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的一生

國繁

<h3>  前言</h3><h3> 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名,牟尼是圣人之意,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古时的释迦族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印度的东北部,现在的尼泊尔境内。(遗址已无遗存)</h3><h3> 释迦牟尼出生的时代,相当于中國的战國中期,与孔子相仿。同样是;为世界,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两位“圣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h3><h3> 我不是佛教徒,也许将来也不会成为佛教徒,对佛学的理解也不够深刻。释迦牟尼不是佛教的第一人,但他,发扬光大了佛学教育、佛学思想传遍全世界,至始佛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受人无限尊崇的佛祖;是人而不是神,这却是真实的。起码在获得觉悟之前,他曾有过疑惑和痛苦,但他有着超出常人之处,是以已之苦推及众生之苦,从而生起解脱之无上悲愿。他能毅然舍弃被常人所羡慕的地位、财富、家庭而出家。断除各种无明烦脑,觉悟到宇宙人生的实像!</h3> <h3>  一,佛祖出生</h3><h3> 迦毗罗卫國,国王净樊,王后摩耶,夫妻恩爱,结婚多年未曾生育儿女,国王己50多岁成天为继承人发愁;就在王后45岁那年,一次睡眠之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已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h3><h3> 國王询问占卜师,师说;恭喜王后已怀孕,定生王子,王子前世为六牙白象转世,必成千古圣人。光耀释迦族,国王夫妇甚是高兴。怀胎十月,一朝分娩,按古印度的风俗,王后属头胎,一定要回娘家生产,丈夫不可随行。</h3><h3> 在一个春未夏初风和日丽的日子,国王派人用大象载着轿子,随从侍女若干回到了,摩耶王后的娘家“天臂城“。途中经过迦毗罗卫城与天臂城交界处的兰毗尼花园,王后下轿到花园休息,当走到一棵葱笼茂盛的无忧树下,伸手去抚树枝时,惊动了胎气,就在树下生了太子。那年是公元前565年,翻译成中國农历正是四月初八,佛教把这一天定为“佛诞节”或称“浴佛节”。</h3><h3> 后世传说;太子降生时天空中来了许多天王和梵神,恭敬的撑着傘盖,为佛陀母子遮风挡雨。无数的天人都来赞美太子,未来的佛陀降临。<span style="line-height: 1.8;">虚天飘渺的空中,有九龙吐水,为太子净身,诸天响起音乐。雨妙香华,供养太子,十方大地,六种震动,一切众生皆受快乐。地上涌出冷暖二泉,香冽清净。太子出生后,无人扶持即能走路,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视四方,走了七步,地上出现了一朵连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合奏,诸天齐颂!</span></h3> <h3>  二,家人期盼</h3><h3> 摩耶王后,生下太子之后,迦毗罗卫全國不断出现吉兆,混浊的江河水变得清澈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和睦了。净樊王听到摩耶王后在兰毗尼花园生下了太子,心里非常高兴;派人把她们母子接回王宫,太子出生的第五天,净樊王请来了全國著名的学者,为太子起名,几经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太子叫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是“吉祥”和“成就一切”。释迦是其种族,牟尼意为“仁,忍,寂”释迦牟尼意译“能仁,能寂”是世人对他的尊称。</h3><h3> 摩耶王后生下太子七天即病逝,净樊王悲痛不已,于是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接入官中,托付她抚育小王子。姨母仁慈,秀丽端庄,性格温柔贤惠,对王子视如已出,精心抚育。并有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代领玩耍。