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之美

戴奇林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参观清华大学很多次了,一直感叹清华之美。2011年12月,我有幸参加清华的培训班,身上挂着清华的学员证,住在清华的学生公寓,吃在清华的学生食堂,坐在清华的教室听清华的教授讲课。虽然当不了清华学生,但有这么一次学习机会,终生难忘。于是,利用周末休息我起了个大早,遇北京冬天暖阳,天空瓦蓝,阳光温暖,赶紧背着相机在清华校园转,第一次在清华的一些著名景点拍到无游客的照片。今天将这些照片和以前拍的照片,编成美篇《清华之美》,虽然有些照片是同一景点不同角度拍的,我还是舍不得删掉。当然这些照片仅仅只是展示清华外在的美,清华之美的内涵太博大精深,那决不是一个小小的美篇所能展示的。虽然没把清华拍全,但可以让还没去过的朋友从一个侧面感知清华大学的校园之美,体验什么是水木清华。 听着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工科学生李健自己写自己唱红遍全球的歌曲,你也许会加深对清华之美的认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2010年3月,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评出"全球最美大学校园"14所,其中10所来自美国,3所来自欧洲,唯一上榜的亚洲大学校园是中国的清华大学。"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大学上榜"全球最美大学校园",实至名归。<br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校园文化是灵魂,而建筑与景观恰恰是文化的载体"。<br /> 清华校园所以美丽,首屈一指是"地利"。清华园作为古典园林,林木俊秀,河水蜿蜒,小溪湖泊,勾连有致。环境得天独厚;加上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匠心独运,"人和"更为难得。1916年,墨菲受聘为清华进行校园总体规划,设计了早期清华学堂的4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皆采用西式风格,并为学校日后建筑风格定下了基调。2001年,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华大学东大门,让多少家长和学生向往的大门。从墙上的颜色可以判定,站在中间位置照相的人最多。多少雄心少年站过之后走进了这座大门,清华,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走进清华,立即会感受到明显的理工气质,校园尽是的笔直大道,没有弯路。路旁的绿化带都修剪得如公式一般规则,清华严谨得几近刻板的科学精神渗透到清华的每一寸土地中。在这长达几里路的大草坪后,是略显沧桑高大威严的清华主楼。站在这里,马上感受到清华宽大的胸怀和正直的性格。</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从左边走最近的是法学院的明理楼,既散发出现代建筑的明快气息,又体现了法学的庄严与厚重。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理、法三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学校由综合大学改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次调整,清华大学虽然对全国高等教育贡献不小,毕竟自己伤筋动骨,元气大伤。进入新时期以来,清华开始陆续恢复文理各科,迄今为止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学、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只是有的学科已中断半个多世纪,欲现昔日辉煌,任重道远。 清华以理工见长,但要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综合性大学,必须文理相兼。以清华人的聪明、勤奋和品牌优势,文科赶超应是一个不长的过程。</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再往前走就是著名的经管学院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于1984年,朱镕基教授担任首任院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优秀的经济管理学院之一。学院的使命是“跻身世界一流经管学院之列,造就未来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商业领袖,贡献学术新知,以推动民族经济的伟大复兴”。你去查查该学院在各省录取的分数就知道要走进这个学院有多难。</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法学院对面的是建筑学院的建筑馆,这是中国最好的建筑学院。从1946年至200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培养了4300余名毕业生,涌现出了一批建筑大师、两院院士、学术名家,造就了一批中国建筑事业各个时期的领军人物和各相关单位的骨干人才。有志成为建筑大师的人梦想从这里起飞。</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华大学主楼是上个世纪60年代清华建筑的代表,由清华大学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关肇邺院士主持设计。设计之初,完全学习了莫斯科大学主楼的建筑风格,楼顶上原有很多巍峨壮观的高塔,但开始建设时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又赶上中苏关系破裂,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原方案都难以为继,因此原定的高度被砍掉,原设计的群塔屋顶被推成了平头,比例尴尬,形式怪异。直到2001年清华90周年校庆,关肇邺又设计加高了两层,主楼原来“缩脖儿”的形象才得到改善。 现在主楼在东西配楼和楼前广场的烘托下显得更加方正雄伟,胸怀博大,把清华处变不惊的庄严、厚重和沉稳传递给每一个清华人。即使内心再浮躁的学子走进后也会倏然间沉静下来,这种能传给人大气的才能称得上大学的大楼。美国总统布什,宋楚瑜、李敖等在清华的演讲,都是在主楼报告厅进行的。</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再向西走,就到了清华的标志性建筑:二校门。