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

國繁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 56--53</p> <p class="ql-block">  1,赫哲族居住地域广阔,自称较多,如居住在松花江沿岸富锦的赫哲人自称“那贝″;居住富锦至津街口的赫哲人自称“那乃";居住在同江、乌苏里江的赫哲人自称“那尼傲";这三种“那″均为“本地、当地″之意,贝、乃、尼傲是“人″之意等。</p><p class="ql-block"> 此外居住在下八岔地区、乌苏里江沿岸的被他称为“赫真″、“赫吉斯勒″,意为“下游人″或“东方人″。原居住松花江、混同江沿岸还自称“赫楞″。“赫哲″是从“赫真"变音而来,是“黑斤"、“黑津″、“黑金"、“黑哲"、“赫斤"、“赫金″等名称的同音异写。“赫哲″做为族称最早来源于康熙二年,传播于1934年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p><p class="ql-block"> “ 赫哲族″先民是肃慎族系的组成部份,历史上包含肃慎、挹娄、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唐代渤海国时期,赫哲族与黑水靺鞨有密切渊源关系,是其构成之一。唐开元十至十四年(722--726)唐宣宗先后封黑水靺鞨首领为勃利州剌史。黑水靺鞨之地设黑水軍、黑水督都,其首领封为督都;唐派长史监领,赫哲族先民归属其内。</p> <p class="ql-block">  2,赫哲族在辽代属于生女真的一部分。辽重熙六年(1037)设五国部节度使,赫哲族先民归属其内。金收国元年(1115),在松花江下游设胡里改路,赫哲族先民归屬其内。元代为女真水达达人的一部分,归属女直水达达万户府和女直水达达路等。明永乐七年(1409),奴尔干都指挥使司,赫哲族先民归属其内。明弘治年间,始归辽东都司管辖。</p><p class="ql-block"> 明代女真人分三大系统,即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赫哲族是野人女真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明未清初赫哲族先民逐渐从女真部分离出来。这为赫哲族共同体和民族认同意识奠定了基础。明未女真再次崛起,而其推动力来自建州女真。明初,建州女真主体胡里改部,斡朵里部和毛怜部分两部沿松花江南下,经过分聚离合,最后于明景泰初年汇聚于浑河上源苏子河至婆猪江之间。十六世纪未至十七世纪初努尔哈赤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十六世纪三十至七十年年代,努尔哈赤先后统一了女真海西、辉发、乌拉、叶赫各部,从1599年至1644年努尔哈赤对赫哲族用兵达十七次之多。</p> <p class="ql-block">  3,明未清初,“野人女真″分化出的虎尔哈、尔瓦喀两部。住松花江、黑龙江两岸者曰剃发黑斤,住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三江汇流左右者曰不剃发黑斤。剃发与不剃发黑斤原属同一“额登喀喇″。中国的赫哲族与俄罗斯的那乃人主要是剃发黑斤的后裔,被俄罗斯学者错划为乌尔奇人主要是不剃发黑斤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清政府征服赫哲族以后。用编户编旗两种方法管理赫哲族,进一步消弱,氏族残余势力,推动了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清入关前编入八旗的(佛满州)并逐步同化于中,清康熙、雍正年间,内迁编旗赫哲族近六十个佐领。达二万余人。这些编入新满州佐领逐渐同化于满族中,成为满族入主中原的一股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十七世纪中叶,沙俄入侵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和黑龙江流域。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赫哲族从此跨境居住,演变为跨境民族。1860年《中俄爱辉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及乌苏里江以东,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俄罗斯所有。赫哲族人世代居住的地区被俄罗斯占领,赫哲族群人口因战乱、疾病、流亡、同化而锐减,最少时是剩300人不到。</p> <p class="ql-block">  4,赫哲族是中国东北部边疆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观点认为应归那乃次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记录语言,因长期与汉族杂居,通用汉语。</p><p class="ql-block">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上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江两村。即同江市津街口赫哲民族乡、八岔赫哲民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民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民族村、抚远县抓吉赫哲民族村。赫哲族在俄罗斯境内大约有一万多人,属跨国民族。</p><p class="ql-block">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总人口5354人。</p> <p class="ql-block">  5,清政府的编户、编旗政策和任命赫哲头人为姓长,乡长、佐领等官职的作法,导致光绪年间赫哲族人与汉、满民族大量杂居,进一步推动了赫哲族社会地域关系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清未,赫哲族地区出现了“棉线网″和“连珠枪″(快枪)促进了漁猎生产的发展,使渔猎产品进入商品市场。