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些非主流史觀,也許會被「正史」信仰者所不容,但歷史一向是成王敗寇,勝利者才有主觀的發言權,值得省思:
一、以歷史學的眼光,中國是一個「移動」的中國,疆域時大時小。 二、秦至清朝(西元前221年至1911年)2132年間,從寬認定中國統一的時間只有952年,佔45%。從嚴認定,把歷朝全面或局部的分裂時期扣除,則中國統一的時間只佔35%。 三、除元、清由邊疆民族入主中原,其餘各朝為中原漢人政權。元以前的中國分裂多於統一的時間,元以後基本上是統一的。 四、元、清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大斷代,蒙古皇帝並不自認是中國的皇帝,滿洲皇帝也不以中國皇帝自居,而是包括滿蒙回藏漢以及中亞諸族的大汗。 五、曾雄據東北亞的高句麗,從西漢中葉建國,鼎盛時期疆域涵蓋今中國東北、朝鮮半島以及俄羅斯濱海,直到唐高宗與新羅聯手滅國,結束了700多年的歷史。與中原政權分庭抗禮的實力,猶如兩宋的遼、金、西夏。 六、史書記載中國東北、山東、河北是韓國人的發源地。最早在朝鮮半島建立政權的是商朝貴族箕子,背叛漢高祖的衛滿率領燕齊之士,推翻箕子朝鮮,成立衛滿朝鮮。衛滿朝鮮與後來的高句麗、女真、滿洲都有傳承關係,因此朝鮮半島與中國關係在歷史上顯得非比尋常。 七、在秦末楚漢相爭、中原紛擾之際,由漢人趙佗建立雄據嶺南的南越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兩廣、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一部分和越南的北部,歷經93年五代君主,後為漢武帝所滅。南越國的「和輯百越」政策,促進了漢族和嶺南百越民族間的相互融合。南越國的地位,如同高句麗,屬於外諸侯國,由於漢越共治,越南人把南越國當作越南歷史的一部分,稱為趙朝。 八、與漢文化圈密切的日本、韓國、越南在歷史上很早就擺脫,甚至從未被中原政權侵佔。反而不屬漢文化圈的西藏、東突厥、南蒙古,因為滿洲在1759年完成中國真正的統一後,至此都被視為中國的一部分,滿洲自己還被漢化,後來只有北蒙古獨立為蒙古國。
九、中華民族一詞,最早於1902年由梁啓超提出,當時特指漢族、炎黃遺族等,梁啟超說:「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辛亥革命後,從「驅逐韃虜」轉變為五族共和與民族融合,中華民族的意涵不只是多民族融合體,也是文化共同體的概念。但從英文來看「中華」譯為Chinese,西藏人是Tibetans、維吾爾人(突厥人)是Uighurs、蒙古人是Mongols、滿洲人是Manchurians,Chinese若用來指民族,實際上僅指漢人。 西元前221年之前,中國處於分治狀態,至秦始皇併呑六國最後一國:齊國,至此建立了以中原為中心,華夏文化為主幹的集權政權;中原政權以秦朝奠定的疆域為基礎,但其版圖時有盈縮。 秦朝的疆域相當於今天中國面積的三分之一弱,在歷史中國的範圍內所佔的比例更低,其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區屬於其他政權,或者是部落社會,甚至還無人居住。直到清朝最終完成統一中國之前,有的地方仍自外於中原政權,始終沒有成為任何其他政權的轄境。這樣的地區對它們自己而言是獨立發展的過程,對中國而言是一種自治或分治。 從西元前221年至清朝結束的1911年這2132年間,952年的統一的時間佔45%,其餘時間則分裂為若干個政權,也就是自治政權始終存在。這個統一的標準以下列兩條擇一寬鬆認定:第一、恢復了前朝統治的全部國土;第二、當時的人認為自己已完成統一。 若嚴格認定,把秦以後的改朝換代,伴隨若干年全面或局部的分裂時期扣除,如東漢中期、明崇禎後期,則中國統一的歷史時間縮減至只佔35%。秦漢之際出現了大小十幾個政權,兩漢之際既有農民戰爭,也有地方勢力的割據。隋唐之際、元明之際和明清之際都有類似情況。這種分裂有時發展為長期狀態,東漢末的割據演化成三國鼎立;西晉末的混戰發展為持續近300年的十六國和南北朝;唐中期的動亂繼之以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遼宋的對峙代之以宋金並存,前後更有500年之久。 中國真正的統一是在1759年由清朝實現的,持續了81年。對中國而言,分裂、分治的時間是主要的,統一的時間卻是非常短暫的。在元朝之前分裂時間多於統一時間,元朝以後則基本上是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