这个校门本来是清华学堂的主校门,但是因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先后有了新的大门——西校门和南校门,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旧的二校门是在1966年6月24日被红卫兵拆除的。现在的二校门是1991年重建的。在这里很难拍一张没有游人的照片。"清华园"为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1911年)为题写。这三个字当然也成了不可替代的清华的标志。我在每张照片上加的水印标题《清华之美》清华二字,自然只有选它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穿过二校门向前走,在清华大学礼堂前草坪南端,伫立着1920年级同学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物——日晷。上刻“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从此成为了清华的校风。正是这句朴实的名言,让清华学子更多的用实力来证明,用事实来说话,远离夸夸其谈。后面的是清华大礼堂。</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华大礼堂庄严雄伟,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与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合称“四大建筑”。工程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负责设计,这是我国首批按照现代建筑科学技术建造的近代建筑。法国总统萨科齐总统在清华的演讲,法方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勘察之后,选了大礼堂。</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用黑色的槐树枝作前景,选黄色的法国梧桐、绿色的雪松作陪衬,清华大礼堂庄重中透出宁静的温馨。</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榕认为:清华学堂在清华的主校区,也就是围绕从二校门贯穿大礼堂的中轴线这一带,是仿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校园的格局建造的。清华校园的主校区也是一个三合院格局,向南敞开,Murphy(墨菲)将雄踞中轴线的主体建筑由弗吉尼亚大学的主图书馆改为更富民主意识的大礼堂。大礼堂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它既有希腊神殿的山花,又有古罗马的拱券和穹顶,带有很强的折衷主义痕迹。</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草坪右边的就是清华第一楼的清华学堂。提起清华大学的来历,就不得不讲那段中国人最屈辱的历史。1894年清朝甲午战败,更是让西方列强对中国这块早已垂涎已久的“大蛋糕”虎视眈眈!1900年5月28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侵华的八国联军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被洗劫一空,慈禧、光绪等人逃亡陕西西安。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当时中国约4.5亿人,一人赔一两,为羞辱中国人之意 。 1903年到1907年,出任驻美公使的梁诚据理力争,美国向清政府减少了约1千万两白银的赔款。美国政府要求退款全部用于教育,其本意是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培养一批认同“美国精神”的人。要求清政府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直到退款用完为止。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梁诚也因而被人们称为“清华之父”。 结果清华学校偏偏又建在了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清华的成立与国耻有关。因此清华把知耻而后勇摆在清华精神的首位。这里的"清华学堂"也是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1911年)为清华学堂题写的校名,一直沿用至今,你当然想象不出可以用其他什么字能替代它。树的身影和阳光投射到这白墙红瓦上,十分和谐。这也是游客最喜欢照相的地方,那天因为时间还早,终于拍到一张没有游客的照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说到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不能不首先说到“百年清华第一楼”———清华学堂。清华学堂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带有浓郁的德国古典风格,是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整体呈“L”形,总建筑面积约4560平方米。如今城市地标性建筑,多半非“高”即“大”,而在清华园内,楼不在高,有史则名。清华学堂为当时清华园内第一座“大楼”,虽然高仅两层,但因后来的“四大建筑”尚未落成,清华学堂自然是鹤立鸡群。我国科学、文化、教育界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如竺可桢、茅以升、金岳霖、吴宓、叶企孙、周培源、闻一多、潘光旦、马寅初、梁思成等,都在清华学堂学习生活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华大学最早一批建筑群,是来清华大学参观的游客必到之处,这些树当然是清华最好的见证人。</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草坪的左边是老教学楼,古扑庄重。</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华很多条主干道都是用这种高大的杨树作行道树,夏天学生骑车走在树下,晒不到太阳。杨树粗大的胸径,也会让你对其年龄作诗意猜想。世界上很多百年名校,最迷人的风景就是那些参天大树。</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是工字厅,清华大学第一个办公场所。清华园初建时有两个大殿,中间短廊相接,腑视如工字,故名工字厅。现在从工字厅正门进去,门上"清华园"三个大字为咸丰皇帝所书。而工字厅后厅北面的厅门上的"水木清华"是康𤋮帝御笔。“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谢叔源的“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华二字源自此。