真假?进乐山坟要经乐山桥,长条石桥。现在也荒芜了,幼时的美好已无影无踪了,哎,只能嗟叹啊...小街临岸则依次是胡家联君家,陆家亚君外公外婆家,顾家建忠家睡房,万家阿良伯伯,再是斛场石埠头,然后是许家洋雪雪家,再是茶馆做的一个老婆婆家,后是王月芬家(后来曹璐玫搬进来住了),再后就是一位孤寡老人宝林公公,听说这个宝林公公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小时候我们不太了解,他身体硬朗,每天捡破烂,整理干净后卖,好像还修一些什么东西。隔一块空场,就是朱家芳宝娘娘家。然后沿河空场上种满树木。而在里侧,也就是说靠着石灰行边上不知谁家的柴房往西走,整条路都是长方形大的青石铺成,很有特色,然后是全水泥浇成的洋桥。芳宝娘娘家有大妹搭与小妹搭二姐妹,还有建国与建峰两兄弟。她家西面也就是从青石路开始称梅史堰了。梅史堰整街弯弯曲曲,应该有一百五十多米之长。乐山坟在上岸,下岸就是有50米的沿河绿化地带,上照的茂密大树就是。洋桥头下来上下岸应该有几家人家,然后上岸是碾米厂,加工米粉什么的。碾米厂对面的下岸是石埠头,停船。下岸过去就住着金虎等几户人家。杨欣小时候就是金虎妈妈,大家称好婆婆管大。碾米厂往西上岸还有几家简易房子,隔毛灰弄就是利玉她们一排房子,足有6~7户人家。毛灰弄长有30米左右,里面又是别有洞天,那后面隔一空场,靠河边就是龙娣她们家了。这别有洞天的东面还有三排齐刷刷的楼房。发小张玲华,陈庭杰家是相邻,在第二排房子内,楼房,前有小天井。那碾米厂后面一圈足有20多户人家,后连接沈家场,朝东沿着乐山浜又转圈到王家场和稚英家,再隔一条机耕路到沈荡公社。沈荡公社西侧的机耕路南接西弄,往北就进入乡下,北到李家桥了。
梅史堰朝西镇末是黑色木条做的和平桥,后来改成石板桥。和平桥是通新丰,到镇港南还有一河相隔,那儿有一木桥到达茧厂。这个地方河流成Y型。这和平桥也是记忆满满。我常常通过这桥步行三华里,通过腾桥,长桥,到横港万丰夏家汇我的娘婆婆(姑奶奶)家,我的发小也经常跟我去亲戚家。这和平桥上也是梅史堰人纳凉好地方,西面是丁字的洋口,洋口风儿大,亭亭弟弟杨飞常在桥上铺席纳凉。
对着西弄就是联君家东侧的镇安桥。这镇安桥据说是王家所建。桥有三个桥墩,三桥墩上分三截,成长方栱型,桥阔三条石,桥上有折石当扶手,扶手下有狭条石可坐人,柱子上有石狮子。上桥有近20台阶。我们小时常坐在桥上看硤石班轮船人从桥下开过。1970年前这长条石桥还在,我们小时候跳水就站在这桥上的坐石上往下跳。平时吃饭,这街上的小孩,常常拿着饭碗邻居家穿来穿去,遇上大热天,家家门口放个衬凳,坐街边你望我看一起吃饭,好似现在夜排挡一条街,那时民风淳朴啊!这镇安桥后来拆除。原桥堍边就是联君🏠门口,她家门向东开。东面有个石埠头,西弄口里的人用水洗衣都要上这儿。于是,袁袁家养猪,为猪改善营养需要米泔水,在这河埠头放一小缸,大家去河里淘米时先在这缸里淘一下,每家都会淘,缸里就沉甸甸有米泔水了。