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火人节”

贺延光

享受“火人节” ——写文:杨倩 摄影:贺延光 “美国人真会玩儿!” 一位来自大陆的中国人说。此时,他的头被几层纱巾和口罩裹得只露着两只眼睛,龟缩在欲被沙尘暴撕碎的帐篷里。而那些老外,或坐在响着重金属音乐的彩车里行进,或奋力蹬着蹬不动的自行车行走,大呼小叫,仿佛尽情在享受自然的洗礼! 这就是著名的“火人节”。它源于两个青年人1986年在旧金山海滩创办的燃烧仪式,现在竟然移植到了内华达州的黑岩沙漠,成了连续八九天又一票难求的最疯狂、最怪诞、最时尚的大party 今年劳工节前后,“火人节”在这处荒无人迹气候恶略的地方,一下聚起了7万多人。参与者除了来自各地的美国人,还有三分之一来自欧洲,也有阿拉伯人和太平洋彼岸的近百名中国人。 这些人有律师、医生、艺术家,其中包括世界著名公司的CEO,他们中有不少人已来过数次,中国客人里就有二十几位各类公司的大佬,还有几位高学历的女孩儿,她们是网上结伴拼车来的。 一位住在洛杉矶高档社区的韩国裔IT人士说,我太太全职照看两个孩子,一家人全靠我养活,我工作压力太大。这次我是一个人来的,我要结识新朋友,我要狂欢,我要释放!另一位中国人是有着几百家连锁店的老板,他已来过多次了:我非常享受这里营造的氛围,我还要考察把它引进中国的可能性。 参与“火人节”必须遵守的十大法则是:包容;赠予;去商品化;自力更生;共同努力;表达自我;公民责任;不留痕迹;参与;直观体验。 “火人节”的营地是一个大扇面,参与者在报名时就被划分好了驻地,一切按部就班。人与人的相遇相交则毫无逻辑和预期可言,当你去流动洗手间的路上,就可能被陌生人拦下,灌上一杯wisky并塞进一口酸黄瓜。至于被语言不通的人拉进帐篷疯狂起舞,更是司空见惯了。 在一个开放式的帐篷里,坐了五六十人,他们在东欧老师指导下,先攒劲儿后放松,接着完全躺倒在随机指定的伙伴怀里,以体验信任的感觉;另一处,一位画家带着初学者们画油画,其中一个小女孩mina把青蛙身上所有的疙瘩都画成了黄色的笑脸;也有不少人喜欢上了俄勒冈那群老爷子带来的自动弹奏钢琴,尝试着用踏板控制节奏演奏一曲歌剧魅影或者雨中情怀旧;还有一处帐篷里围坐着各国的女士,在聆听两位拿着阳具模型的女老师“言传身教”,当然,好奇的男士们一律被挡在了门外。 “火人节”可供游览和体验的三四百处景点让人目不暇接,许多人白天夜晚都处于兴奋状态。这里的吃住行全部自己解决,除了主办方提供的冰和咖啡需要付费,其它一律禁止买卖。酒吧、吃冰激凌的小铺都免费,连坐小飞机上天观光也不花钱,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排队等候就是了。 神庙,全木型结构,这座屹立在荒漠中的标志性建筑显得格外神圣。二十四小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他们在狂欢时刻没有忘记用自己的方式追思失去的亲人,也有人在为世界和平祈祷。有的人口中念念有词,有的人脸上泪流满面。 焚烧神庙,是“火人节”的最高潮。那晚,人们顶着狂风聚拢在它的周围。与头晚烧“人”的狂欢不同,当庙里燃起火光的一刻,数万人马上安静下来,没有组织,也没有人指挥。男女老少的脸上映着红红的暖色,眼睛凝望着那熊熊烧起的烈焰----整整四十分钟,鸦雀无声,震撼无比! “火人节”,人与自然在一起,信仰与友爱在一起! 驶向沙漠。 宿营地。 山下新建一座城。 霞光。 骑车逛景点。 心境。 伴着风沙听讲座。 夜幕。 纱裙日。 中国营地。 大漠孤舟。 免费的酒吧。 欢聚。 木塔晨曦。 一夜未眠。 “火人”地标(杨倩摄影)。 行为艺术。 回归自然。 夜半时分。 神庙里的舞者。 一路走来。 点路灯的队伍。 交通工具。 爱。 悦耳的琴声。 追思亲人。 椰树下。 风卷残阳。 一个人的舞台。 夜炊。 思念。 沙暴行。 集合的消防员。 燃烧的火焰。 守候余光。 “火人节”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