故工字厅是清华重要的交往中心,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之邀访华,在此住半个多月。</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北京西北郊的海淀是清代皇家园林聚集的清幽之地,建立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熙春园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它是康熙三子诚亲王胤祉的居所。</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华大学有两个著名的园林。𤋮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属园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曾为康熙的御园行宫。道光年间则被拆分为东、西两园,后西园改为近春园。咸丰即位后,又将东园更名为“清华园”并亲题匾额。到底是皇家园林,气派非凡。那天我围着近春园转了一圈,为美景惊叹,亦为朱自清曾写过的荷塘流连往返。看着这水木相映的景色,加深了对水木清华的理解。一边细细品味在这曾经留下的历史故事,一边拍下这些照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以前是皇家园林,一般的校园怎么比呢。</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阳光下的近春园又是另一番景象,那几棵古树透出皇家园林的气势。</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是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荷塘。《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美妙的荷塘激发了作者的情思,隽永的文字又让这荷塘散发诗意的光芒。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到清华一定要看看这被艺术化了的荷塘。</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虽然眼前残荷一片,但你可以想象夏夜这里的月色。</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是孔子雕塑。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教育家之首,在清华树一座孔子雕塑可增添校园的人文气息。清华是大师辈出的名校,校园内还有很多人物雕像,每座雕像都会向你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和一段传奇的历史。</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校训。是从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的题为“君子”的演讲中而来。  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概括成清华大学的校训。</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华大学的行道树都很高大,遮荫效果非常好。很多条林荫大道上满是清华学生骑着自行车,是清华常见的风景。两旁高大的杨树和这些高大的法国梧桐无声地诉说着清华的历史。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学,一定会有一些高大的树木。看着这些参天古树,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华大学校园是我国大学校园面积最大的,所以每个学生进校第一件需买一辆自行车。在清华的校园里,密集的自行车也是一景。</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些都是清华学生的雕塑作品,自己有一件雕塑作品被留在母校,当然是值得骄傲一生的事情。</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位于清华大学北部, 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学生公寓,共有26个楼,建有23栋高7—15层的高低错落的各式现代建筑,高层备有电梯。紫荆公寓,设施先进,拥有现代化的网络接口,占地28.4公顷,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可容纳22400名学生。</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了解清华的都知道,清华最牛的是清华的本科学生。一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年那么多学生参加高考,只有最顶级的极少数学生被招入这所大学。也只有身在其中的那些原在某地总是第一名而在此却只能垫底的学生才知道什么是清华大牛。</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华的球场,我每次路过都有学生在运动。讲到清华学生爱运动,就一定要讲中国第一个体育教授:马约翰。  在清华校园里,马约翰的雕像屹立在清华西区体育馆南侧,他和梅贻琦、蒋南翔、朱自清、闻一多、梁思成等教育家、国学大师、科学巨匠排在一起。在十二个雕像中,他也是唯一一个因体育而被奉为“名家”的教授。  1911年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14年,马约翰应聘来到清华,最初担任化学系助教,随后改到体育部任教。  他曾回忆:“我初来清华时教化学,对体育也很关心。有一次,跟校长谈进一步发展学校体育问题。因为有了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清华每年要送出100名学生到美国,送出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东亚病夫’……我怕学生出国受欺侮,被人说成中国人就是弱,就是东亚病夫。”  1920年,马约翰接替美国人成为学校的体育部主任。此前,清华已经在实行“强迫运动”:即每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四点到五点,图书馆、宿舍、教室一律关门,全校学生必须穿短衣到操场锻炼。但 “强迫运动”贯彻得并不彻底,锻炼时间内仍有人躲在树荫、墙角等僻静处读书。马约翰到清华以后,一到锻炼时间,他就拿着小本子到处寻找,不是为了记名字、给处分,而是说服那些躲起来的学生出来锻炼。  