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女王的行宫温莎城堡中一个大厅的门旁,看到一幅清代装束的中国人肖像。 这幅题为《中国皈依者》的肖像画深深吸引了我。他是谁?工作人员当时只说他确实来自中国,很有才华却没没无闻。
之后导游小徐告诉我们,他是有名的,叫沈福宗。
回国后上网一查,此人果然有来历,英文维基百科和中文百度都有对沈福宗(教名Michael Alphonsius Shen Fu-Tsung)的介绍。美国耶鲁大学一位教授还专门研究他,并来中国讲过他的故事。
沈福宗于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生在江苏江宁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有专家考证他的父母是皈依的天主教徒,他幼氶庭训,也成为天主教徒,但也读了孔孟儒学,却没去考科举。他认识了在江南传教的比利时耶稣会教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跟他学习拉丁文。沈福宗是几岁认识了柏应理,跟他学习拉丁文的?没见材料上讲,只道柏是1659年来中国传教的,那一年他36岁,沈福宗两岁。柏在江南的交友圈以书香门第的文士为主,其中著名的有吴渔山和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的孙女许太夫人。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柏应理回欧洲向罗马教皇汇报在中国的传教工作,他推荐了五个中国教徒伴随他一起旅欧,但最后只有不到25周岁的沈福宗与另外一个年轻人得以成行。而他们当年12月从澳门登船启航后,在印尼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又有所耽搁,最终只有沈福宗跟着柏应理于1682年到了欧洲。有材料说他随柏应理见了教皇英诺森十一世,但似乎不确切,不过他肯定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初修院学习过,学得还不错,也到梵蒂冈深造过神学和拉丁文。
资料上肯定的是,1684年,沈福宗与柏应理应邀访问法国,于9月15日见了路易十四国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见到法国国王的中国人。他将拉丁文版的《大学》、《中庸》和《论语》赠给了路易十四。9月26日,路易十四宴请沈福宗,沈应其请,展示了如何使用筷子和中国书法以及孔子和康熙皇帝的画像。
1685年,沈福宗应邀访问英国,又成为历史记载的到访英国的第一个中国人。访英期间,英王詹姆斯二世见了他,之后也邀请他出席宫廷宴会,并让宫廷画师克内勤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为沈福宗画了这幅肖像。
画作于1687年完成,詹姆斯二世国王将其挂在自己的卧室里。这时沈已接受詹姆斯二世建议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整理中国图书文献,结识了一些英国学者,同他们对中西方文化有相当深入的交流。
沈福宗之能见到英王,在时间上有很大巧合:詹姆斯二世作为最后一位笃信天主教的英国国王,正是1685-1688年在位。否则非天主教的国王对中国天主教徒是否有兴趣,是否能用拉丁文与其沟通,就不一定了。而1688年詹姆斯二世就在英国的“光荣革命”中被议会赶下了王位,黯然去国。接掌王位的是他皈依新教的女儿玛丽二世和女婿威廉三世。
不知道沈福宗对这场革命有何感受,但是1688年他己回到法国与柏应理汇合,然后继续在欧洲游历。
1692年,沈福宗在欧洲游历十年后,与柏应理一道启程返回中国。可惜船经莫桑比克一带时,沈不幸染上热病,不治身亡。时年35岁。
有材料说在沈福宗之前有一位生在澳门的广东香山县人郑玛诺(教名Manuel de Sequeira)1645年12岁时就随在中国传教的法国人陆德神父去了欧洲,在罗马的圣安德肋学院以一年十个月学完了四年的课程。他在1653年加入耶稣会,后还在罗马的学校教授拉丁文、希腊文法和文学。这期间他晋铎为神父,又继续读神学。1662年他去葡萄牙在哥因勃拉大学就读,曾受葡萄牙国王召见,于1666年乘船回国。这是有记载的第一位求学欧洲的中国人。
对这两位孤独的先驱者,我们都深怀敬意。但是在英国和法国王宫都留下了图形资料,并至今还在温莎城堡的宫殿里默默望着我们的沈福宗,似乎更容易引起我们的遐想。一介布衣孤身远行,先后面见两位国王又与完全陌生的交际场周旋而表现得如此淡定,他的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虽然沈福宗35岁丧身异乡,没有留下什么文献遗著,但是他却通过这幅肖像画透过300年的岁月看向我们,令我们难忘。 这是那位宫廷画师的自画像,与沈福宗的肖像一样,都是百度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