小王子在姨母的小心呵护下健康成长。</h3><h3> 悉达多太子出生不久,早有预言家阿斯佗仙人来王宫给太子佔相。当他看到太子,先是惊喜后又悲伤落泪。太子相貌庄严,人间无二,如能继承王位,定能以威望统治四方天下,因此我为国王高兴。但据我观察太子必定要出家修道,并能得到最高成就,定成为人们至尊的导师,拯救世人脱离苦海。净樊王听了又喜又悲,他希望太子成为轮转王,做一统天下的君主!</h3> <h3>  三,成长</h3><h3> 悉达多太子,幼年的时候就有多思的习惯,世间有许多现象被他看到之后,很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在传统的王耕节时,国王在这一天要亲自去耕种土地。净樊王带着悉达多太子来到田野,太子看见农夫赤身裸背在烈日下吃力的劳作,耕牛被绳索拴着,被皮鞭抽打的皮破血流。犁铧翻出来的蚯蚓被鳥雀啄食,鸟雀又被蛇鹰吞食,这一幅幅弱肉强食的场景,使王子感到痛苦,他无心游玩,就走到一棵阎浮树下静坐沉思。有时能自然升空许久,国王和王妃都非常惊奇,不由得朝太子礼拜。</h3><h3> 悉达多太子相貌奇伟,天资聪慧,七岁开始学习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到十二岁,太子已经掌握了印度当时最高学术即“五明”和“四吠陀”。十二岁的悉达多太子开始习练武术,很快就练成了骑马、射箭,击剑,并成为通达兵法的能手。在一次大比武中他曾勇夺冠军!四周观众,欢呼贺彩!鼓掌声如雷鸣,净樊王骄傲的笑啦!</h3> <h3>  四,成婚</h3><h3> 净樊王发觉王子对人世间苦难情景思虑太重,深怕太子产生厌世出家的念头。国王为太子建造了冬天防冷、夏天防热、雨天防潮的宫殿,称三时殿;每天按排上百的美女为太子歌舞,太子在16岁的时候,就为他娶了表妹耶输陀罗公主为妃,企图用生活享乐来束膊太子,让他放纵情欲,沉迷娱乐。但是这一切并未引起太子的多大兴趣,反而使产生了厌烦感,更引起他深远的思考。人世间有许多的苦痛和烦脑,一味的追求享乐就能解决吗?人生短暂,享乐到何时?悉达多太子,陷入了无尽的思虑之中!</h3><h3> 悉达多必需摆脱这一切,他知道父亲在防备他,世上做父亲的不管是國王还是平民,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过份贪图享乐,放纵情欲。但他这是无奈之举,有此无奈,适得其反。婚后的悉达多生了儿子,他给儿子起名“罗睺罗”,这名字的意思是“覆障”,就是潜伏的一种障碍。悉达多早就有出家修行的心思,他害怕因为有了儿子,有了家庭,为此而增加留恋的情感。也有把“罗睺罗”解译为“圈子”,就是说有了儿子,有了家庭,就有了束缚。就像被圈子套住了一样!</h3> <h3>  五,出游</h3><h3> 净樊国王发现悉达多太子,每日里总是闷闷不乐,是想改变一下方法;就让太子坐马车出去游玩。并先诉驭者,到最热闹,最美丽的地方去,可太子真的不喜欢,他只喜欢到幽静的地方去。他请驭者赶车出城。</h3><h3> 这天他们的车刚到京城的东门,就看见;一个须花全白,弯腰驼背行走艰难,还不断呻吟的一个老人。悉达多感觉,衰老是人人都逃避不了的命运,儿时受到父母的宠爱,青年时英俊潇洒,壮年精力充沛,而到了晚年只能在病痛中度过。</h3><h3> 又一日太子乘车向南门走去,看见一病人滿身生疮流血,一边走一边痛苦的呻吟着。太子知道,疾病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人的一生不知要有多少次的病痛折磨?简直难以想像。</h3><h3> 接着, 悉达多太子又来到西门,看见几个人抬着一个死人,亲属跟在后面悲痛的嚎哭。悉达多太子毅然向父亲提出;他要出家的请求,父亲听后,如雷轰顶,流着眼淚,要求他留下来,可以尽快接替他的国王职位,悉达多向父亲提出;如能满足他的四个要求,他可以不出家。一没有衰老,二没有疾病的痛苦,三没有死亡和恐怖,四所有的东西不生不灭。</h3><h3> 净樊王没有办法说服太子,只好派人看护,阻止他离开王宫。</h3><h3> </h3> <h3>  六,出家</h3><h3> 悉达多太子絲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在二月初八日晚,(中国农历)他悄悄起身,先来到妻儿卧室,凝视着熟睡中的耶输陀罗公主和儿子罗睺罗,默默向她们告别;毅然转身离开了父亲为他建造的宫殿。世事是这样的虚假,我不能再有踌躇,要赶快离开这里去寻求解脱的地方。</h3><h3> 悉达多太子,来到了马厩,命自己的一个随从,牵出两匹马来备好了鞍子,他们主仆二人扬鞭打马冲出了城门,一路向东。天上只有半轮明月,万象寂寂都在睡眠中,唯有悉达多太子的坐骑象流星一般。