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走好!我们永远记着你…

韩凯~谢绝送花

中国新闻社编委、摄影部原主任宗金柱同志,于2016年9月16日12时32分,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52岁。 宗金柱同志生前历任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驻澳门首席摄影记者、总编室编辑组组长、摄影部副主任、主任,中国新闻社编委等职。 金柱是河北任丘人,198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入职中国新闻社摄影部,用手中的相机见证历史、记录社会变迁。 他曾赴张家口地震灾区采访震后民众生活,赴江西九江98年抗洪前线用镜头记录军民抗洪万众一心,体现出中新社记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工作作风。 他还是摄影领域的多面手,从事过社会新闻、文化、时政、体育等多个领域的摄影报道,多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时政外事报道,台湾驻点报道,曾赴西班牙采访过世乒赛。他亲眼见证了一些载入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澳门回归盛典、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等。 宗金柱和澳门缘分深厚,见证澳门回归祖国怀抱,所拍摄的《何厚铧二十日凌晨宣誓就职》、《卓琳飞抵澳门》等新闻图片令人印象深刻。后担任驻澳门首席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澳门回归后、新世纪的发展变化。 担任摄影部副主任、主任后,他甘作绿叶,着力团队老中青力量衔接,着重培养青年业务骨干;着力分社摄影记者轮训,推动中新社摄影队伍建设。 遵照金柱同志生前遗嘱和家属意愿,丧事虽从简,但始终沉浸在浓浓的情谊中。 今天(9月18日)上午8:30。向宗金柱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解放军304医院举行。告别仪式简朴、庄严、肃穆。会场正中的横幅上写着“深切缅怀亲人宗金柱”,两边分挂着挽联:”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金柱同志在中新社从事新闻工作29年,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心爱的新闻传播事业。他是中新社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代表,深受社内外同仁尊敬与爱戴,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柱子”。他的离去,给全社同仁和家人亲友带来无限的痛惜和思念;连日来,社内微信群都被各种形式悼念金柱的帖子刷屏,各分社也是“一片哭声”。 柱子,你年纪不大,却活得如此德高望众。在你离别的今天,总社在京领导和众多同事们,及你的朋友们、同学们,都含着热泪为你送行! 柱子是四年前查出患有结肠癌并发现肝部己有转移,一直以保守治疗为主,也做过手术,第二次手术还不小;始终与病魔做着顽强的抗争。 中国新闻社社长章新新率总社同仁,向宗金柱同志遗体告别。大家向这位曾经一起共事的好战友三鞠躬,并分别将手持的一支支白色黄色的菊花,轻轻地摆放在柱子的身旁。 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中国新闻社摄影部原主任),今天也特意前来向老同事告别。 中新社总编辑王晓晖(左一)及老一代社领导郭招金、郭建同志。 中新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夏春平,节前刚到医院看望柱子。正出差在外的他,前天与其女儿通了电话,今又在微信群里留言:“悲、痛、惜、念!柱子,一路走好!”😭😭😭周刊也向柱子发了一笔特别的稿费,以表示对他多年支持的感谢和慰问之情。 