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洛杉矶过冬。一天在住宅小区里散步,不经意发现路旁有一片野冬寒菜,让我很是吃惊,真没想到在美国还能见到它。北方人一般是不知道这种蔬菜的。因为冬寒菜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不耐高温和严寒,但能耐低温和轻霜,生长适温为15℃~20℃,所以很难在北方栽培。但是云贵川、两湖、江西都能种植,所以冬寒菜是那里人们冬天喜食的蔬菜。冬寒菜为锦葵科锦葵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冬葵(拉丁文名Malva crispa)。也叫冬苋菜、滑滑菜、葵菜、皱叶锦葵。 冬寒菜叶片圓形,直径5到8厘米,顏色翠綠,叶梗也是綠的。 菜叶上有茸毛,所以清洗要仔细。菜叶吃起來滑滑地﹐透着清香。按照《四川方言词典》的解释:冬寒菜应叫“冬苋菜”。但词典把“苋”(xian音“现”)字的标准读音变为方音han(音“汉”),这是巴渝地区的方音。《巴县志》中的《物产。蔬类》说:采摘冬苋菜,可视“初生叶大如钱”者,“日日常拔,看稀绸得所乃止”,等可采食的割完后,最初剪割的地方又萌发长大了。“周而复始,日日无穷”。所以它跟菜苔的采摘很相似了。 《巴县志》还称:“今蔬菜中滑利清腴,无有逾冬苋菜者,为冬季一切蔬菜之冠”。
南方人做冬寒菜一般有四種吃法,放蒜清炒﹑在沸腾的水里燙后撈起涼拌﹑熬菜稀飯或者煮湯。多数吃法都是用来做汤。总之,年景好时,将冬寒菜放在雞湯中﹐菜吃起來滑溜爽口﹐湯喝起來清腴鮮美。还可加入豆腐﹐又營養又潤口。
我从小在四川长大,冬寒菜是家里的常菜。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每日晚饭基本上都是喝稀饭。由于粮食短缺,稀饭里总是放一些萝卜、白菜等蔬菜充数。冬寒菜稀饭是我家吃得最多的,因为我爸爸喜欢吃。老吃我就嚷嚷了,怎么又是冬寒菜稀饭呀?露出一脸不高兴。于是爸爸告诉我们,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在太行山打游击,1941年到1942年日伪向根据地进行“扫荡”,坚壁清野让部队没有了粮食。当时爸爸传染上了伤寒病,可是病号也没有什么吃的,部队病死饿死的人不少。爸爸的警卫员是个四川人,告诉他山上一种野菜是可以吃的,这种野菜就是冬寒菜。于是那个叔叔每天摘了很多冬寒菜合着一点杂面熬糊糊给我爸喝。没想到冬寒菜居然救了他的命,于是爸爸对冬寒菜有了特殊的感情。我爸会做一种十分好吃的合子饭。就是将稀饭里放一些擀面条,等差不多熟了,再放冬寒菜。做好后,熬一勺菜籽油,为了去掉菜籽油的怪味,还要放点花椒,待花椒被油炸焦了再放上香葱,然后将烧得滚烫的葱油勺杵进合子饭里,“呲”的一声,于是咕嘟的合子饭香气四溢。那是我爸最拿手的厨艺之一,不过味道确实好极了。老爸离开我们十多年了,思念他时就会回忆起他给我们做的合子饭。
后来我到西藏工作,没想到在拉萨家的屋后野地里也长着野生的冬寒菜。七十年代拉萨蔬菜少,我有时会去掐一点嫩尖做菜吃,还用它合着罐头午餐肉包过饺子。不过毕竟是野菜,没有人工栽培的那么鲜嫩。但让我感到这种植物真是了不起,海拔3800的高原,它也能长得生气勃勃,夏天开出白色的小花,秋天结出小籽,第二年就又长出一片青绿。
其实冬寒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蔬菜。据说在戰國﹑秦﹑漢時期,蔬菜品種还不多﹐主要就有五種,即《素問》中所說的「五菜」——葵﹑藿﹑薤﹑葱﹑韭。葵,就指的冬寒菜(冬葵)﹔藿﹐指豆苗的嫩葉﹔薤(讀音為謝)﹐是泡菜中常見的蕎頭﹔葱﹑韭﹐就是現在的葱和韭菜啦﹐葵被列為首位。元代的《農書》也称葵為「百菜之主」。可見當時地位的显要。
魏南北朝诗歌《十五从军征》(又名《紫骝马歌》)中,有一段诗句“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译文:院子里長着野生的谷子﹐井台边环绕着野生的葵菜。採些野谷舂米來做飯﹐摘下葵叶煮湯菜)。此诗中的“葵”就是我们十分喜爱吃的冬寒菜了。在汉代的诗歌里,一说起菜园开篇就是“青青园中葵”,看来冬寒菜是当时菜园里的主菜。魏、晋时的人一提起蔬菜,不是说“霜蒿露葵”就是谈“绿葵含露”,都强调了对冬寒菜的欣赏和喜欢。所以说冬寒菜是一种非常古老,又令人难以忘怀的蔬菜。只是明代以后,茄子、菠菜、扁豆、辣椒、莴笋、黄瓜等蔬菜被逐步引进我国,蔬菜品种大大丰富起来,具有上古遗风的冬寒菜似乎就边缘化了。
我在这里大肆吹捧冬寒菜,不仅仅是因为它口感滑利,柔嫩清香,非常好吃,而且它的营养价值也十分丰富。它最大特点是含胡萝卜素极高,维生素C和钙含量也比较高,可促进食欲,保护胃、呼吸道黏膜,提高人体免疫力。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有清热排毒,消暑解渴,滑肠,抗疲劳等功效,还能治肺热咳嗽,热毒下痢、黄疽、二便不通、丹毒等病症,据说它还可以预防脂肪肝、肝硬化。总之冬寒菜对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都有食疗作用。怪不得它在太行山救了我父亲性命。不过中药词典里讲,脾虚肠滑者和孕妇要忌食。
现在冬天北方的一些蔬菜大棚和北方人都在自己的封闭阳台上种植一些南方蔬菜,我强烈推荐人们试种冬寒菜。它像韭菜一样割了还长,产量高还不挑土壤。当然肥沃的土质它更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