由于这儿是阴沟通向河道口,上面有石条石铺好,约有十多个平方空旷,西面是联君家墙壁,夏天午后三点,只有阴影没有太阳,是纳凉的好地方,冬天上午东方太阳晒着,好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我们聚集的好地方。有时我们女孩子洗头,要黑亮些,就去稚英家摘精千头(木槿树),在这儿大家互相帮忙用手搓,将植物捞出,留水彼此帮着洗头,洗后足有一周光滑铮亮;有时我们几个女的在此结毛衣,纳凉;有时就是男人们下棋的好地方。亭亭爸爸杨光涛,原是省城来的文化人,常常拿着洗衣盆来洗衣服或是淘米,看到大家下棋就止步,看了下棋忘了洗衣服,忘了肚皮饿。下好棋子吃饭时间早已过,回家只好挨批评。 这条破街,50年前是极其繁华的。即便40年前也是十分美好的。
西小街西弄东侧原来是买菜油酱油店,边上是烟糖百什店,月芬爸爸开着店,再是理发店,店里有名的是呼噜打的满街响的淡发师傅,再是药店,接下来就是镇委深院了,那镇委长长绕绕的。据说是李家的,李家原先上海做生意,发财致富了,房子造的特别洋气漂亮。前面是一个圆桶状进门,地面是青砖铺成,十米进深,然后石板小天井,有一大树,西侧进门连天井后连房子,这西侧就是镇委收发办公室吧,许伟爸爸就在这儿上班,我们只知他是文书。天井过后地面都是进口地砖,花纹素雅美丽。东侧是长廊,再是天井,后再接楼房,再往里走就是大厅,有十多米阔,应该五间朝南房吧。西侧又一走廊去镇长家,南面是花园。西接袁袁家。镇委东接大酱园,凹进去又凸出来,接着就是磨剪刀的周家,发小周学明的家,然后又延伸东西走,这儿就是竹什店,买竹制家用品,碗店,对面是水果店,亚君爸妈家。上岸沿街向北面弯弯曲曲延伸到大庙场,大庙场也属于三村,沈荡小学就在这大庙场里原来的庙宇。
后来店没有了。徐家静安他们就搬来了,前面还有干家月华家来住过。静安🏠西隔壁也就是西弄东面第一家就是活跃的王和尚🏠。下岸从西弄向东,则第一是肉店,我小时候大哥给我每月十多元的钱,负责家里4个人的买菜任务。我总是小小个子常常掂脚够到柜台上求买这店里5分一斤的猪头骨,吃后骨头晒干又去回收店卖8分钱一斤的骨头,用这部份钱买进猪头骨,家里用春季挑的,再用开水燎(烫过)过再晒干保存好的马兰头或自家种的黄豆烧,吃后骨头再卖出去,循环往复,钱没少,菜每天有了,还营养丰富。现在想想,小小的我,还是有点经济头脑的。肉店东是南货店,水果店,茶馆,豆腐店,再就是陈建良的家,往东就是亚君爸妈他们自己的家,东边就是庙场小桥。肉店后来开成鱼行,亚君说的扎把稻柴当小扫帚,扫西瓜子,拾桔子皮,我还替我胃疼的母亲拾香烟屁股,剥后让她“烤绍烟”,就是在有这些茶馆南货店时我们这些小姑娘们做的。开成鱼行时很有情趣,下午打渔船在此卖鱼给鱼行,我们一帮小人就都争相看热闹,记得有一次,一网船上人抱了一条桂鱼,有我们小人一样大,大家稀奇的不得了,奔走相告去看,一个晚上都兴奋无比。