与柱子共事多年的中新社副总编辑孙永良、张雷前来送行。 至今健在的中新社最年长的社长诸有钧也在微信群发帖:“听到小宗英年早逝,既惊讶又哀伤,不胜哀悼,小宗一路走好!” 出差在外地的分管副总编辑刘小青特意写道:“一痛:摄影部失砥柱!二痛:中新社失英才!三痛:众兄妹失兄长!未能赶回送柱子,洒泪远别,柱子,天堂没病痛,一路走好!” 中新社副总编辑张雷在微信曾发帖:这是1997年2月,风靡海内外的一张著名照片。作者:宗金柱。谨以此悼念:中新社失去了一双记录时代看世界的眼睛。柱子兄走好,天堂也有风景!(图附后) 中新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明新得知金柱病逝,在微信感慨道:“我和柱子在总编室共事过三年,我们还有一个缘分,竟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今年七一前去医院看他,音容笑貌,宛若眼前。如今阴阳相隔,痛哉惜哉!兄弟一路走好!”(明新出差,特委托夫人前来悼念) 中国新闻社原社领导田惠明不仅主管过摄影部的工作,而且和柱子还是人大校友。 曾与柱子同在一个部门又为室友的社长助理张平在微信留言:“痛惜柱子😭😭😭难忘同办公室、同宿舍的日子。哥们儿---走好!” 中新社人事行政等有关部门几年来积极关心和协助柱子的治疗,尽可能提供方便。 中新社摄影部、图片网的同事们身着素装,几乎今天全都来了;为这位专业精细、为人低调、工作认真的老主任,好前辈送行! 不足三日,在中新社众多微信群中,总社的、分社的,国内的、境外的,曾与金柱在一起工作交流过的,开会接触过的……无不感言痛惜!其中海外中心的老编辑都德斌的留言令人感动不己:“柱子,你拍摄了无数记录时代风云的照片,好评如潮;你留给世人的最后影像却无法亲手按下快门,对于一个摄影记者,还有比这更残酷的吗?你走了,再也不回来,你的模样还在眼前晃,我们的记忆里全是痛,痛,痛。对于爱你的人,还有比这更伤心的吗?天妒英才,我们恨老天这么早把你收了。惦记着你,一个人远行,走好!” 总社各部门的领导和同事们,纷纷赶到304医院,怀着悲痛的心情,向他们熟悉的柱子做最后的告别…… “今日送别柱子,枯坐长思,悲不可抑。调寄《钗头风》两阕,怀之念之:秋意浓,黯云重,凄风冷雨长相送。长相送,有何用?山岳倾倒,金柱摧折,痛!痛!痛! 濠江梦,曾与共,几回把酒论唐宋。论唐宋,笑孔孟,音容宛在,系念空留,恸!恸!恸! 天堂之路,再无坎坷,愿柱子从此可以信马由缰!”这是新华社前驻澳门记者唐小可的挽诗。 在驻澳记者群上,今天是哀声一片。(亚平提供) 一些分社的领导也在送别的队伍中。上海分社社长李鹏: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柱子哥一路走好😭😭😭🙏🙏🙏 “孩子,你不会孤单,照顾好妈妈,有我们大家……” 金柱热爱古诗词,多年来以笔名李梦唐创作古典诗词,被网友誉为七绝圣手。发表于《菊斋网》的古典诗词结集为《李梦唐诗选》。诗界痛失一位很有才气的诗友,难怪今日网上也是一片哀声。 我特意拍了夫人头上的白发!可以想象这几年来他们的身影:夫妻搀扶应对磨难,四处奔波寻医找药;多少相守陪伴的夜晚,多少忧心如焚的煎熬……小史,你真的不容易! 悲痛欲绝的柱子夫人向前来送别的人们,一再道谢 女儿手捧着遗像,不舍地回望着父亲,这永远的诀别,让人撕心裂肺…… 灵车远去。我们队列里那个总是微笑着的可亲可爱的柱子,你就这么走了;带着我们无限的思念,走了! 兄弟,你一路走好! 夫人史翠荣与柱子28年的相伴,情深似海…… 柱子是我多年的好同事,好兄弟,好邻居;患病前在工作上多有接触,合作顺畅愉快;病休后在楼里碰到,他总是乐呵呵地谈到病情。“老韩,对不住群主呀,我只是常看,却没发什么给大家…”😭😭 这是柱子在咱“中新同仁”群的头像,我们将始终保留着……他,永远在这个手牵着手的大家庭! 柱子,你或许没有想到,你的离去会给周围关爱你的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悲痛和无限的思念。 今天大家都含着热泪为你送行,兄弟,继续保持你那常态的笑容,天堂美景待你尽收…… 由于时间仓促,许多介绍宗金柱同志的文字系参考中国新闻社的新闻稿;图片大部分是手机现场拍摄,效果很一般。有几张质量好的图片,是中新社摄影部同志提供,谢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