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国古村落一一石堰坪

神匠古建 刘木匠

石堰坪村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东南部,因为所处地方四面环山,形似盆地,恰如堰塘,还有大量石壁,所以取名石堰坪。它距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48公里,距桃花源70公里,距沅陵伍强溪50公里,地处三处风景的大旅游圈中心地带。全村面积1700公顷,182栋吊脚楼,核心保护区85栋。这里古木参天,植被完好,村落古建筑保存完好、环境优美,土家民俗风情浓郁,是中国南方保存最原始的土家部落之一。 记得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胡彬彬教授讲过“小村落,蕴含大文化”。 村落是基础,文化是内涵。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无比崇高的地位与价值。“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不同的村落建筑,实际上反映了相应的村落原住民的文化理念,折射出以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风与习俗为重要内容的不同的文化内涵。 石堰坪村古老的土家族吊脚楼散落在这群山环抱的田园风光中,它们继承了我国建筑史优良传统的形式,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这里的吊角楼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吊脚楼一般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石板铺路,木板装壁。 石堰坪村吊角楼正屋都是建在实地上,正屋的中间地带,称为“堂屋”。 一般不设门窗,直接向外开敞,堂屋内不设天花板,直接可以看见房屋的屋顶梁架,屋内很少堆放杂物,显得宽敞明亮;堂屋内设神龛,供奉祖先牌位或者“天地国亲师位”。这一布局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天祭祖”的宗教礼仪,这是土家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风民俗的延续。很多的礼仪活动都是在堂屋里举行,是用来祭祀祖先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是迎接客人、休闲娱乐、待客用餐的地方。它是整栋房屋的核心。 堂屋的左、右两侧的叫“人间”,以中柱为界,用板壁隔成前、后两间,用天花板隔成上、下两层,前面作火塘,后面为卧室,在火塘的正上方装置一个垂铁链吊铜鼎罐,火塘上方进行熏制腊肉。一般情况下,父母住左边(又称“火铺堂”),儿子媳妇居住住右边。堂屋是土家族的精神中心。 厢房(即吊角部分)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厢房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  厢房与正屋交会的地方称为“转角屋”,即“磨角屋”,多在此设灶台做厨房使用。 石堰坪村落散藏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活态的证据。被世界自然遗产基金会总裁安迪誉为“中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经典”。 流水潺潺绕村而过,不时有村民赶着自家的耕牛慢悠悠地从田埂上走过,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怡然自得而又富有诗意。人在其中恍于置身世外桃源。 傍晚时分吊脚楼里亮起了点点温暖的橘黄色灯光,吊角楼的根根木柱撑起一栋栋小巧玲珑的房子,也撑起了一个个甜蜜温暖的家庭……   石堰坪村现居住有土家族982人,共有34个姓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全姓。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600多年前,在明朝初年的大移民中, 石堰坪村的先祖从江西一路西行,进入湖南。最初的石堰坪对于这些远道的拓荒者并不是太欢迎,野兽出没,瘴气弥漫。最主要的是缺少可以耕种的土地。在这场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勤劳的人最终生存下来。扎根下来的人们深切体会到土地所赋予他们的安定与富足。也在丰收与歉收中深深的体会到只有付出劳动才会有土地的回馈。于是勤勤恳恳的劳作成为石堰坪人与土地打交道的方式。也成为石堰坪先祖们留给后世最丰厚的财富。 600多年来,石堰坪人早已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但今天,他们依然遵照先祖们的嘱托,用勤恳的劳动换取安定的生活,勤俭出富贵,懒惰出贫穷这句来自生活的智慧,被全氏的祖先们用文字的方式记录在家族族谱中。先祖们希望他们的后世子孙通过家训家规了解勤恳对于族群的重要性。在族谱中,对勤勤恳恳有着详细的描述。在家规中,以劳作为要义的“重农桑”也被列在前列。石堰坪地处山区,耕地稀少,需要依地势开田拓地。族谱中对重农桑的解释详细到山地和平地种植什么作物。说明石堰坪人深知勤恳耕作是整个村庄以及整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基础。因而人们对于田地,对于耕种抱有一种特别的态度。 由一村及一地,由一地及一省,复可及国。石堰坪村不仅存留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核精神,而且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理想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正是历朝历代无数像石堰坪村这样的中国传统村落的原住民,他们通过代以相继的身体力行、忠实践行,使得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光大和创新,铸就了我国传统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社会品质和国家民族文化精神。 辛勤耕作是石堰坪村人对生存的最基本的诉求,而他们对勤恳更深刻的理解便是勤奋读书。耕地与读书被视为全村最重要做的两件事情。全氏先人在族谱中专门列出“勤勉读”要求后世子孙,凡未到劳动的年龄,都应该立志青云之上,勤心与黄卷之中。他们鼓励后人读书有2个意思,一个是体现勤,勤劳过后你才明白道理,另一个也鼓励自己的后人努力学习超过别人,学有所长,更让他们开拓见识,懂得除了家之外还有国,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虽然石堰坪没有出过文学巨匠,名垂千古之人。但是在勤勉读的祖训下历代都有从山中走出的学子,抗战期间,还有2位全氏族人弃笔从戎考上黄埔军校而报效祖国之人。 今天,石堰坪村的人民因为勤劳而受益,山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长年的劳动,让他们身体格外健康。村里600人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5位,而且大多都还能下地劳作。勤俭生富贵,懒惰出贫穷。这个富贵不但指物质的富裕,更是精神之尊贵生命之珍贵。长寿、好学、勤俭、坚毅、安详正是中国人讲的大富贵标志,这些是,过去是,现在还是石堰坪村最茂盛的庄稼。 对石堰坪村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既是当前文化传承、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需求,更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直面的课题。文化要繁荣,但必须先呵护和守护好自己的民族文化,要守住文化的“根”。文化需要创新,但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先决条件。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是不能出现断层的。试想,当所有的传统村落连同那些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的古老遗物,都消失殆尽;当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步步逼进下,呈现日趋渐微的态势之时,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优越性还能在哪里得以体现?当所有的洋建筑都在华夏大地彼此无序模仿时,我们昔日光辉灿烂、璀璨夺目的传统村落文化还能以什么样的形式和内涵得以呈现?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除了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以及便捷的物质享受之外,更需要健康强壮、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石堰坪村随处可见的家庭家族观念、亲孝礼仪和社稷家国观念,毋庸置疑将是当今社会信仰缺乏、道德滑坡的拯济良方。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石堰坪村是湖南,乃至全中国和世界保存最为完好和最为典型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国家将传统村落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和华夏文明的重要构成,石堰坪村成为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古建筑群还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国家大笔的文保资金的注入石堰坪村,在这种形势下,尽可能地保存、抢救、记录石堰坪村遗物,已经成为国家和时代赋予我们重任。 如今, 石堰坪村古建的修缮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神匠古建作为本次修缮的施工单位因深知责任重大,所以更是精心尽力。 图文编辑: 神匠传媒 刘利 18908473488 本次公司广告软文中出境人物是湖南省文物局领导、张家界市文物局领导、永定区文物局领导、湖南文物界专家教授。神匠古建非常常感谢大家的器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更加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以回报领导的深情,社会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