西弄口的电杆木“实际是水泥干”,也是夏天晚上我们的活动中心,如今依旧屹立着。这儿,真是有我们太多美好记忆。夏天的傍晚,满天星斗,我们各自早早搬来桌椅板凳,围成几圈,吃饭纳凉。电杆木灯光影子下是我们围成几圈的文化中心,大哥哥们在这儿讲故事,我们小的围着听,第二天去学校贩卖,记得阿宝的老公叫钱什么,是个大学生,还有金虎叔总是每天给我们讲新闻讲故事。冬天,我们也把这当成活动中心,我们几个小的还常玩玩官兵捉强盗,狼鹰捉小鸡,把电杆木当作是家,冲出去逃回来,过了晚上8点,妈妈们就叫了“谁谁,好睡觉了”!那情景想必大家都还记忆犹新的。1978年夏天,据说,杨飞高考复习,晚上为了这灯光,也是怕在家太热,就穿了高帮套鞋在这电杆木下复习,想来,那时条件真艰苦。总之,这条如今破落的小街曾经热闹非凡,兴旺发达,充满情趣,沉淀了我们儿时所有的童趣。 这就是西弄口朝西小街上岸第一家,阿五伯伯的二千金。下面已破败的门曾经是那么温暖如春。我小学,初中时主人依旧。那时,每每傍晚时,我总会进出他们家,阿五伯伯总是夸我记性好,要我背毛主席语录给他听,他言语不多,皮肤白皙又有点青色,鼻子总是“啃啃”,现在想来是鼻炎吧,好像说是心脏也不怎么好,在小学大庙场的糕饼作场做。放学时,我和小伙伴经常会扒在作场的窗户往里看阿五伯伯做糕。每当状元糕,雪片糕从烘箱出来就喷香喷香,小时候,我们买不起,就去闻香,此时,阿五伯看到就会冲我一笑。阿五大妈是最最慈祥的,她在搬运场上食堂做,我也去过几次她上班的地方。记忆中,她身体不太好,总是额头,颈部有拔🔥罐的印记。玲玉姐长我们好几岁,印象中她已下乡到镇东的新胜大队,我与玲珠几次去乡下她落户的小屋,依稀记得把番薯背回她镇上的家。还有曹家的玲浩哥,长的帅气又善良,我小时跟随他们几个大的到农业学大寨的新星大队看演出,被狗咬了,后来,我看见狗总有惧怕心理。还好,没事。不知何年,玲玉姐找对象了,那姐夫叫彭生吧,英俊高大,印象很深,后来,玲玉姐抱来小孩了,我总是要去抱抱小宝贝,他们家有一春凳,小宝宝总是叭在上面,胖乎乎,好可爱!一晃,小宝宝也应该近四十了吧。 这是我家东隔壁,亚轩的家。曾经是这条街最好的住所,前面一间是坐落间,八仙桌茶几总是亮丽的,他们家先也是灶头烧饭,后来好像率先用煤球炉烧饭。地是四平方砖,后接天井,天井用是先进的“水门体”,然后有几接台阶到房间,房间有阁楼。后半间下面是亚轩爷爷奶奶的床,奶奶是我娘的娘家自家人。前半间靠西有四仙桌,东侧有一木制楼梯,阁楼大概就是亚轩晓轩住了。亚轩姐大我四岁,小时候我做作业求教她,记得写作文,到她家,她给我用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成语,我一直记得。后来,好像我写作文一直不错,这应该有亚轩姐当初对我启迪有关。听说亚轩的爷爷遥兆公公原来在上海开店,后来因为成份高,就回乡置业了。我们本是亲戚,我老爸退休后几乎每天都与公公喝茶聊天。公公家后面是长长的花园天井,有河石垒起的假山,各种花卉,还养小金🐟,儿时的我,以能看到这花园而自豪,也许是这情结,我现在的家也喜欢堆石沏池养鱼种花,耳闻目染还是很有影响力的。花园的最后是亚轩家的柴间。他们家有三轩,银轩,亚轩与𣇈轩,他们家在我们西小街上是属于当时的江南秀丽庭园。这个小门也是当年的。如今已成危房,可惜!
