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步步高》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步步高》的作者吕文成,一生当中曾长期从事广东音乐的演奏、撰曲等工作。在《步步高》中他创造了大起大落的旋律和递升、递降的严整曲调,表现出一种朝气蓬勃、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情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乐曲的创作中大胆采用新的表现手法,依情谱声。乐曲一开始,开门见山地迸发出一种奋发向上的情调。乐曲进行当中,常通过乐汇的重复以积蓄力量,向新的层次运动,或是渐层高涨,或是渐次下落。旋律线升降有序,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该曲的命名应该说与乐曲在结构层次上的递升递降有关,给人以更上一层楼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广东音乐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部分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一步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当时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一种由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它适应着戏曲伴奏、街头卖艺或者婚丧喜庆的需要,风行一时。后来又出现了“宝字”的名目,用以专指在唱曲间歇时丝弦乐队自行演奏的“过场”一类的“小调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种演奏因同样受到听众的欢迎,便逐步演变成为独立行当。广东音乐就是沿着“宝字”的路子发展起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西洋音乐进入我国后,广东音乐接受了它的某些成分,使自身从曲调到演奏器械、手法都有进一步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早期乐曲,音符较散,节奏也缺少变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新的特点,在曲调进行中加有多种装饰音型,称做“加花”,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1年以前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时期,它最初形成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很盛行。清末,在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着不少“过场”——“又名宝字,即丝弦乐队当无唱曲时,各弦合弄之谱也”、“小调谱”,广东音乐即在这些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段时期使用的乐器有二弦、提琴(非西洋提琴也,中国乐器,形制与板胡相同,约在明代就出现)、三弦、月琴、笛(或箫)组成,俗称“五架头”,又称“硬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世纪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曲达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传于海内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禅院钟声》等。解放后,广东音乐又有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其中如《鱼游春水》、《春郊试马》、《山乡春早》、《喜开镰》等。亦广为流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