农业也传入赫哲族地区。赫哲族人中出现了很多,大土地佔有和拥有大量渔猎工具的占有者。他们通过出租土地,出租渔猎工具入股分成等进行原始积累,加速赫哲人社会阶层的分化。在广泛的地域关系和清朝国家社会组织机构,取代赫哲人自身的社会组织及其功能的基础上,统一了赫哲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均成为赫哲民族共同体,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6,赫哲族人普遍存在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灵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及萨满教的信仰。万物有灵论构成了赫哲族人,原始祟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图腾"意为“他的亲族"。将某一动物、植物等视为自已氏族的保护者和忌物,有血源关系。过去赫哲族有熊图腾和虎图腾,崇拜的痕迹;在猎杀和吃熊肉、虎肉时都要有谢罪等仪式的举动。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神灵,山、石、水、火、木,虎、豹、熊、狼、风、雨、雷、电等等,不胜枚举。凡神物就能驱凶避邪,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灵魂不死,崇拜祖先。他们称祖宗三代为“别欧本玛法″,过年的时候要把祖宗的祖位供奉在西墙上,以猪头为供品焚香悼念。</p><p class="ql-block"> 万物有灵和原始崇拜是萨满教,产生的基础;过去,萨满教在赫哲族人群中有广泛而稳定的信徒。曾经是全民信仰,萨满教的社会功能是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赫哲族的萨满教把宇宙分为三界,天庭、人间、阴间。后来受滿汉族的影响又产生了七层天、九层天等观念。</p> <p class="ql-block">  7,赫哲族人是一个渔猎民族,并且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帷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改革开放以后,赫哲人坚持以渔业为主,粮食自给、多种经营,经济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赫哲族的捕鱼生产在春、秋、冬三季。在夏季鱼闲期,渔民们修理捕鱼工具,做些捕鱼的准备工作。从开江的谷雨到小满正是渔民们撒网捕鱼的最佳时节,可以捕获各种杂鱼,端午节以后是捕捞鲟鱼、鳇鱼最好的时刻,渔民们经常能捕获上千斤重的鳇鱼,收获颇丰。秋天从白露开始的鱼汎期,每天都能捕捞很多的大马哈(鲑鱼)。这个时节,捕鱼的水域正是大马哈回游大海的关键通道。封江以后,冬季捕鱼开始,他们用网打水趟子、“鱼涡子"和钩捕等。</p><p class="ql-block"> 狩猎是赫哲族另一项主要经济来源。狩猎活动一般要集体进行,推选一名“劳德玛发″领导。少则二三人,多则十几人,一般由亲属或好友组成。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的赫哲族,主要以鹿或细毛兽为猎取对象;居住在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除鹿和细毛兽外,貂是其主要的猎取对像。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赫哲人除猎鹿,细毛兽以外也猎熊、猪、虎等。</p> <p class="ql-block">  8,人类繁衍生息是从婚姻开始,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不同的民风民俗造就了不一样的婚俗特点,赫哲族的文化里有着自己,形成已久的,一套完整的婚俗。赫哲族实行氏族外婚制,早年子女婚姻由父母做主,近年婚姻由自己做主。赫哲族人结婚没有门弟概念,不大讲究穷富之分,男方,主要是能漁擅猎,为人正派,忠厚老实。女方,则要求人品一定要好,善良贤惠,针绣女红的巧女,对长相要求并不严格。</p><p class="ql-block"> 赫哲族人结婚,先由男方提亲,说成后就算订亲;定婚后由媒人,男方父母带着给姑娘的礼物和一些酒肉,到女方家,商量彩礼数目,研究过礼时间,交換男女订婚媒帖等事项;过大礼就是由男家将女方所要的彩礼送到女方家。</p><p class="ql-block"> 结婚时,可以送亲或接亲,这根据男女双方自行商定,婚礼必须在太阳出来不高时举行。赫哲人迎亲在春夏秋用彩船迎亲,一路吹吹打打,冬天则用雪撬,乡亲们助兴,新娘则由哥哥背上彩船,经过一整套仪式以后,亲朋好友们畅饮美酒,喜庆婚姻!</p> <p class="ql-block">  9,赫哲族人民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青年男女集中宽阔的房子里一起跳舞。并有种种游戏,如;“巴力其”(扮盲者捉迷藏),“阿尔初阔其”(玩嘎拉哈),唱民歌《嫁会阔》曲调固定,明朗轻快,十分悦耳,轻柔抒情,非常动人。有时也唱歌颂美丽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田园的热爱。如唱渔歌、船歌、情歌、猎歌。有时也弹奏自己的乐器“空康吉”(口弦琴)它是赫哲族自古流传,至今仍有很多人喜欢,并能熟练弹奏。</p><p class="ql-block"> 赫哲族的舞蹈,《天鹅舞》动作优美,豪放抒情;赫哲人们家乡多沼泽,每年春暖花开则有一群群天鹅从南方竞相飞来。赫哲人的天鵝舞经过专业人员的整理被录入《黑龙江歌舞》拍成电影。赫哲人能歌善舞,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顽强的生话,仍能自享其乐;他们是个乐观,向上,勇敢的民族,任何伤痛都难以泯灭民族的天性!</p> <p class="ql-block">  10,赫哲族聚集于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这里的江河纵横、鱼类资源非常丰富。自古有;“棒打樟子瓢舀鱼,野鸡落到饭锅里”之说,这就是早年赫哲人对生活富庶的夸喻。