是 这个老虎窗就是我家了!我家是上岸第三家。我家父亲在上海工作,我7岁之前家里有我外婆,5个哥哥和母亲。大哥长我14岁,大哥,二哥,三哥在我记事时已经不住家里。我外婆高挑身材,白白净净的皮肤加上一口整齐刷刷的牙齿,记忆中她不多言,应该是个美人。在我7岁那年,不幸她患食道癌去世了。我外婆一世受苦,早年我的外公在我娘6岁时就去世了,后来去海宁做奶妈,在那儿又成家,带着她的新丈夫回到沈荡,在这小街上建房开了糖果百什店。新外公我没看到过,我的大哥哥们看到过。我家前面一房,后面一天井,天井后面是我父亲在我妈生我四哥时建造的,与外婆的房子联接,至今已有65年了。天井是我们夏天睡觉纳凉的地方,记得老妈总是将门板拆下,用两长木凳撑着当床用,用一蚊帐撑开我们兄妹一起睡,夏天难忍时,老妈总是拿着竹婆扇帮我们赶蚊扇风,有时也会跟我讲嫦娥月亮北斗星什么。当时的房子门犹如乡下大门,晚上睡觉时用一根大木棍把两扇门顶好,外婆的房子是店铺,用店板一块块拚接,小时候学游泳就用这店板当浮板。听我妈讲,妈生我就在这老虎窗内。我17岁前都睡在这带有老虎窗的阁楼上。那运河上每晚运输船摇撸的声音不时袭入耳声,我睡阁楼,醒来我还常会拿个骨牌木凳从老虎窗伸头向外遥望。这临河第一家就是联君🏠。第二是亚君外婆家。亚君外公是我的大伯。这里人家上岸都有天井,下岸就是一间房或是楼房。但都比较进深。
这是我的二哥与我的发小杨飞,这是在我家后面花园。二哥种植不少花卉在此,取名“顶园” 亚君与联君,2016年7月16号,发小聚会逛老街,邂逅老邻居阿须娘娘。阿须娘娘(姑妈)就是西小街上岸最后一家。年轻时身材苗条,人极其勤劳,生有三儿子,少了女儿,是这条街上有名的贤妻与勤劳者。老街上仅留下她与我家二个哥哥是原住民了。 站在从小长大的老🏠,两君感想如何?
你们小时候的家门面可不是这样的。亚君外婆陆大妈,家是玻璃嵌花几扇排列的。我的陆大妈就是亚君外婆,做裁缝,有一缝纫机,每天忙碌。我17岁学做裁衣就是一半跟大妈学,一半看书学。小时候每天进出这扇门,关于我家身世大都来自我大妈的告知。陆大妈,五组组长,能干泼辣,我的本家伯伯是很畏惧我大妈的。亚亚小时候常住这里。记得家用推板隔二间,后间吃饭,在河里还搭解一个烧饭间连着前面。联君家门是出在东面的。你们两家都是楼房,原先都是开店。这两家我们发小经常光顾。最难忘,文革是,联君一家最遭罪,爸妈全批斗,爸爸批斗最可怜,头颈压棍历历在目。我们小朋友,最讲真情,也不懂不管政治。每每看到联君爸批斗,悄悄把联君拉开,晚上赶紧去看她。晚上,我们姐妹几个还常常帮她家剥豆板,好让她们换点钱。那时的邻居真是温厚朴实 两君相见斛场西边第一家的许纪牢叔叔,如今已96岁高龄。他早年在羊皮行工作。为人善良。他的第四个小孩建英比我们大一岁,但却成了佝偻。据说是小时候因为父母去开会,家中没人管,从床上掉下来,坏了脊椎而致残。他妻子杏宝娘娘是个勤劳又是个助人为乐的好人,翻棉袄是她教会了我。可惜,过世得早。 这儿就是三村食堂的门,菊人家就住里面。我们小时候放暑假,小组活动在此。记得很小时,搞大食堂,老宅前面的大厅就是。这是大户人家房,楼上楼下,前园后园住了十多户人家。前园连西弄,后园菊人家就连乐山浜。左侧河对面就是王家场。菊人阿姨稚英家就在对岸王家场那边了。 亭亭好!这几个地方一定让您感概万千吧。这门板店的文化馆带给你美好又痛苦的记忆,美好的是,那段时光你与静文一🏠友谊深厚,痛苦是那岁🈷️你🏠遭劫,文革的阴影笼罩你🏠。