他还制定了至今看来仍很严厉的规定:学生在校学习8年(1911至1928年,清华正式名称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生12-14岁入学,学制8年。),必须通过“五项测验”指标,从百米跑,到铅球,到足球篮球的基本常识——不过关者不能出国留学。  当年,著名学者吴宓跳远只能跳到3米5,而3米65是及格线。吴在被马约翰扣了半年,体育及格后才得以去美国留学。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刚入学时,身高只有1.49米,体重不到50公斤。在马约翰的督促下,钱伟长在大学期间从没停过一天运动,成为清华著名中长跑运动员。  作家梁实秋在毕业前的体育测验中,游泳一直不过关,补考时,他拼尽全力游完全程,才得到马约翰的肯定:“好啦,算你及格了。  科学家周培源也是在马约翰的调教下,获得过清华三个中距离赛跑项目的全校冠军。  晚年的梁思成常笑着对后辈说:“别看我现在又驼又瘸,当年可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单双杠和爬绳的技巧也是呱呱叫的……我非常感谢马约翰。想当年如果没有一个好身体,怎么搞野外调查?在学校中单双杠和爬绳的训练,使我后来在测绘古建筑时,爬梁上柱攀登自如。”  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先生回忆清华诸多名师,也对马约翰念念不忘:“在那时以及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能克服许多困难和挫折,是与在清华八年里强迫性体育制度分不开的。具体讲,马约翰教授培养起了很大作用。”  在马约翰的力主下,早期清华先后成立了足球、篮球、网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水球、长跑、游泳、滑冰、拳击等十多个代表队,为清华成为一所真正的“现代型”大学打下基础。  1929年底,马约翰率领清华足球队参加华北体育联合会第六次比赛大会,夺得冠军。当年校刊这样记载:夺冠消息传来,全校像大海里的波涛似的欢腾,每个人内心都是愉快的火焰在燃烧,到处贴着大标语,‘我快乐得要打滚’、‘我愿为你们脱靴’。球队回校时,人们把马约翰等从学校大门一直抬进大礼堂,以示庆祝。  自此,体育已然成为清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在这一时期,清华诞生了20多个全国冠军,成为中国的“体育重镇”。  上世纪50年代,清华校长蒋南翔说过,清华于1911年建校,马约翰1914年到清华,服务清华的历史差不多同清华的校史同样悠久。“所有在清华上过学的学生,差不多统统受过马先生的热心教诲。”  每一个在马约翰任教期间在清华求学的年轻人都曾听到这样的教诲:“Boy,太瘦了,这样太不行了,要好好锻炼。”有清华学子这样描述马约翰的体育课:他有一股劲,总瞪大眼睛,双手攥拳在胸前挥动,不断说:“要动!动!动!”  1957年11月29日晚,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全校体育干部会上说:“你们看,马老今年已经76岁了,还是红光满面。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后来,这句话在清华演变为一个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至今,在清华大学,男生在3000米和引体向上、女生在1500米和立定跳远上必须达标。  更为重要的是,清华大学校园内以“马约翰”命名的体育比赛大大小小有42个项目,从百米跳远到健美操,踢毽子等等。有清华学生自豪地讲:“我们的‘马约翰杯’比奥运会的项目还多。”</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紫荆公寓也是清华建校90年来最大的建设项目。按照本科生四人一间、硕士生二人一间、博士生一人一间的标准进行设计。我们住在最高的那一幢,一人有一独立的学习空间。</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913年近春园并入清华大学校区,统称清华园。此一景点在清华校内常被称作荒岛或荷塘,1979年清华大学重修荒岛上原有的建筑,成为近春园遗址公园,现常作为校内师生员工休闲的场所。在我拍照时,亭子内传来歌声,一群教职员工在尽情歌舞。</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在这样好风景区休闲,身心当然愉悦。</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华到处都是这样的大树,游览了这样的校园,你再去看那些满是水泥坪的校园,你会理解什么是水木清华。</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是通往两校门的林荫道,也非常漂亮。</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从清华西门出去就是中关村大街,站在这条大街的人行天桥上往两边一看,一边是清华,一边是北大,这条大街就这么牛。</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看着这美丽的清华学堂,我想起了清华的一位校长梅贻琦先生。自1914年由美国学成归国,梅贻琦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职务。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1955年梅贻琦由美去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担任校长直到1962年逝世于台北。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终身校长”。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梅贻琦在清华有两句名言,一句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另一句是:“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清华大学不会去跟别的大学去比教学楼的大小,而是比教学楼里上课的是不是大师。</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清华之美,博大精深,远不是几张照片和几段文字所能描述的。但我还是希望能呈现哪怕是一首小诗,采摘哪怕是一朵小花,描述哪怕是一滴露珠,都能折射出清华之美的一丝光芒,让还没去过清华的你心存一些美感,留下一份念想。当你有机会走进清华的时候,这份清华之美就会象一首抒情的诗歌在你耳边低吟,就会象一条清澈的山泉在你心底诗意流淌。</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摄影:戴奇林撰文:戴奇林</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