蝤蠓

竹石

<h3><font color="#010101">  蝤蠓也叫蝤蛑,是温州人对青蟹的俗称,“蝤”为天牛之幼虫,而“蠓”与</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蛑”与又皆为害虫,由此,无论以蝤蠓,还是蝤蛑来称呼青蟹,都给人怪怪的,特别威猛的感觉。 <br></span><font color="#010101">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广动植》中如是说:“蝤蛑大者长尺馀,两螯至强,八月能与虎斗,虎不如。随大潮退壳,一退一长”。《本草纲目》也说到:“其扁而最大,后足阔者,名蝤蛑。南人谓之拨棹子,以其后脚如棹也。一名蟳,随潮退壳,一退一长。其大者如升,小者如盏碟,两螯如手,所以异于众蟹也。其力至强,八月能与虎斗,虎不及也”。可见,蝤蛑自古以来就是青蟹的别称,但是,八月的蝤蛑能把老虎斗败,实在不可思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只收录蝤蛑,没有蝤蠓一词。另外,古籍之中还有“蝤蝥”甚至“蛑蝤”的称呼,也没有蝤蠓的写法。大概是温州方言的发音接近蝤蠓,许多人才把蝤蛑写作了蝤蠓。在温州,如果不叫青蟹为蝤蠓,就会让人见外的。<br></font><font color="#010101"> 据了解,与乐清隔水相望的玉环有个以蝤蠓命名的渔村叫蝤蠓岙村,也流传一个《大蝤蠓打败大老虎》的故事,听起来头头是道,神乎其神!我想,该村的先民应该来自温州,因为现在村中之人说的全是温州方言。<br></font><font color="#010101">以往,我见到两斤多重的蝤蠓,以为是够大了。然而,最近了解到海南文昌一位虾农,在其鱼塘里捉到一只5斤3两重的蝤蠓,一个钳子足有孩子的拳头那么大,可以说是“蝤蠓精”了。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蝤蠓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兼有滋补强身之功效,尤其是将要怀孕的雌性蝤蠓,体内有红膏,深受人们喜爱,温州人称之为“膏蠓”;而雄性蝤蠓则没有这种膏,故谓之“白蠓”。在乐清,蝤蠓历来就是市民餐桌上的一道贵菜,特别是二十多年前被推到了极致,那时它与团鱼齐名,为盛大宴席不可或缺的主打佳肴。<br></font><font color="#010101"> 北宋学士苏东坡,不仅是一位诗人、书法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他留下“东坡肉”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但他吃了蝤蠓即自称“馋太守”的事,想必所知者不会很多。那一年苏东坡被贬,外放江苏吴兴,有同科进土丁公者送他一些蝤蠓,他吃过之后十分高兴,写了一首《丁公默送蝤蛑》的诗:“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半壳金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br></font><font color="#010101"> 乐清的蝤蠓外壳青绿,品质上佳,与台州三门的青蟹很接近,摸起来比较光滑,吃起来口感也比较香。特别是翁垟地团,位于乐清湾东海之滨,泥涂软粘,气候温暖,盐度较低,是蝤蠓良好的栖息之地;还有磐石芝湾,座落瓯江口,正好处在海水与淡水之间,非常适合蝤蠓的发育生长。蝤蠓在中秋前后是最肥的,价格也比较高,民间就有“八月蝤蠓抵只鸡”的说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国的蝤蠓共有四个品种:最常见的是拟穴青蟹,对海水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很适合人工养殖。另一种较为常见的是锯缘青蟹,体型巨大,性格凶猛,螯足带有明显的网状花纹,也称“花脚蟹”,史书记载能斗败老虎的蝤蛑正是这种青蟹。此外,还有螯足橘红的榄绿青蟹和不大常见的紫螯青蟹。<br></font><font color="#010101"> 蝤蠓身披盔甲,不过幼年时每隔两周都要脱一次壳,成年后脱壳周期才延长至两个月。刚脱壳的蝤蠓呈柔软状态,称“软壳蝤蠓 ”。因此,蝤蠓按壳的硬软还可以分为铜壳和软壳两种。<br></font><font color="#010101"> 处于软壳状态的蝤蠓,身体非常虚弱,极易受到外物侵害。它的脚不同于鳌,一旦受损就不会重新生长,以致很难移动身体,只能吃一点漂游到嘴边的食物,靠机遇生存。于是,温州便有一句“撇脚蝤蠓吃现成货”的谚语;意为坐享其成,不劳而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令人意外的是,体魄壮实,双螯粗大,有着“斗虎英雄”之誉的蝤蠓竟然敌不过一种与其大小差不多的叫乌塘鳢的小海鱼。据说,向来爱吃小鱼的蝤蠓,自然小看了乌塘鳢,遇上时,就会伸出一只鳌来钳住它的尾巴。可是,机灵的乌塘鳢会抓住蝤蠓的致命弱点,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弹转身体,将没有心理准备的蝤蠓的这只鳌“咔嚓”一声给掰了下来。蝤蠓又伸出另一只鳌,结果同样被掰断。然后,乌塘鳢对着没了“武器”的创口一阵吸食,骄横自负的蝤蠓最终只剩一具空壳。因而,乌塘鳢就有了“蝤蠓虎”之称,让人玄之又玄!<br></font><font color="#010101"> 在浅海区域,还有一种外形和肉味均介于蝤蠓和江蟹(温州人对梭子蟹的俗称)之间的海蟹,因其体色发红且呈明显的虎斑纹,通常叫虎蠓,或者红蟳,可温州人也称之为“蝤蠓虎”。 <br></font><font color="#010101"> 海滩上的野生蝤蠓,涂民可以徒手捕捉,而虾塘里的养殖蝤蠓则必须用渔网,竹帘等工具兜捕。捕获的蝤蠓,如果没有绑住大鳌直接放在一个容器里会相互残杀的。所以,温州又有一句“篓底蝤蠓自咬自”的谚语;意思是内部发生冲突或者斗争。</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该文曾发表于《温州日报》和《乐清日报》</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