下面的楼房你们一直好多年吧,那是公房,属于好的人家住,是不是?那双井带给我们无限美好回忆,尤其在夏天,连我们西小街的人都上这儿打井水,冰爽的感觉至今依然… 这是亭亭一家还在杭州时的全家照。次年,也就是1963年5月他们全家就来到小镇沈荡。爸爸杨光涛,是文化馆的头吧,帅气又书卷气极浓,喜欢摄影拍照,那时拍照都要到照相馆,有手照机是120的海鸥牌,后来才是130型,很稀有的,她爸摄影技术好,亭亭爸爸就很有名了,本篇很多照片出自从小受父亲训练的亭亭手中,也是女承父好吧。妈妈大名金敏,是妇产科医生,优雅大方,漂亮有气质。1963年6月出生的孩子大多从她以及还有一位赵青阿姨手中来到人世,融入小镇。从此,小镇多了一对引人注目的小资伉俪,她们一家也成了小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姐亭亭,弟是飞飞,妹是欣欣,他们也是沈荡人都熟悉的。杨飞是我发小,也是嘉兴日报“三杨专栏”小有名气的记者。她们一家1963年来到沈荡,是外乡人,先住三村一组粮管所对面文化馆的楼上,文革时惨遭造反派迫害,家里藏书及许多物品抄走砸烂。后来,他们就搬到我们西弄底,沈荡公社前面的公房内。于是,与我们西弄斛场梅史堰淳朴善良的人们融入一团。直到金医生退休,一直是小镇的长住户。杨家与褚镇长家一样是彻彻底底融入到小镇的本土人情中。 2016年5月,小镇上亭亭及我的好闺密许跃,许伟,旭红及许跃的孙女去杭州看望金敏阿姨。金敏阿姨一如既往美丽又动人,虽巳86岁了,但神情却是如此清丽,晚年她画画写字,养花种植,继续她的修身养心,展现给我们的仍然是美丽风景线… 中间的阿姨叫田金平,是我们从小到大知道的镇长夫人,她十八岁跟随老公褚庆幸来这儿,解放初期就来。如今已八十多岁了,她看着我们生下来,渐渐长大走远…那天故乡镇上见,亲切油然生,她不无感慨叹,我来沈荡刚解放,那时这里水清人旺,小镇热闹又淳朴,如今,这小镇建设有点另类,原本主人都出走了,房子空关或出租,不拆不修任其破败,犹如大仗打后景象。
对此老街破碎,老沈荡人看了眼泪都横流。改革开放那么多年,父母官们为何对此无动于衷呢? 呵呵,这是我们发小在饮水思源。发小夏明华家就在这前面。这双井周边过去都是大户人家。蔡家大房子,庭园深深,当时少说也应有十多户人家,现在房子依旧却年久失修破烂。我们西小街上没井,大热天大家提水桶来此吊井水,冰凉爽快,有条件买西瓜的放此水中,特别好吃,我们家穷的叮当响,买不起西瓜的。记忆中我13岁了,跟着小哥去上海老爸处才有西瓜吃。但这双井却记忆深刻。 2016年9月24号上午9点,难忘的时刻到了,沈荡西弄斛场毛灰弄部分老邻居相约海盐湖滨公园。 玲玉姐,你看到静言姐,云宝笑的可真灿烂啊! 静言姐姐来个胜利手势,好嗲!这热闹的场面大家来不及招呼了。静文特地从宁波镇海赶来乡亲相聚了。 忠林阿哥说:你是?静文阿姐说,我家后来搬到西弄口的。中林哥:噢,对啊!岁月如梭… 静文姐一如既往地守望兄弟姐妹,好静谧之美! 贴隔壁三姐妹酷一下!当年你们睡觉可敲击墙头打暗号通知的,是不是啊?联君家的楼梯笔陡笔陡,亚君家也是。你们俩家临河,记得有一年,发大水,联君家临河有扇双门还是窗?由于河水上涨快,你们直接从那儿将河水吊上来。亚君就是陆大妈也是我的伯伯家了,现破房子后面还在河中间有个灶壁间,记得是木条铺的地,走起来心慌慌的。