天明的时候,已到了百里之遥的阿拨弥河,河边上有个罗摩村,太子就在村边的森林里休息。他见这里森林繁茂寂静无哗,甚是高兴;命仆人回宫里去,仆人不肯,他不想离开太子。太子生长宫中,享尽尊荣,如今我怎能抛下太子,把他一人留置在森林之中,伴随荆棘虫兽,经受诸多苦难险患呢?太子回答;我是为了解除生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宁。说罢,若不斩断自己的须发,又怎叫出家?随后拿起刀来,割断了自己的头发,叫仆人回宫,把长发交给父亲,告诉父亲自己以经出家了,并把衣物带给姨母留作纪念。佛经上说;悉达多太子改装为沙门时,(修道者)梵神出现在天空,为太子奏鸣仙乐,随着音乐声起,众仙给太子送来了衣物。</h3><h3> 仆人回报国王,禀明太子已出家,净樊王悲伤不己;派了阿若侨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河罗拘利五人跟随王子。</h3><h3> 悉达多王子,将竭尽全力去寻找甘露不死之乡!</h3> <h3>  七,修行</h3><h3> 在访问苦行林修行人时,他不满意他们的做法,认为他们的教义并非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悉达多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和概念都在生与灭中变化着,没有永恒的幸福。而种种痛苦却是无休无止的,他必须找出解脱之道。他又来到尼连禅河边的加阇山,在苦行林及山洞里修习禅定,每日仅食一麦一麻,达六年之久,才结束他的苦行。</h3><h3> 结束苦行的悉达多太子,先来到了尼连禅河中,洗去了他六年的积垢。随后他接受了一名难陀,(牧女)供养的牛奶;为度众生,他必须保证智慧年寿,接受供养补充体力,一个月以后,他恢复了体力,还象当初一样健壮。</h3><h3> 这时跟随他的五个人,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去了波罗奈城的鹿野苑,继续他们的苦行。悉达多太子体力恢复的很快,当他再去找那五个人的时候,他们却躲起来不见。他没有办法,只能自己一人向一个叫伽耶山的地方走来,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菩提树下,拾了一些柔软物舖好坐下,他面向东方,结跏打坐,并发誓;“我若不能证到无上大觉,宁让此身粉碎,终不起座”!</h3><h3> 他一心正念,以深入静虑的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进入一种醒悟,智慧涌现,光明到来的状态。</h3> <h3>  八,成佛</h3><h3> 悉达多王子,成佛的路并不平坦。佛经上说;魔王波旬害怕太子的觉悟,阻挠他圆成佛果,派三名魔女来诱惑他,使用爱欲,乐欲、贪欲都无济于是,絲毫不为他所动。使魔女自见恶态,引诱不得成功,便使出恶毒计谋,来害王子,怎奈王子有天神护法,百毒不侵,驱散魔鬼匍匐前进而遁。释迦太子苦行六年,己把心中尘垢灭得干净,烦脑断尽,达到智慧园满。心中的智慧的光明完全显现出来,有说太子在菩提树下趺坐48天,又有说坐了21天。他禅定中示现了种种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三世一切事情,洞见三世因果,就在十二月初八夜睹明星,黑暗见白日,刹那间战胜最后的烦脑。获得了最后的觉悟,而成了大智慧的佛陀。</h3><h3> 释迦太子,出家时29岁,又有说27岁,成佛时年35岁。释迦太子悟到真理;即完成了《四谛》、《八正论》、《缘起论》、《三法印》等著作。他的著作为佛教界完全认可,开辟了佛教界的新的时代,奠定了他的佛教界的领袖地位。从此再不叫他悉达多太子而尊称他为“佛陀”,简称为“佛”。<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日;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牲、恶道众生的苦厄一时休息。天鼓齐出妙音,满地盛开曼陀罗花、琉璃花和七宝莲花等!</h3> <h3>  九,传道</h3><h3> 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来到了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向过去跟随他的五个亲族弟子宣讲解脱生死苦海的--四谛法。五位弟子当时便证得阿罗汉果,解脱了生死,并且成为佛陀最初的五个出家弟子。