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官窑中国界牌瓷》

东铭阁主

<p class="ql-block">"567瓷"指的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国营瓷厂生产瓷器的简称。那时轻工业部下辖的国营大型瓷厂有很多!湖南醴陵,界牌,洪江等都是国营瓷厂!这一时期是新中国陶瓷史上的辉煌时代。</p> <p class="ql-block">时代特点只是"567瓷"一个引人关注的特点之一,它的做工精良,直到现在都为人称道。</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由政府主持国家瓷器烧造,很快我国的国营瓷厂成立。可见,"567瓷"有着其它瓷器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在专业人才、技术水平、科研创新上,都达到了当时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进入八九十年代后期,因企业改制,国营瓷厂纷纷倒闭或改制成私企,"红色官窑"划上了句号,因此"567瓷"的存量只减不增!到了二OOO年界牌出现了气烧窑,这类瓷器没有煤烧的油润,浑厚,和"567"无法相比。</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界牌陶瓷总厂是专业的出口瓷厂,以生产日用出口瓷为主,其产品销售到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厂里新建了研究所,研究生产工艺美术瓷。七、八十年代,它生产的艺术瓷数量不多,但名声颇大。研究所陈列室四百多平米,陈列着琳琅满目的陶瓷精品,曾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如许世友将军、轻工部梁灵光部长、名画家黄永厚先生都光临过。有诗贊曰:"九秋风露千峰翠,春艳阑珊万艳妍。丹青妙手夺造化,疑是琼楼玉宇间。"争艳群芳今何在 只是当时已惘然</p><p class="ql-block">当年研究所人才济济:有三十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美术专业的爱新觉罗·华恕先生,五十年代毕业于鲁迅美院的叶秀炯先生,六十年代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的沈秋芳先生,七十年代毕业于湖南师院艺术系的夏献国先生、雷晓菊女士,陶瓷画技师肖晓林、刘琼女士;陶瓷造型设计师刘仲篪、赖忠会,雕塑技师陈安平、刘洲;书法师王松甫、汪乐莘,颜料技师周家兴等等。今天,这些人大多已经退休,有的已经作古,其余亦风流云散,流散于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研究所制作的工艺瓷曾在全国全省多次获奖,有的被博物馆收藏,有的作为外交部礼品瓷赠送各国政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湖南界牌陶瓷:“中国界牌”瓷器闻名中外,御温杯被指定为国礼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瓷质洁白,瓷胎菲薄,透明如纸,晶莹剔透......这是人们对界牌瓷器的印象。时光会冲淡人们的记忆,但界牌瓷器永远铭刻在人们心里,永不磨灭。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界牌瓷厂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县界牌镇。界牌镇扼守衡阳县北大门,境内出产优质瓷泥(包括高岭土、钠长石、钾长石、石英石等),是国内三大瓷泥产区之一,陶瓷生产有近200年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朝雍正年间,界牌王芝塘发现瓷泥源。道光年间,又新辟界牌国庆瓷泥源,江西人马氏兄弟开始建窑生产,为界牌瓷业的开端。鼎盛时期大小窑口达48座,尤以马老屋、马新屋、两字号、生生堂、魏家嘴等民窑最为闻名。民国时期,界牌瓷业界逐步提高工艺水平引进新技术,器物开始注浆成型并以“洋墨”取代“吴集土墨”,加绘红,绿,黄等花色,美化产品外观,陶瓷产品逐步由粗糙向精美方向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世纪50年代初,120多家陶瓷手工作坊组建成为5个公私合营企业、6个生产合作社和1个瓷泥矿。在公私合营的基础上,1956年成立地方国营衡阳县界牌瓷厂,齐良甫为第一任党委书记,李厚凤为第一任厂长。通过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界牌瓷厂飞跃发展,拥有3600多名工人,48条柴烧龙窑依山而建,集中制备泥料,半成品逐步向流水生产线方向发展,制瓷技术由手工制瓷向机械化制瓷过渡,生产红红火火,产量、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当年衡阳县工业企业的龙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62年,地方国营衡阳县界牌瓷厂由湖南省轻工业厅接管,更名为湖南省界牌瓷厂。界牌瓷厂狠抓新工艺、新产品开发,专门成立试制组,研究提高制瓷技术。1963年试制组更名为界牌陶瓷研究所。同年,研究所试制成功金花波单杯和225单杯,达到国际陶瓷出口标准的技术要求,从此揭开出口细瓷序幕。1964年,开始研制日用成套瓷器高级工艺美术瓷器和陈设瓷,并打入国际市场。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商标“湖南界牌”更名为“中国界牌”,成为当时全国7家专门生产出口瓷企业之一。之后,“中国界牌”成为世界驰名品牌,拥有出口免检通行证,享誉海内外。</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御温杯是厂里的独家产品。御温杯是仿皇帝的九龙杯制作而成,又别具特色。杯身杯盖双层设计,形成真空夹层,其内外壁采用了绘画美工艺术。特别是金鱼图案的隐花御温杯,更是独树一帜。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将御温杯注满水后,在外界光线的照射下,内壁上在水草中嬉戏的金鱼时隐时现,美妙绝伦。</p> <p class="ql-block">御温杯的诞生,传说与周总理有缘。周总理对工作一向兢兢业业,忙起来经常顾不上吃饭。