如今你们登高望远,还带了墨镜,这可是我们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噢。 牛牛秋雁觉伟亚轩好亲密! 这城楼有点气派,咱们合影来! 十六姐妹五哥们,不管年龄大小,咱男的就要保护好邻家好姐妹! 建忠,阿福,刘巨,中林,海良好,年龄最大最小好像分不清?中林家中老三这儿老大,刘巨家中老三这儿老二,建忠家中老三这儿老三还是老四?海良究竟在家是不是独子?这儿排行是老几?阿福在家最小这儿也最小年龄吧。 三村五组当年交往最密切的姐妹,就是玲珠阿姐来迟了,没有照进去,玲玉阿姐大几岁,等着玲珠也没上镜。 胡家三兄妹,迎着阳光心暖和! 静言静玉静安一家子,隔壁住着帅哥汤海良,对面文化人家是亭亭。想当年,亭亭家有猪肉吃,却是嘴馋要吃对面静安家的油炖菜。文革乱世道,亭亭一家受浩劫,静安怒眼不敢动,过后快快去安慰。近邻胜远亲,劫后住西弄,融入西弄斛场大家庭,故事增添无限兄妹情。 西小街斛场边,青梅竹马同成长,你看我,我看你,泪眼汪汪是真情。你是哥,我是妹,你家哥也是我的哥,我家妹也是你的妹。想当年,你家进,我家出,不分彼此好邻居,你家难,我来帮,我家穷,你同情,不管外面多纷乱,我们照样互帮衬。看今天,风雨兼程50年,挚手相看花甲到,想未来,人生夕阳红光照,你我有缘多聊多相聚! 年龄相仿老发小,当年家住西弄口西小街,三家连线是个三角形。 亚君,联君,蕾敏,牛牛不是姐妹胜姐妹,上学一起去,放学一起玩。忆当年蕾敏是班长,大家铁杆秤砣心,死活捆一起,想如今,分别几十年,联系才最近,梦未来,发小要变闺蜜了。 寻根追源本是亲戚家,亚轩亚君从此哥护妹 久违的发小好,我是伟觉可记得?伟觉姐姐好,我们分别四十多年了,你家住在公社内设房。你爸妈都是我们的大领导!你妈是我们校长,飒爽英姿的模样深烙脑海中。你与亚轩姐姐是同学,当年流水就是跟着亚轩来你家,东看西看好稀奇。 亭亭,菊人,联芬,玲珠和稚英,金花五朵笑的好灿烂! 阿姨与姨娚女,哪个是哪个?真是分不清啊! 伟觉伟觉,我好想你!玲珠与伟觉,即便同住武原镇,人生忙东西,相见却也少。 胡家亲姐妹,秋雁与鸿雁,情深似海才艺高。秋雁山茶花,K歌婉约数第一。鸿雁人最小,行事做人好得体,此次邻家兄妹聚,多亏你操劳! 稚英与亭亭,手连手,心连心,姐妹情,你我懂。 菊人玲珠紧依偎,一如当年共嬉游泳 少年游泳暗漩涡,蕾敏险些小命送,多亏稚英好阿姐,双手一拉回阳间。梦牵魂绕常记忆,蕾敏辗转找阿姐,微信手机新时代,你我今日终相拥,阿姐阿姐谢谢你,谢你救命永不忘! 利玉静文好,药店同事几多年,恰似杨柳依依河水长,退休分别各奔波,带孙帮他做公益,心情美美寿命长 小妹依哥哥,大妹文静站,三哥笑嘻嘻,真是一家亲! 刘巨与蕾敏,阿三与阿六,外貌酷相似,性格却不同,三哥引前路,妹妹哈哈笑! 稚英与伟觉,时尚又乐观,人生大赢家,全凭心态好。 离开沈荡已30年了,30年间一直往前冲,如今回首望望,朝前看看,流水蕾敏最忆最想还是我的家乡人! 利玉菊人,鲜花,草坪好惬意噢! 玲浩没来,咱三姐弟留个影也不错! 人过半百敢与花争艳,唯有稚英能胜出! 阿福阿福好可爱,面如菩萨福如海。你家住在西弄底,胡家高墙大院子,大厅北面是你家,高高门槛好难跨。自幼探头看你家,深不可测好稀奇。如今福如东海唯你是,讨得贤妻徐丽敏,一双儿女一胞生,平平凡凡不平凡。儿女比翼飞北京,如今女当妈来儿留学。 龙娣玲玉是姐姐,菊人玲珠是妹子。姐妹四人同向看,心里甜美好神情。 鲤鱼🐲门跳,伟觉点江山,三妹齐向前,美景是我们! 