佛陀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说法,佛教称为初转法轮。</h3><h3> 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不久,波罗奈城商会会长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糜烂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来;请求佛陀为他解除苦脑,佛陀听了他的讲述和自己当太子时,很是相似,决定收他为弟子。耶舍成为佛陀的第六位比丘。俱梨迦寻找儿子,来到了佛陀处,听了佛陀宣讲四谛的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佛启示也想出家。但商业上无人打理,佛教导说;信仰佛法不一定非得出家,于是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佛门弟子优婆塞,俗称“居士”。之后请佛陀去他家中受供,佛陀带着六名弟子到俱梨迦家中应供时,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皈依佛陀,作为在家的信女,佛陀收他为第一个优婆夷--女居士。</h3><h3> 由于传道的影响在逐步扩大,耶舍的父母之后,耶舍家中又有50多人皈依佛门。佛陀独自一人,来到了伽耶山尼连河畔,他的目是度这里拜火教的首领,优楼频罗伽叶。佛陀指出;不去觉悟人生真谛,而一味的拜火,是不能解除人世间的苦恼,更达不到涅槃寂静的崇高境界。使优楼频罗伽叶真正见到了真理的火光,带领了他的弟子50多人皈依了佛陀。后来他又说服了他的两个弟弟各带250多人皈依了佛陀,这时的释迦牟尼佛陀的弟子以达上千人。</h3> <h3>  十,省亲</h3><h3> 释迦牟尼传道的速度非常快,每日里都有成百上千人加入。佛陀宣讲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以深入人心。大意说世间的一切都存在无常的苦,苦的原因是无常的集聚,必须根除欲望证入常乐我净的涅槃世界。</h3><h3> 佛陀的父亲净樊國王,听说;自己儿子己成佛,在邻国舍卫城祇园精舍说法,就派使者请佛陀回國一行。一是父亲想儿子,二是请佛陀为迦毗罗卫國的民众说法,佛陀答应父亲,回國省亲。当他见到父亲时,他说;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给父亲,我带来的只是佛法,我就以佛法来报达父亲的养育之恩。父亲听了佛陀讲法后皈依了三宝,成了佛陀在家的弟子,迦毗罗卫國的许多人都成了佛陀的弟子。于是佛教在佛陀的故乡风行。</h3><h3> 佛陀到后宫看望自己的妻子,耶输陀罗公主和儿子罗睺罗,一见面儿,公主就说;你好伟大呀?佛陀听了后,感觉到;这是自出家到成佛以来,第一个对自己不满的人,她指了指罗睺罗,你给他留下多少遗产?佛陀笑了笑说;财富再多也有用尽之时,佛法无边,将是世间万物之财富。</h3><h3> 在父亲逝世以后,曾经养育过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带领50多释迦族妇女要求,佛陀允许他们按正法出家修行,按照当时沙门的惯例,妇女只允许在家学道,夫人跪在精舍门外不起。佛陀提出妇女出家,除遵守一般戒律以外,还要尊守“八敬法”,夫人欣然的接受了,后来的姨母成为了第一个“比丘尼”。</h3> <h3>  十一,安居</h3><h3> 释迦牟尼曾教戒最初的60名弟子说;“应为众生利益,游行化教”。这就明确规定僧侣们的生活方式是游行乞食,化教四方众生,是没有固定居所的。特别是在印度这个地方,每年的六月至九月,阴雨连绵,江河泛滥。僧尼们游行困难,佛教还认为雨天行走很容易伤害草木和昆虫。为了坐禅,讲学,需要搭建一些竹棚草屋临时使用,在这个时期为安居期,后来出现了佛陀所说的“竹林精舍和祗园精舍”。从临时住所到固定住所,最后到僧房以至到寺庙的应运而生,一般的庙宇都选择在山里,僧尼们需要清静!僧尼们从此有了固定住所,冬天可以御寒,夏天可以避暑。</h3> <h3> 十二,佛陀说法</h3><h3> 离王城不远处,摩诃沙罗陀村有个大富豪,名叫大迦叶,(迦叶尊者)他聪明博学,是婆罗门种姓最受人尊重的杰出人物。这时的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说法,声名威震,皈依者如云。当时的大迦叶只持观望态度,他想等一阵再说;时间一长,真正领会了佛学的深奧,佛陀的伟岸。最终拜倒在佛陀的脚下。请求佛陀收他为弟子,佛陀说;你跟我来吧,未来的佛法流传需要你。</h3><h3> 释迦牟尼成佛四年的时间,相继皈依佛陀的比丘尼2250人。