因此,赫哲人很少与外界交流,生活上只能“就地取材”,他们食魚肉、穿鱼皮衣服,成为世界上唯一穿鱼皮而著称的民族。</p><p class="ql-block"> 鱼皮服饰揭示了赫哲族发展的历史轨迹,综观赫哲族的服饰,渔猎生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充分证明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赫哲族人世代依江而居,捕鱼是主要的生活手段,三江口盛产大马哈,三花五罗等鱼类,他们以鱼皮为原料,通过特殊的工艺他们能使鱼皮柔软如棉,经过拼剪后,用鱼皮线缝合,制作出精美的长衣、套裤、靰鞡、帽子、手套。</p><p class="ql-block"> 赫哲族妇女勤劳,智慧;把坚硬的鱼皮揉制成皮革,裁制成各式衣服美观又大方。是衣物也是艺术品。他们的鱼皮工艺品更是特别,着人喜欢,从中看出赫哲人的聪明和才智。鱼皮服饰,揭示了赫哲族人对艰苦生存环境的适应;利用自然,改造自然。</p> <p class="ql-block">  11,“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魚满仓”;一曲高亢悠扬的乌苏里船歌,传唱在祖國的四面八方。从此人们知道,在祖國的东方,有个穿魚皮衣服、靠打渔而生存的古老民族。他们是;最早迎来太阳人们,心里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勤劳勇敢永不放弃,一个英雄的民族--赫哲人!</p><p class="ql-block"> 赫哲族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一代一代的传颂着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又将一代一代的传播下去。如;《莫日根射日》、《月亮》、《北斗》、《彩虹》、《神的传说》、《虎的传说》等作品具有民族特色。无论是在渔场、网摊、渔村、茅屋都能说唱。一部讲唱古史歌唱英雄的“伊玛堪”,说一段,唱一段可以连续说唱数十天。赫哲族人们的生活甜如蜜;赫哲族人们的家园美如画。</p> <p class="ql-block">  13,赫哲人民居,有史记载,“夏则巢居,冬则穴处”,“夏住撮罗昂库,冬天住地窨子”。赫哲人主要居住地,选择在狩猎捕鱼方便的地方,他们的昂库、地窨子、马架子、鱼楼、霍通和木城等都是因地而异。夏天打渔可住马架子,省事,冬天打猎住地窨子暖和。</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地窨子,选择山坡向阳处半地下半地上的建筑方式,就是房屋的初级阶段。无论是住在哪种房子里,都是一家一户的散居。为了抵御外氏族的袭挠,他们会把本氏族的人集中起米,修建成木城,人们住在里面。这也是村寨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赫哲族人这种穴居方式己延续了上千年,一直到解放前夕。据考古资料显示;如今的三江流域靠近河流和山地的地方。发现有过很多座山城,多达上百处,山城内外布满了赫哲族人的穴居坑。这些以城穴居特点的与文献上记载赫哲族祖先勿吉人筑城穴居相符。</p><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公元1945年,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人已都住进了地窖子和泥草房,他们大多数的房子盖成南北方向,在南山墙开门,门两旁为窗户,内设东西大炕,这种方式的建筑后来被固定下来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各级政府关心赫哲族人们的生产生活,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陈旧的历史观念也得到了改变,住进了和我们一样的房子里。</p> <p class="ql-block">  14,赫哲族同北方其它少数民族一样,过春节、元霄、二月二、端午、中秋等节日。</p><p class="ql-block"> 他们把春节视为唯一重要的节日,每到“除夕”这一天,很多人是不能睡觉的,年青人要陪着父母喝酒,淡天,唠家常,筹划新的一年,如何添置新的网具,改造船只,将使渔业生产更上一层,新居将于今年动工。妇女们忙碌着,蒸煮过年干粮,学会了包饺子,煮肉做汤忙活的不消停。</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姑娘,小伙早早起来,穿上那种绣有云边的新衣,给老人拜年,祝福老人家们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吉祥!孩子们欢快的玩耍,讲瞎话、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更爱的是射箭、射草靶,叉草球、滑雪、滑冰,最好是套上二十几只狗,拉上雪撬,坐在上面,在大江道上跑上一圈。</p><p class="ql-block"> 过年了,家家户户把好吃的都一样样拿出来,招待拜年的客人用全魚宴,有酸辣风味的“塌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透明鲜亮的大马哈“鱼籽”,再来一道刹生鱼塌拉哈。</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远方的客人来,他们更会忙不迭的把他们的宝贝拿出来(鱼皮工艺画),叫客人观看,临走时还会送几幅鱼皮画叫你带回去欣赏!</p> <p class="ql-block">  15,赫哲族冬季出行用狗拉雪撬、滑雪板、马拉爬犁。狗拉雪撬赫哲语称“托日科衣″,一次出门可三五只或数十只狗一起拉。行走在冰雪道上,疾行如飞,一日疾行百多公里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夏季出行用桦皮船,赫哲语称“乌莫日沉″,有时也用舢板或独立舟,最便当的是快马子,赫哲语称“威呼″其快马由桦皮为之,长约丈余,宽二尺两头上翘,容一人,其快如风。桦皮船大至可由十余人划桨,轻便有如桦皮快马。一人就可以扛起来,是叉鱼、撒网、捕捞、最好的帮手。</p><p class="ql-block"> 马是赫哲族狩猎、骑行、驼运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