美美美!十八大美女!儿时姐妹情,老来好俏皮,西弄斛场梅史揠,杭州宁波嘉兴海盐聚,嘻嘻哈哈好开心! 五个男发小,公园话人世,感概岁月梭,苍海变桑田。 齐齐排排坐,恰似当年好学生。 利玉是小名,洁琴是大名,少年打蓝球,闻名发小群,人高心善良,好事连连做。退休跳排舞,打拳练身体,夕阳无限好。 小时情结未,长大好奔波,今日发小聚,亚轩🐘公主。 儿时苦,今日变。撑起腰,挺胸膛,咱们要过好日子!想联芬,幼稚多病好可怜,秋风起,哮喘发,你爸寻得土方子,猪苦胆讶嘴里塞,哇讶哇啦好苦啊,只听一句“良药苦口利于病”,你我瞪眼翻白珠。看如今,新老旧病依旧缠,只是生活心态不一般,带着氧气包包去旅游,要数英雄你一个! 飞吧!今天真是好日子! 龙娣亭亭好优雅!白衣天使龙娣姐,为人善良有教养,你我相知几十年,教我做人好榜样。亭亭玉立精神佳,乐于奉献品德高,摄影技术萌萌哒,大家夸你拇指竖。 山水潺潺,你我叽叽,咱仨也来留个影吧! 福态有架是秋雁,K歌一曲醉人心。 姐姐指路妹跟着,玲珑剔透是玉珠。 老领居好姐妹,今日相逢真难得。 快乐朝前看! 同村同学好兄妹! 福太亚君你真好!管儿管孙管老妈。想当年,你爸大力士,你妈好淳朴,你是家老大,休学管小弟,从小管到大,劳累却乐观。人生百态相,你是福一相。 联芬联君艳丽夺目好时尚! 五子登科你老三,智商超群才艺高,学习成绩顶呱呱,绘画书法样样来。平静安逸低调活,农活家务样样干,孝顺老人爱幼小,人生自得有其乐。 笑容可掬,人生自得! 美丽动人,温柔贤淑当属你! 云宝明宝混着叫,你我相邻不同龄,你家老爸好善良,只是记得老咳嗽。平时常常去你家,烧饭扫地陪着你,我俩一起打毛衣,研究研究再研究。 我家西隔壁,你是建忠哥,在家你最久,相逢机会多,你妻郭伟利,我们好想念。 笑傲人生你仨人。 亚亚与牛牛,群里是明星,看着你们笑,众人好喜欢! 姐妹三个摆个姿,海盐标志留影中。你家后搬来西弄,西弄东面第一家。你爸药店做,教我药知识。大姐静言难得见,却是女儿活计棒,蕾敏初学结毛衣,全是静言姐姐来教会。静文静安时常聚,编织彩皮时尚品,打牌玩玩咱仨个。 玲玉姐姐是大姐,微信建立源于你。 静文与云宝,好久不相见,原本都是吃医饭。 稚英与亚轩,从小到大好朋友。稚英家住王家场那边。记得家里庭园深深的。有一葡萄架。家东侧有自留地,种番茄番薯与黄瓜,我们几个小伙伴在稚英姐的允诺下会亲手摘黄瓜吃,那时黄瓜金黄色的,不象现在的绿皮黄瓜。稚英妈妈人细高身材,样子可好,在糕饼作场做。她家还有大罗小罗哥哥,总记得人都善良的。 同学好闺蜜,今日悄悄话。 忠林哥哥好英俊,笑容满面是帅哥。微信群中你老大,从小受苦挥手去,夕阳绚丽又多彩,弹琴绘画顶呱呱,沈荡老街心中流,老有所为是骄傲。
威武高大是海良,记得你爸你妈都好高。你爸是染店工作?你妈做啥不清楚?只知你与小猴哥,从小哥俩好,文革深挖洞,防空防打仗,我家后天井,从早挖到晚,一挖不得了,人可下去房屋斜,快快止住不许挖噢! 小小猴哥王刘根,排行老五最机灵。从小调皮又聪明,足球蓝球乒乓球,摸虾促鱼样样会,看似粗糙心却细,家里老少全照顾。 百姓人家来聚餐。晓轩刘根又加进 干一杯,姐妹们! 美味佳肴吃不完。这个黄秋葵可是我亲手种的,今儿一早我从自家菜园子摘来加工的。现在我的花园菜园家就是小时候受亚轩🏠稚英🏡薰淘而成吧,真心喜欢田园生活。 龙娣姐姐来敬酒了,大家一齐喝! 晓轩,你可是我们这条小街上长大的有出息的官员了。可惜你也要退居二线了,否则真应呼吁修复沈荡老街,看那破败荒芜的古镇,游子在外心寒如冰。 亭亭刘根是发小,少时相逢不敢言。亭亭深记怕猴哥,今朝笑来还怕谁? 稚英带来的葡萄,好甜!想起小时候亚轩与稚英老🏠的牛奶葡萄。真好! 举杯同贺共欢乐! 相聚老大与老二。