为了让周总理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一工作人员想出了一个金点子:将总理的主食熬成粥,放入茶杯里保温,但结果不理想。</p><p class="ql-block">界牌陶瓷总厂经过不懈努力,于1972年底研制出双层保温杯-御温杯,送入中南海,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些中央领导人的御用杯。</p> <p class="ql-block">1978年成立总厂,更名为湖南省界牌陶瓷总厂,为国有大二型企业,当年在全国七大陶瓷企业中,排位第四。总厂下辖一分厂、二分厂、三分厂、四分厂、五分厂、银溪分厂、瓷泥矿、车队、机电车间、包装车间、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等单位。陶瓷总厂以生产日用出口瓷为主。</p> <p class="ql-block">80年代初期开始,界牌陶瓷总厂集中力量发展出口高档细瓷,生产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6大品牌系列104个品种。企业年产出口日用细瓷5000万件,远销欧美、东南亚和港澳等68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400万美金。雁花、玉纹、新月、双棱、双箭、八角等系列产品,荣获部优、省优产品荣誉称号,在多届北京国际博览会、广交会上获奖。</p> <p class="ql-block">1985年,改为由衡阳市管理界牌陶瓷总厂。80年代后期,衡阳市第一建材厂并入界牌陶瓷总厂,兴建衡阳出口瓷厂,改造扩建煤渣砖分厂和七分厂,兴建陶土粉厂,创办了《界瓷报》,建起了界牌有线电视台。1990年总厂机关由衡阳县界牌镇迁到衡阳市石鼓区五一路67号。</p> <p class="ql-block">1995年,衡阳市政府对原界牌陶瓷总厂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湖南省界牌陶瓷总厂下设界牌瓷厂和衡阳瓷厂,均为一级法人单位。2005年,3家法人合并申请政策性破产。2008年10月,政策性破产司法终结,同期成立衡阳界牌瓷业有限责任公司,下设界牌分公司和衡阳分公司,托管原湖南省界牌陶瓷总厂政策性破产后的人员和有效资产。</p> <h3>界牌瓷与醴陵釉下五彩一脉相传,属醴陵窑系!是新中国不可多得的瓷品,其经济价值,历史信息,政治背景都有着很高的市场前景和价格空间。界牌瓷的成就也有醴陵瓷的技术创新,有醴陵艺术家和技师丶工人的汗水!567特有的瓷胎和彩料以及与之繁衍出来的绘画技巧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得益彰!新中国567陶瓷艺术,以其特定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特有的文化艺术魅力,她将傲然屹立於东方陶瓷百花园中。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一心为公,不为名利,甘於奉献,不留名款,集体创作出來的艺术陶瓷,将会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娇艳的奇葩!</h3> <h3>计划经济时代远超官窑的新机制,将制瓷七十二道工序所需的物质、思想、基础科学、工艺和美术等资源进行了近乎完美的整合,将中国艺术陶瓷推上了一个新的巅峰。</h3> <h3>江泽民参观界牌瓷器展览,他说"湖南瓷器搞上去了"!</h3> <h3>中央各部,中央及省军区首长七十年代国家用瓷提货的原始单据,完好保存在我处!珍贵历史资料,搜存不易!</h3> <h3>此卷宗为国营界牌瓷厂档案资料,是界牌瓷厂当时为党和国家生产用瓷的记录。</h3> <p class="ql-block">摘自本资料:“一九七八年邓副主席访日曾将御温杯赠送给日本朋友,近两年中央及省级领导购用计叁百余套件”</p> <h3>《中国陶瓷》1981年出版。该书由日本学者编写,其中"醴陵窑"有关界牌瓷的图录与介绍。精美详细描述。</h3> <h3>世人所不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关界牌瓷器资料我朋友圈有一些,大家不妨看看!转发宣传。留存备用!现在处于低谷!潜力股!一旦走上拍卖行将腾飞造极!</h3> <h3>1970年尼泊尔王子比兰德拉大婚,我国时任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担任中国政府特使出席婚庆,带去的贺礼梅兰竹菊将军罐,做工精美极为考究,由于工艺非常复杂,瓷胎特薄,成功率很低,只成功四对,除了送给尼泊尔王子的于下3对后因各种原因流落民间,界牌陶瓷研究所精心研制,不计成本!华恕,叶秀炯,沈秋芳等老一辈工艺大师集体创作而成。集雕刻,五彩手绘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堪称界牌陶瓷史上巅峰之作!</h3> <p class="ql-block">界瓷四宝之第一重器旋转花瓶《西厢记》釉下五彩人物故事瓶</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梦石作品!试制样品。仿古釉下青花五彩花篮纹如意薄胎盖(糖)缸</p> <p class="ql-block">界牌陶瓷研究所七十年代“鹤寿康年"高足果盘</p> <p class="ql-block">草原英雄小姐妹文具三件,(经原总厂张致秀老领导鉴定为沈秋芳大师作品,在此鸣谢老书记)</p> <p class="ql-block">七四年七月一日梅花“咏梅词”文房笔洗,此件为当年醴陵大师熊声贵来界牌技术支援时作品,红印章“界牌”意为作于界牌。当时不搞个人崇拜,所以不留作者名字,是为党的生日特别制作。意义非凡,难得的精品大器。</p> <p class="ql-block">1979年上报纸的葡萄花面咖啡具</p> <h3>肖小玲大师作品</h3><h3>牡丹文房笔筒</h3><h3>一九八O年</h3> <h3>界牌陶研所大师,著名画家彭哲作品</h3> <h3>界牌陶瓷研究所七十年代产,手绘十五头茶具三个花面。</h3> <h3>一面开窗绘中国国花牡丹与万里长城,另一面开窗绘日本国花樱花与富士山,取材绘于一杯,代表中日两国文化与友谊。本作品当年曾经由国家领导人访日作为礼品赠与日本天皇。</h3><h3><br /></h3><h3><br /></h3> <p class="ql-block">广州日报对界牌御温杯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中国界牌瓷当代官窑瓷</p> <p class="ql-block">图为贺宗武向衡阳党史馆捐赠他创作的耐热高温陶瓷锅</p>