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清风细雨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突然之间看到妈的背驼了,以前耿直的腰杆和麻利的动作已不复存在,脚步变得迟疑而缓慢,那一双终年劳碌的手已经颤微微了,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感觉母亲老了。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长这么大从来没为我的母亲写过只言片语,也不曾说过一些暖入人心的话,这大概与我的性情有关。以前常会觉得妈为儿女做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也已习惯了母亲为我做的总总哪怕是细微的付出。直到有一天我做了母亲,经历了养儿艰辛的体验,我才有了切身的体会,母爱这个字眼才有如此清晰的光环笼罩在一个平凡女人的头上。我也更深地体会到这个世上除了自己的父母没有谁会从一而终地爱护你、包容你、迁就你、忍耐你,这大概就是母爱的伟大之处。它没有朋友间利益的得失,少了夫妻间爱的对等,不求回报,任劳任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回想妈的一生是艰辛和坎坷的,生活给了她太多的磨难,时代造就的创伤让她们那代人经历了颠沛流离之苦,多灾多难之痛,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练了她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个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我珍藏的相册里至今仍保存了几张我儿时和妈妈的合影,都是些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我妈当时也就是三十多岁的光景,着装却像一个老太太,穿着宽大的棉袄,棉裤,清一色的带襟衣服。在黑白影像里,是看不到妈穿艳丽如花的颜色的。事实证明,妈有孩子后的确不曾穿大红大绿的衣服。她的衣服不外乎两种颜色,夏季月白色,冬季深蓝色,更别说绫罗绸缎的衣服了。那个时代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如同黑白照片那样灰色暗淡,恰似一帘风雨飘摇过的天色,折射出朴实无华的光芒。年轻的一张脸却被老成持重的衣着掩盖了青春的气息和活力,没有花枝招展的衣着亦没有笑颜如花绰绰动人的生机,只有一张和善朴实的脸。这大概就是他们那个时代劳动妇女的一个缩影吧!也难怪我妈上了年纪之后,我们再给她买深色的衣服,她总不满意。八十岁的年纪总想穿鲜艳靓丽的衣服,我想,那是她对自己年轻时的一种补偿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 <p>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从不曾看到妈大白天躺在床上或是无所事事地闲坐着,妈总在忙绿着,不是为孩子的穿着,就是地里的农活。那时,不像现在随便在哪儿就能买到衣服。一是没钱,二是交通不便,即使走上半天的路扯上几尺布还要花钱请裁缝做。因为生活艰苦,是极少花钱请裁缝做衣服的。平时全靠手工,棉花收了开始纺线,然后染色,再用织布机织成格子图案的布匹,再做成棉衣。做件衣服是很费时费力的,何况全家老小那么多人,不但衣服要做,鞋子也是一针一线纳的。晚上总看到妈坐在床头借着昏黄的灯光,用锥子穿过厚厚的鞋底,再用麻绳穿过针孔,用那双磨了老茧的手一针针勒紧,一晚上不知来来回回要拉多少次,经常一不小心就会扎破手指。母亲在终年的忙碌中,天天在重复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从农田回来,又要纺线织布,还要纳鞋底子,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基本都是靠妈的一双手。</p><p> 我那时还小,在家几乎没干过农活。在收麦子的季节,有一次,一个小伙伴说要去田地给他的家人送水,我就跟着跑去了。我看到妈在方圆百亩的麦田顶着烈日大把大把地收麦子,利索而决绝。正午的阳光晒得人头晕眼花,妈蹲在麦田头顶着一方头巾,一干就是一天,再由哥哥把麦子装在很高的马车上运回麦场,用乡邻的马驹套着碾子压出麦子,通常天都黑透了,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那时,一年四季连收带种全是手工作业。那时的人真的很辛苦啊!尤其是女人,不但要生养孩子,家里家外都要干。即使这样还常常是过着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日子。</p><p> 妈就在这没完没了的农活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晚上我是看着她纳着鞋底睡着的,早上,是在她担水做饭的声响中醒来的。</p><p> 有一次,爸说,你妈的手除了不能写字,没有她干不了的活。妈虽然没机会上学,可她明事理,好为人,懂得知识的重要,常会见字就问,边看边学,后来也学会了不少字。 </p><p> 虽然年幼,可记忆里,妈超强的劳动仍能记忆犹新。我记得在这样一个收玉米的季节,玉米收了以后坐在门外刨玉米粒的情境。常常是吃过晚饭以后,全家老小都坐在玉米堆里用起子饨,昏黄的汽油灯下,大家都在热热闹闹地边干活边说着趣事,通常坐到夜半时分。我惧怕一个人在摸黑的屋里睡觉,也常坐在大人身边直到体力不支,迷迷糊糊地睡着。</p><p> 体力上的苦我是亲眼目睹的,可精神上的苦我从不曾知道。在我们年纪稍大些后,听父亲说一些我们从前的家事,说我们年幼时妈的处境是如何艰难,刚从县城回去的那几年,因为没地方住,就借住在大伯家几十口人的大杂院里,生活上的苦不必说,就是婆媳姑母之间也常逼得妈无处可逃。我妈嫁给父亲时也就是十七、八岁的光景,可却担起全家的重担。家里家外洗衣、做饭、干农活、挑水、磨面、织布,没有妈不会的。可即便是这样还免不了受婆婆和小姑子的气。我的奶奶也许是觉得熬到婆婆份上了,有一种颐指气使的感觉。对我妈很是刻薄,总是故意找茬,百般刁难,我妈为此忍受了不少劳累之苦,精神之痛。但我妈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不但能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自强自立,而且裁剪做衣样样都会,又心底善良,乐善好施,远近没有不让我妈帮忙的。即便是奶奶对她那么刻薄,在奶奶晚年卧病在床的时候,常能看到我妈精心服侍。那时,我们的生活还不富裕,我们一家吃粗粮,总能看到妈给奶奶另备大白馒头和炒鸡蛋,奶奶几次都流泪不止,大概因为良心上过意不去吧!妈受了她一辈子的气到晚年对她还是如此孝敬。</p><p> </p> <p>  爸说:你妈是一个大德、大善、大度、大爱之人,虽然没多少文化,可骨子里有着不凡的气度,是平常人很难做到的。我曾问妈是如何做到以德报怨的,妈说,过去的都过去了,奶奶如何对我是她的错,我不能将错就错,那不是成了怨怨相报,世代为仇了吗?面对老弱病残,我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过去的都过去了,不必永记在心,那样,新愁旧恨让人心里永不快乐。 </p><p> 我的妈妈能干贤惠又善良,有着顽强、隐忍、宽厚的性情。在饱受屈辱和磨难中仍能以“慈善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能不计前仇,以德报怨,我相信,这是人品的一种较量。是善良终将战胜邪恶,教养征服粗俗的结果。母亲的胸怀虽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可也有着宽厚仁慈、高风亮节的气魄。这是我想到当今有许多家庭中,当面对家庭利益冲突的时候,如果能想想兄弟情同手足的情分,还会再争了吗?当父母需要服侍的时候,想想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你还会斤斤计较了吗?如果面对家庭内部之争人人都能网开一面,都能以平和包容之心宽以待人,或许会让山雨欲来的险境步入柳暗花明的胜境。你会享受到雨过天晴的美好,可以让世界呈现化干戈为玉锦的祥和。</p><p> 感谢我的妈妈用高贵的品格给我上了一堂人生教育课,现在妈妈已经81岁的高龄了,希望我的母亲有生之年能尽享天伦之乐。最后祝妈妈福寿绵长、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