中林家与我家小孩一样多,男女比例一样,只是他家老大是姐姐,下有五弟。我家上有五哥,我最小,在家哥哥们总是叫我:小妹妹。中林大姐是大美女,嫁了港南四村钱家。钱家儿子当兵在西安,每每探亲返家来,我们一帮小屁孩就会蹦迪到周🏠看美女姐姐,有时美女大姐还分给我们一些糖果吃,大家就异常高兴了。过去的街仿邻居都如同自家,进进出出很正常的。 王家三兄妹,苦乐同担当,同胞心连心,携手同行路。 呵呵呵,哈哈哈,咱们海滨公园大团圆。 这个美拍不一样,亭亭高手精设计。围个圈,站个排,你我个个笑开颜! 发小聚散总有时,来来来,我来蕾敏家中看一看:一幅江南小镇画,恰如沈荡老古镇,当时小镇美如画,带我入梦常相忆! 照片墙,人物显,此墙已是下辈照,你我同照忆少年。 秋雁与红雁,还有弟弟国雁吧。这是你们老家,也是海盐文物保护。你们家大院记得成四平八稳状。先是大门,接着天井,天井东西两侧有房,称东厢西厢。东厢你们烧饭吃饭间。西厢南面是你家奶奶住,北面是你爸妈和你们姐妹弟睡房。地板间。中间大厅四个廊柱,下是大方砖,冬暖夏凉。北面就是阿福家。这大厅后来又隔成几间,先后有人搬进搬出。其中联君的小脚奶奶当时就搬这儿住。一个胡家大院,一个三村食堂前后都很折腾,分隔几间,人来人去。想必文革浩劫,那些红卫兵们都在破四旧。哎,那年代,不堪回首!只是我们这群人,确实没有一个是破四旧的人,想来人厚道吧,记得我三哥四哥都是保皇派,保老师保校长,不愿搞破坏的。
胡家大宅门,三静去探门,恰逢菊英姨,追思胡叔行,人生轨迹印,永不忘故里。 后记
2016年9月24号,26位出身并成长在沈荡西弄斛场梅史堰的邻居兄妹,相约相聚海盐海滨公园。其中亭亭已定居杭州,静文在宁波镇海,静言蕾敏玲珠在嘉兴。刘巨常住嘉兴时而回海盐。余全部已定居海盐县城武原镇。这群发小,走出沈荡都已超过30年了,离开故乡留在脑海中的印象极其美好。然而,人生易老天亦老,如今的老家家还在,却破败不忍睹!怀着乡情,带着悲情,带着真诚,我们相约相聚,相忆相言。最大的生于1949年,最小的生于1960年。我们经历共和国建立,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动乱,上山下乡,又经历了大返城,恢复高考以及下岗,创业。我们不仅亲身经历了祖国大变迁,也从父辈那儿了解了沈荡古镇的近代变形…。短暂相聚,各人的半个世纪奔波还来不及细述。这儿人生百态,大都饿过肚子,下过乡,去过最多的工厂是丝厂,然后改革开放,下岗、转岗再就业。我们的生活艰辛却乐观。如今,花甲之年,侍候上辈帮衬下辈,真是勤劳的一代,淳朴善良的一代,乐于奉献的一代。
今天,借着美篇,忆古思今,留串串怀念在此,以此留住我们不舍的发小情,故乡恋。也借此,希望我们的发小,哥哥姐妹们,珍爱有限生命,挤出时间,留出精力善待自己,世界与我们儿时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要多聚多看多活动,与时俱进,携手同行,让生活精彩些,让我们人生夕阳无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