大迦叶重视苦行,少欲知足,因此有头陀苦行第一的称号。</h3><h3>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王舍城说法时,城中有一个叫“鬼子母”的药叉女神。鬼子母生了很多的孩子。这天有人向佛陀反映,城中丢孩子引起人们的恐慌,有人怀疑是鬼子母所为。佛陀将鬼子母的小儿子藏在钵内,鬼子母丢了自己的孩子很着急。来求佛陀帮他找回孩子,佛陀说你丟了孩子知道着急的,别人丟了孩子也和你是一样的着急。佛陀把孩子还给了他,并给他授了三归五戒,后来他做了天下孩子的“保护神”。</h3><h3> 在舍卫城北郊萨纳村庄里,住着一个力大无比的壮汉,名叫央哥马罗。他信外道,师付告诉他要杀一千人,当他杀了999个时正看见他的母亲,为了凑满人数,正挥刀要杀其母亲时,佛陀赶到,给他说法,并讲了羊羔跪乳,乌鴉反哺的故事,叫他放下屠刀,否则他死后将要下地狱的。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即成佛的典故。</h3> <h3>  十三,众生平等</h3><h3> “众生平等”是佛陀一生追求的目标,在古印度的社会里,等级森严,根本就没有平等可言。佛蛇听说老比丘病了,就带着弟子阿难陀来看他,佛陀为老比丘擦洗身子,为他上药,并安慰老比丘安心养病。佛陀针对这件事教导别人,老比丘过去不喜欢帮助别人,才有今天别人不愿帮助他的结果。老比丘做错了事,但你们不帮助别人也是错的,人与人之间并无贵贱之分。你们一定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才对。</h3><h3> 佛经上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就提出;“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和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平等主张。因此佛教受到当时被奴役的下层人士的欢迎,经常有农奴、佣人逃到佛陀处寻求保护。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他曾教诲过一个残酷虐待佣人,名叫诺纠玛拉的女主,佛陀明确主张,主人定要给佣人一定的自由权。他的这种主张,对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起到一定的缓合作用。</h3><h3> 在古代印度实行的是种姓制度,把首陀罗的男子与其它种姓女子生出的混血儿,在法律上被认为是最低贱的人,只有做一些最低贱的工作。在舍卫城有个叫尼提的挑粪者,当他遇到佛陀时,会把头低下,赶紧的走开。但佛砣主动去找他,后来尼提跟了佛陀出家修行。这是伟大的平等精神。当时的宗教人士地位很高,被视为高贵者,这也体现了佛陀“众生平等”和“不舍众生”精神。</h3> <h3>  十四,佛度猴象</h3><h3> 摩揭陀國王舍城外,山峦起伏,林木茂盛,极多飞禽走兽,于是许多人操弓持弩,大肆猎杀禽兽。</h3><h3> 佛陀一日,在尼连禅河边上的菩提树下静思。一只狝猴手捧蜜果,一头大象鼻卷竹筒,内装清泉,跪在佛陀面前。佛陀睁慧眼询问其故。弥猴说道;我等原住山麓林中,家族数百,快乐生活。但王子游猎射杀我类,伙伴尽皆丧生,唯我幸免逃生,求佛救度。大象也说;我所居处附近有一恶人,对我象群十分凶狠。陷井捕捉,刀剑猎杀,我为避祸逃匿于此,幸遇佛陀祈求庇护。佛陀听后对象猴说;伤生害命滥施強暴的人难逃因果,你们欲要解脱苦厄,须止厄修善转为人身,出家修行。说罢与象猴同饮甘泉,分全蜜果。象猴大喜礼拜佛陀,发愿下辈转世为人身,出家修行,以求解脱。</h3><h3> 今河畔林中仍有佛度猴象遗地可寻。</h3> <h3>  十五,佛陀逝世</h3><h3> 在释迦族的皇亲中,有七位王子随佛陀出家,其中一位是他的堂弟,名叫提婆达多。有一次,他躲在山上,当佛陀走在山下时,他将事先准备好的大石头向山下推去,按当时的情况看佛陀,肯定是要被砸到的,结果只伤了脚指头。</h3><h3> 佛陀经过几十年的传教奔走。讲经集会三万多次,化度众生无数,当佛陀在他80高龄时,自知进入涅槃的时间要到了,佛陀还要抓住最后的时刻,为弘扬佛法尽力去做故而从王舍城出发向北方游行。佛陀在娑罗双树间即将涅槃之际,叮嘱弟子,应以法为师,以戒为师,要努力精进不要放逸。佛陀逝世后遗体举行了火化,摩谒陀国人和释迦族,将佛陀舍利分成八份,在他们各自的国土上建塔安放,这是有佛塔的开始。</h3> <h3>本文编辑 國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